分享

没有问号, 是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

 处处留心皆文章 2018-11-22

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四五岁的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为什么”。

孩童的世界充满了一个个“问号”,反观我们成人的世界,可能更多是“省略号”吧,似乎懂得很多,但又一言难尽。

最近朋友圈盛传一则消息,就是说我们国人一直深信不疑的“酸碱体质理论”居然是有人刻意打造的天大谎言,不禁引起很多人的哗然。

然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身边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便被告知这是个谬论,依然心甘情愿地选择再次相信,因为觉得“这个理论听起来很像真的啊,怎么会是假的呢”“还是相信吧?万一是真的呢”。

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们有些人在真相面前,情愿如鸵鸟一般,将头扎进土里,只让感觉与想象主导自己。

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自然有很多,然而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学生没有质疑能力,他认为中国的学生不善于质疑,不善于提问。

著名的犹太文化研究学者贺熊飞教授也说过:“中国人不会思考,不善于思考,不敢于思考,没有问号就是我们当代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强调的还是语言理解和逻辑思维,这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占主要部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课本和老师传递过来的知识通常都是无条件地接受。我记得自己在求学期间,物理一直学得很费劲,对于课本上、老师口中说的“折射作用、衍射原理”之类的物理现象很难有直观的理解,虽然课本上会这样写道“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是……”,但其实当时我们班上应该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看过彩虹吧。

更主要的,也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即便没有生活体验,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但我们还是习惯性地自行在脑海里努力补充相对应的场景。

以色列有一个天才儿童游乐园,里面设置了88个实验,把我们中学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浓缩到实验当中。

比如在一个实验场景里,实验人员一按按钮,就有一道喷泉喷出。然后,离远一点,你就会发现,这儿有一道彩虹,那儿也有一道彩虹,其实这就是光学现象,折射原理。

又比如有一个实验在一个大棚里,桌上放着两盆花,一盆花是用布的罩子把它罩住了,另外一盆花没罩,没罩的这一盆花,长得枝繁叶茂,而罩着的这盆花都枯萎了。其实这就是光合作用,太阳光照的原理。

这样的教育,始于体验,终于认识,学生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这一切真实的体验,都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因此,教育应该用科学的规律去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学会思考、理解、探索和传承。

较之我们的“自我修炼式”学习方式,西方国家更注重的是探究和对话式的教育。探究和对话式的教育,源于好奇和质疑,目的是唤醒人的思维潜能和心智潜能,从而捕捉智慧。

正如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所言:“没有比试探和出错、猜想与反驳的方法更加理性的程序。”

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教育的课堂上有更鲜活的知识内容体验,能够有更多的观察与提问的机会,因为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本能和天性,而教育的任务之一应该就是挖掘和引导这种本能,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在探索和实践中成长,从而体会生命的真谛。 (来源:搜狐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