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柳宗元诗歌对杜诗的继承

 江山携手 2018-11-22
杜诗论述

严寅春


摘 要:  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集大成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中唐以后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元和时期著名诗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杜甫的影响。本文探索了柳宗元接受杜甫影响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底蕴,阐发了柳宗元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源于杜诗的史诗品质,揭示出柳宗元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精工凝练的语言、排律的创作等也都与杜甫的影响有密切联系,进而认为柳宗元全面接受了杜甫的影响。

关键词:  杜甫;柳宗元;诗歌;继承



  罗宗强先生在其大作《唐诗小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等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从盛唐到中唐,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并且进一步认为杜甫便是这个时期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杜甫作为一个承上启下式的伟大诗人,罗先生已经从宏观的高度给予了充分肯定。然而,对于杜甫的这一历史作用,不仅需要宏观的论述,也需要微观地验证,具体而微地揭示出杜甫对中唐文学的影响。笔者不揣谫陋,拟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入手,来探讨杜甫与柳宗元的关系,进而更清晰地描绘出从杜甫到柳宗元,从盛唐到中唐的历史轨迹。


  一、柳宗元与杜甫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这是柳宗元接受杜甫影响的前提。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未堕素业”(《进雕赋》)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人,西晋名将,精通《左传》,有“《左传》癖”,杜甫引以为荣,常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期“文章四友”之一,著名诗人,在推动格律诗的成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杜甫也以此自豪,称“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不仅自己全部继承了杜审言的作诗传统,而且还嘱咐其后代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希望儿子宗武等人将此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样的家世对杜甫有着深远影响。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望族,也有着“奉儒守官”的家学渊源。柳氏得姓于鲁士师柳下惠,到北朝时,已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与薛、裴两姓并称“河东三著姓”[6]p571《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李唐王朝建立后,柳氏作为“关陇集团”的一个势力家族,在朝中也占据着显赫地位,也与李氏家族有着多重姻亲关系。高宗时期,柳氏家族“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送澥序》)自高宗朝后期的百余年间,柳氏家族在受政治斗争的牵连,受到两次巨大的冲击,“子孙亡没并尽”[11]p2682卷77《柳亨传》引柳亨孙柳涣表文,家族急剧衰落。柳宗元的父亲柳镇以明经及第,官至侍御史,以耿介名于朝野。柳宗元做为衰败的世家大族后裔,经常自豪地叙说祖先的荣耀。受先祖“德风”的影响,柳宗元表现出强烈地重振家族声誉的愿望。

  唐朝绝大多数文士都走一条闭门读书、干谒求进、进士考试、步入仕途的道路。杜甫、柳宗元也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走完人生旅程的。所不同的是,杜甫仕途并不畅达,而柳宗元的仕途也充满了坎坷。杜甫自幼好学,十四五岁时踏上干谒之途,十九岁时开始漫游生涯,北出三晋,南下吴越。开元二十三年(735),“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的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即名落孙山。落第后,杜甫“放荡齐赵间”,继续漫游干谒,养望待时。天宝四年,“自谓颇挺处”的杜甫结束了漫游,到长安参加制举考试。在李林甫的操纵下,“无一人及第”,杜甫再次遭受挫折。走投无路的杜甫,只好留在长安,到处投献干谒,谋求汲引。天宝十四年(755)十月,困顿长安十年,杜甫方才谋得一个正八品下的兵曹参军职位。官定不久,便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被卷入了战乱;又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皇帝疏远。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弃官,携家小由华州前往秦州,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了飘泊西南的晚年生活。杜甫远离政治核心,长期沉沦于社会的底层,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食漂泊。柳宗元也是才华横溢、早有文名,在试图上也是一样坎坷。贞元五年(789)柳宗元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此后连续三次投考,直到贞元八年(792)考中进士,步入了仕途,但不久便守制在家了;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参加制举考试,连续三次考试,直到贞元十四年(798)才考中,并被任命为从九品上的集贤殿书院正字。贞元十七年(801),任满后的柳宗元调为蓝天县尉;两年后,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调任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参加了“永贞革新”,成为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期。“永贞革新”持续百天后,彻底失败,革新的核心人物纷纷被贬谪。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加贬永州司马,在永州生活了十年。元和十九年十二月,柳宗元应诏从永州返回长安;元和十年正月,柳宗元量移为更偏远的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纵观杜甫、柳宗元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二人都有非常强烈的参政意识,为出仕而积极努力;在出仕后,二人都曾经在京城、皇帝附近任职,积极参与朝政,努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生的后半期,二人都被抛出了政治中心,成为边缘人,但又都不甘于做个边缘人。

  显赫家世、多年求仕、积极参政、流落边缘等生活经历的相似,构成了柳宗元接受杜甫影响的前提。


  二、柳宗元与杜甫有着共同的思想底蕴,这是柳宗元接受杜甫影响的基础。

  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杜甫长期“与田夫野老相狎荡”,又生活在大动荡的时代,这使得杜甫自觉地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并且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张扬。杜甫曾明确指出“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杜甫从长安回家时,当看到骊山上的骄奢淫逸,他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得知“幼子饿已卒”时,他感叹“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进而,杜甫有自己的不幸,想到了别人的不幸,“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了更多人的不幸。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更是由自己的凄凉,想到了天下寒士的凄凉,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里,杜甫更具有了一种为民牺牲的精神。杜甫门前有一棵枣树,邻居一老妇人扑枣充饥,当杜甫离去时,一再告诫自己的亲戚,“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杜甫有大量的诗歌来障显自己的民本思想,表现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柳宗元“无忘生人之患”(《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的政治思想,也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生人”就是民,就是老百姓。柳宗元在《贞符》一文中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的教训,认为王朝的兴亡其关键就在于能否注意到“生人之意”。柳宗元一生自觉地追求便是以 “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他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提出了“夫为吏者,人役也”的观点,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称“凡吏于土者,……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表达了柳宗元民贵吏轻的政治主张;在《捕蛇者说》、《田家散首》等作品中,作者大胆地揭露和抨击了唐王朝的横征暴敛,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赎奴为民,推行文教,发展经济,积极践行以“生人为主”的美政主张。更难能可贵的是柳宗元具有朴素的民族等列思想,自己宁愿脱下官服,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真诚交往,对他们一视同仁。

  屈骚精神。杜甫和柳宗元都接受了屈原的影响,屈骚精神在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杜甫、柳宗元的生活经历都与屈原相似,生活失意时又都在屈原自沉的汨罗江一带活动,与屈原有着心灵的契合,自觉地继承了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关心民生疾苦,常为民生艰难而叹息:“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亦是十分同情人民苦难,“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用如椽之笔写下了大量同情人民苦难的光辉诗篇,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柳宗元也不乏这样的篇章。屈原主张“法先王”,提出了明确的“举贤授能”的主张,发出了“夫孰非义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的呼吁。杜甫以稷、契自许,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愿望,希望贤人辅政,他称赞“耿贾扶王室,萧曹拱御筵”。(《秋日夔州咏怀》)柳宗元一生以“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以传播先王之道为己任,面对中唐时期的吏治腐败,柳宗元呼吁“用贤弃愚”(《全义县复北门记》),在《封建论》中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屈原有着浓郁的爱国精神和大一统的思想,积极倡导由楚国完成统一大业。杜甫、柳宗元生活的时代,都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威胁,他们念念不忘国家命运,为唐王朝的维护大一统而鼓舞呐喊。在文学创作中,杜甫、柳宗元更是从形式到内容全面继承了屈原的传统,甚至创作了大量骚体作品。

  柳宗元与杜甫都长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关心民生疾苦,同情老百姓的不幸,渴望在“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许国不复为身谋”的从政意识,自觉继承屈原的美政理想和文学精神,这是柳宗元与杜甫共同的思想底蕴,也是柳宗元接受杜甫影响的基础。


  三、柳宗元诗歌中的感时书事的现实主义品格,是杜甫史诗精神的具体表现。

  盛唐诗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豪迈精神,创造形象玲珑的诗歌,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浑然。自天宝中期以后,唐人开始触及到了政治的腐败、社会的衰败,有了一种压抑感,与开元盛世时的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心态大不相同;安史之乱以后,唐人从理想中彻底醒来,面对千疮百孔的现实,诗人们继承了“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重新回到了风雅传统,诗歌开始反映真切的现实生活。在这股写实主义的潮流中,杜甫是最成功的一个。杜甫以强烈的是非之情描写时事,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作为“诗史”,一方面是真实再现了大量历史事件,一方面是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

  孙昌武先生指出:“柳宗元的叙事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时事入诗,真切质朴地反映时代矛盾。”[10]p397其实,柳宗元所继承的不仅仅是叙事诗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是杜甫诗歌的“诗史”品质。以时事入诗,柳宗元在诗歌中再现了大量历史事件。贞元十六年(800),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死,府兵作乱,不纳行军司马韦夏卿,而迫张建封子张愔为留后。韦道安为张建封部属,军乱后,劝阻不成,遂自杀。柳宗元写诗《韦道安》,称赞韦道安的忠贞义勇。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四:“毙群盗为勇士,辞师婚为义士,后顾义引刃,又为忠贞之士矣。非柳州表扬之,道安几于湮没。”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刺客刺死,一时间朝野哗然,柳宗元在柳州闻说此事后,写下了《古东门行》:“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吐口。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绝月襄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以现实生活入诗,柳宗元在诗歌中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柳宗元在诗歌中展现了中唐时期广阔、真切的社会生活。柳宗元生活在一个积衰动乱的年代,唐王朝尚没有从“安史之乱”的阴影摆脱出来,继之而起的便是藩镇格局,边鄙日蹙,内外交困的朝廷只能将繁重的赋税转嫁到相对稳定东南地区农村。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所描写的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实,只不过是酷役重赋压迫下的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同样的景象,柳宗元在《田家》三首等作品中也有过反映。更让人注意的是,柳宗元在诗歌中还描写了民族地区的社会风情,如《岭南江行》、《柳州峒氓》等作品,真切地再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为后人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生活画卷。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二称:《岭南江行》、《柳州峒氓》“写岭南实事,堪入地志。”[5]p304

  柳宗元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时书事的现实主义品格,与杜甫的史诗精神一脉相承,正是杜甫史诗精神的具体表现。


  四、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传承,是柳宗元全面接受杜甫影响的重要体现。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诗风格最典型的便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进〈雕赋〉表》中首先提到了“沉郁顿挫”,宋代严羽又拈出“沉郁”与李白的 “飘逸”相提并论,此后,学者多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7]p291在柳宗元的诗歌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五:“登楼凄寂,望远怀人。芙蓉薜荔,皆增风雨之悲;岭树江流,弥搅回肠之痛。昔日同来,今成离散,蛮乡绝域,犹滞音书,读之令人惨然。”[5]p317孤身客路,此情何堪。又如《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此亦在柳而送其弟入楚也,流放之余,惊魂未定,复此分别,倍加黯然,不觉泪之双下也。我之被谪,既远且久,今又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瘴疠风波,尔我难堪矣。”[5]p339再如《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一诗,是柳宗元在永州悼念凌准时所作,称心而谈,声泪俱下,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三称:“悲痛意以感慨调发之,其甚雄肆。”[5]p50柳宗元在永州前期和柳州时期的作品大多格调悲凉,表现的情感又是一种被外界压抑的情感,这种情感只能是低徊而出。从这个角度来看,柳宗元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主体风格便是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诗歌语言的锤炼。精工凝练的语言是杜诗独特之处,杜诗精于用字,长于锤炼。杜甫曾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锤炼字句是杜甫的自觉追求。这与李白所标榜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相反,也是盛唐向中唐转折的标志。柳宗元同样也长于炼字。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比较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时曾说:“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韦应物稍失之平易,柳子厚则过于精刻。”[12]清代贺裳在比较韦柳风格时更是说:“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12]“锻炼之力”说的正是柳宗元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在语言锤炼方面,柳宗元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乱”、“斜”两字的锤炼,形象、具体,极见功力。《夏初雨后寻愚溪》写诗人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一个“试”字将诗人雨后出行的情景完全刻画出来了。再如: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排律的创作。杜审言的诗歌中有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40韵,为初唐最长的排律,而且排律已基本定型。杜甫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曾提到这首诗说:“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对诗的艺术成就作了高度评价。受杜审言的影响,杜甫也擅长于排律的创作。他有大量五言排律,还有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了很大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 1000字。在他的排律中,诗人吸收了赋的铺陈、散文的句法,大量堆砌典故,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使诗歌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最早对杜甫的文学功绩加以全面肯定。他称赞杜甫“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并且进一步拿李白作陪衬,“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6]p601 受杜甫的影响,元和时期,排律的创作异军突起,蔚然大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郊等人在排律的篇幅、用韵、属对等方面争奇斗险,形成了空前绝后的排律创作高峰,成了元和诗坛诗歌创作的一个独特现象。在这个高峰中,柳宗元也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他的排律《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等具有铺陈排比、曲折尽致、用典繁多、字难句险的特点,与杜甫的排律特征基本一致。

  柳宗元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精工凝练的语言、排律的创作等也都与杜甫的影响有密切联系,这正是柳宗元全面接受杜甫影响的重要体现。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柳宗元对杜甫是一种自觉的认同与继承。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著名作家,为推动中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文学家,他对杜甫的继承,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而也正是从柳宗元的时代开始,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才开始逐步确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8月版。
[2]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3] 柳宗元著《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4] 王国安笺释《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
[5] 柳宗元著《柳河东集》,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月版。
[6] 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
[7]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 杨世明著《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9] 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0] 孙昌武著《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
[11] 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12] 张明非《柳宗元诗艺术风格刍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3] 鲁永良《从柳宗元诗歌看中唐长篇五言排律的创作》,《唐代文学研究》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作者简介:严寅春(1976-),男,山西洪洞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院办秘书科科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致力于柳宗元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1部。

浅谈柳宗元诗歌对杜诗的继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