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一流学科,这“三个逻辑”一定要把控好!

 太行森林 2018-11-23

一流学科制度的产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社会三方制度逻辑变迁的结果,推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必然涉及三方联动主体的约束规范,为此应当明确权利主体边界与职责范围,把控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泛化与异化。

一流学科作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历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变迁,是多种制度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横向视角而言,我国经济环境、发展战略及国际格局的调整从不同宏观层面共同作用于一流学科制度的产生;就纵向视角而言,新型现代政府治理逻辑、高校自我发展内在逻辑及社会参与办学逻辑呼唤新制度的变迁。

一流学科制度的产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社会三方制度逻辑变迁的结果,推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必然涉及三方联动主体的约束规范,为此应当明确权利主体边界与职责范围,把控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泛化与异化。对于国家而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在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然而,政府仅仅是一流学科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一流学科建设的真正主体在于以学院和教师为依托的高校;社会参与则是“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明确三方权力的基础上,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把控如下三个逻辑。

政府治理的逻辑


应进一步规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从国家层面深入规范一流学科制度,重点健全一流学科淘汰竞争机制,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暂行实施办法,其中对一流学科的建设周期、建设原则、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管理及各级组织实施予以了规定。从实施办法中可见,目前中央政府对于一流学科的进入机制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同时提出以动态管理的方法打破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问题,提出以中期、期末评价来加强动态过程监测与跟踪指导,然而对于一流学科建设退出机制的规定尚不完善。为此,中央政府应当重点健全学科淘汰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推动现有一流学科间的竞争,同时也可为非一流学科提供与一流学科竞争的机会,以此使门槛内外的学科竞争流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一流学科身份固化与竞争活力缺失等问题。

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以显性规则的形式制定地方详细的学科评选、管理及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省级政府在学科建设中的权力边界,并鼓励高校探索一流学科特色化建设之路。从部分省份已出台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来看,或侧重于学科评选或操作性不强,往往容易囿于重点学科评选制度的路径之内。以山东省为例,其建设方案中对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立项条件、推进措施及组织实施四个层面做出了规定,实际上主要侧重于学科评选与管理,同样在退出机制方面缺乏制度规定;在政府与高校关系方面规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落实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为建设学科直接负责人,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同时接受社会监督,协同推进省“双一流”建设。除此以外,省级政府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还应积极推动高校探索特色化一流学科建设之路,避免学科建设的趋同化、同质化现象出现。

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


高校应将“双一流”建设与落实大学章程相结合,以大学内部“宪法”的形式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作出规定,建立内部治理与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肩负着首要责任,应当在大学章程之中明确政府、高校、学院乃至师生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的权力边界与任务分配,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研水平、推进成果转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不同层面着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水平。与此同时,高校应当转变重点学科建设中对政府部门的依赖并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交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以便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促进政府、学校及社会协同的新型办学模式的发展。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避免学科发展的均衡化和趋同化。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反对机械模仿和学科发展的同质化。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该校各学科发展水平较高但都相对均衡,始终没有世界一流学科,也无法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后来,学校抓住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的机会,要求院系尝试以不同学科专业视角开展生物原子工程学科研究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此促成了加速器的发明,进而帮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17项诺贝尔奖,最终将生物原子工程学科建设为世界一流学科,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另外,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往往更容易成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点和创新生长点,更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鉴于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而这恰恰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交叉学科研究有助于打破定势思维、改变既定认识,能够将多种事物现象作为相互联系的复杂整体加以认识,进而推动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并实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协同攻关。因此,应加大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投入力度,以积极的政策鼓励引导交叉学科的创新性研究,继而推动一流学科的产生。

一流学科形成的关键在于优质的学科团队与过硬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就师资队伍投入而言,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探索与创新,人才作为知识的终极来源为学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还需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与设备。作为社区技术学院出身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坚持“小而精”鲜明特色的基础上,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着力点,积极制定人才吸引政策与科研奖励制度,邀请一批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并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优质师资队伍的迅速壮大带动了学科水平与学校实力的迅速发展壮大。在2018年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加州理工学院位列世界第4,其中化学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5,生物科学、化学学科排名世界第8。

社会参与办学的逻辑


关注学科建设服务功能,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一体化。德里克·博克教授认为,服务社会和公民的责任是美国高等教育最独特的主题。美国大学长久以来坚持服务社会的理念,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迅速影响并得到其他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认可。其中,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功能结合最为典型。早在19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便建立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带领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中的需求并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二战后利用战争遗留下的科研设备积极开展计算机、导航仪器的科学研究并兴办高科技产业,创造了“128号公路”奇迹。发展至今,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与技术学科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首位,该学科大类下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化学工程、土木与建筑工程、电子电器工程、机械航天与制造工程均独占鳌头,以上诸多世界一流学科共同造就了麻省理工学院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对于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而言,也应当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从而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在以制度逻辑审视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国政府、高校及社会三方主体应共同遵循制度变迁逻辑与规约,借鉴参考国外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来共同建设一流学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