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瓷器与绘画,对比看更有趣味

 濠梁知乐 2018-11-23

五彩开光山水人物花鸟纹棒槌瓶   

清 康熙   

这件藏品被陈列在展览入口处,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题材于一身,而且绘画颇为精到,可以作为清代早期瓷器绘画研究的一个有趣案例。瓶身上开光(就是与底纹不同的专门绘画的区域)多处,颈部两侧开光内绘山水纹,腹部开光内绘山水、花鸟、人物纹,施红绿黄彩。

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局部) 明 戴进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戴进(1388~1462),“浙派”开山鼻祖,此图画的是“达摩面壁,神光参见”的故事。   

从明朝后期开始,宗教故事开始大量地出现在瓷器绘画中。

仿乾隆款五彩八吉祥山水人物纹香炉   

清 光绪   

香炉主题纹饰为开光山水人物图和八吉祥纹,其中一个开光里画的是神光见达摩。

青花人物纹盘   

明 万历   

盘里饰两层花纹,盘边绘两对龙凤戏珠纹,盘心所画的人物纹是“孔子老子图”。

史事与逸闻是人物画中一类重要的内容。

老子骑牛图 清 任颐

陶婴故事图轴 清 伍学藻

仕女图与婴戏图是明清常见的人物画题材。

五彩百子人物纹罐 明

  (人物画篇)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瓷器和绘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品类当中的主流,亦是流传至今且生机勃勃的两大艺术形式。瓷器展,你一定看过不少了,绘画展,看过的就更多,但如果把两种不同形式的作品对照来看,却能看出许多之前忽略的趣味来。

  在相当长一段历史中,中国瓷器以追求釉色之美为主流,彩绘装饰并不受到特别关注。元代以后,随着青花技艺的发展,绘画大规模进入瓷器装饰领域。到了明清时期,瓷画相比之前有一个重要特点:文人画风格融入瓷画。瓷画和绘画,二者的艺术之路,并行不悖又殊途同归。今年10月25日至明年2月26日,广东省博物馆“相看两不厌——馆藏明清瓷画与绘画展”,以图像为切入点,依照山水、人物和花鸟三种题材遴选馆藏精品,通过比对瓷画和绘画内容,从中寻找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今天的专题中,我们先为读者介绍人物绘画中人物“精气神”的重要性以及瓷画和绘画各自的表达方式。

网络票选出的策展创意

  走进展厅,观众会发现,展览陈列的方式颇有新意,展品既不是按照时间线索陈列,也不是按照区域流派陈列,而是按照画面的主题内容分成若干组,一幅绘画对应一件瓷器,两两并置,互为印证。

  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省博陈列展示中心副主任吴昌稳介绍,这是省博在展览创新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这个创意在2014年省博策展网络票选时就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成为当时排名第一的展览方案。历时两年,经过对馆藏一万多件瓷器和约九千件的绘画藏品图片进行一一比对,他们最终遴选出这百余件具有相似取材、相似内容或者相似技法的绘画和瓷器。此次展出的瓷器全部为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28件。绘画藏品中也不乏名家名作,包括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9件,且大多数为首次展出。

看瓷画和看纸本绢本绘画,有什么异同?

  我们知道,明清瓷画和绘画都立足于传统中国画,欣赏起来必然离不开神韵、笔墨、构图和形式等维度。神韵这个词儿只可意会,大概可以理解为画面的整体气势和韵致,气韵是中国画审美的第一要素,但也对欣赏者知识积累的要求最高;构图讲究的是稳中求奇、险中求稳,节奏协调,瓷画还要增加一项画面与器物形体的和谐,这都是共通的。

  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的协调。所谓“墨分五彩”,就是说墨可以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和清墨五大色阶。施墨不可无变化,黑乎乎一团那不是中国画,数块浓墨中应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里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里就应该加湿墨润燥,一片湿墨里则要用枯墨提醒。欣赏国画的时候,往往也是先从用笔、用墨、用水、用线等方面入手,浓淡干湿,变化和谐。

  瓷器绘画里,笔墨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青花山水瓷画从明朝天启到清朝乾隆时期最为繁盛,迅速与当时的文人画接轨,绘画水平很高。与“墨分五彩”相对应的是“料分五色”,青花料可以按照瓷画绘制的需要,调制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于是画匠可以自如地表现山水瓷画的皴擦点染,远近、层次、明暗。到了乾隆以后,粉彩流行,瓷画的绘制就更加接近国画了。

形神兼备意度俱足的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最先成熟的一大画科,绘者力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形神兼备,因此,常常要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动态的渲染中。据研究,这段时期人物瓷画的画风受陈老莲的影响很大,陈老莲画人物,不斤斤计较于外部形体的细微刻画,而是通过不同的神态、细节描写,尤其是以夸张的手法,使人物变形,更富装饰意趣与民间风味。其题材和画风直接影响了晚明清初的陶瓷艺术。

  按照绘画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佛道神话、史事逸闻和世俗生活等题材。这三种题材,在瓷画和绘画当中反复出现,在这次展览中,展方将它们对照展出,让观众可以更容易地看出同一主题下、不同艺术方式的表现。

  先说出现得最早的一类人物画——佛道神话内容。从明朝后期开始,宗教故事开始大量地出现在瓷器绘画中,如佛教经典、神话传说、道教人物故事等。与此同时,绘画当中的“道释图”也是人物画中的大宗,与瓷画方面的情况相映成趣。例如“神光见达摩”这一主题,此次展览中所展示的明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局部)》与清光绪仿乾隆款五彩八吉祥山水人物纹香炉,都表现的这一内容,据介绍,上海博物馆藏《八高僧图》里也有这一情节。

  史事与逸闻……或者我们说正史与野史,在艺术家的创作中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晰,例如以“三国”为题材的民间装饰画数量很大,但画者与观者都并不去着意分辨画中事迹是史实还是传说与戏曲小说。这次展览中,这一类的主题有孔子见老子。孔子和老子作为儒家和道家学说创始人,曾同处于春秋末期,许多文献和画像石、壁画中,都提及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明清瓷器上的图案也常常呈现这个主题。

  世俗生活题材越来越多地在绘画与瓷画中出现

  到了清代,清初御窑厂人物瓷画方面也主要受到陈洪绶等人物画家影响,尤其是康熙五彩人物瓷画受其影响最为显著。人物题材的绘画与瓷画趋向世俗化,折射世貌风情。内容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四妃十六子外,戏曲故事画也特别盛行。

  清代人物瓷画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仕女题材。明清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在清代宫廷绘画中,较著名的画师就有焦秉贞、冷枚、丁观鹏、金廷标、陈枚等几位,而且多集中在画院鼎盛的康、雍、乾年间。这一时期瓷器上的仕女图形,可以明显看出宫廷画师的画风。

  仕女婴戏图包括庭院仕女、仕女婴戏和婴戏等主题,在明宣德之前人物较为写实,绘画崇尚工整,之后人物呈现变形夸张:儿童多矮胖、头大、圆脸,尤其是前额巨大,额头上必有几根刘海。清代康雍乾三代青花瓷器中,人物题材里仕女婴戏图是常见的一大类,绘画注重浓淡和层次,画面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清中期以后,画面趋于写实,虽然五官清晰,却缺少儿童的顽皮机灵。仕女婴戏图集中出现在社会安定的时期,是非常好的社会史、图像史材料,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了解明清社会的日常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