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萬人全軍覆沒!中國也曾打到阿富汗,為何無人知曉?

 白力士 2018-11-23

縱天下戰例,論古今奇謀,盡在《軍武韜略》

大家好,歡迎來到軍武韜略第5期。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戰爭有不少,那些規模浩大,攻城略地的戰爭最受人關注。但是,還有一些戰爭雖然名氣不大,影響力卻一點也不小,比如發生在中國唐朝時期的怛羅斯之戰。

紅圈處就是當時怛羅斯的大致位置(公元741年地圖)

怛羅斯這個名字一聽就很不中國,所以不像官渡、淝水、長平這些著名古戰場那樣為國人所熟知。其位置大約在今天哈薩克江布爾州首府塔拉茲(Taraz),靠近哈薩克與吉爾吉斯邊境。

這裡遠在唐朝首都長安3300多公里之外,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一個非常遙遠的距離,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這幾乎就是中國人能夠到達的極遠之地了。

唐朝時期的士兵

為什麼在如此遙遠,且並非戰略要地之處,會發生戰爭呢?這就得從當時的「國際局勢」說起了。

公元八世紀的唐帝國是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文明發達,軍力強大,如同今天的美國。大唐的商品和威名,隨著絲綢之路遠播到中亞和歐洲,只要來到中國的外國人,無不為唐朝的強盛所折服,幾乎都想獲得長安戶口……

同一時期,在大唐的西面,阿拉伯帝國也在興起。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成為統治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個帝國,在中國的史籍中,他們被稱為「黑衣大食」(喜歡穿黑袍)。「黑衣大食」向東西兩面擴張,在東方不可避免的要與已經在向中亞發展的唐帝國迎頭相撞,這是怛羅斯之戰發生的國際背景。

高仙芝,大唐名將,高句麗人,經常「被韓國」

不過,衝突雖然有必然性,但戰爭的起因卻有點偶然。公元750年,西域各小國已經臣服於正處盛世的大唐,原本無事。但是當時負責統御西域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卻憑空搞出了一樁事。這一年,西域小國石國(即今天的塔什干)被高仙芝認為「無藩臣禮」而遭到討伐,石國倒也知趣,國王立即認慫,謝罪求和。

阿拉伯帝國和唐朝的邊疆相接了

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按說人家都投降了,怎麼也應該放一馬,但高仙芝不僅把國王抓到長安處死,還順便洗劫了石國,鄰近的突騎施也遭了秧——可汗被抓到長安殺了。《舊唐書》記載:「仙芝性貪,破石國,獲瑟瑟十餘解,黃金五六豪駝,良馬、寶玉甚眾……至是立功,家財矩萬……其載入朝,拜開府儀同三司」。高大將軍不僅劫了不少財寶,還因此立功升了官。

強大的唐軍令周邊各小國心存敬畏

此事後果嚴重——西域各國從逃脫的石國王子那裡知曉了這一事件,不免心生恐懼,人人自危,要自保,唯有抱另一條大腿。此時,自西而來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恰好可以充當這一角色,石國王子就是向阿拔斯王朝發出了求救信號。

阿拉伯騎兵

身經百戰的高仙芝決定先下手為強,不等各國投靠「黑衣大食」變成事實,便以大唐的威勢,向處於搖擺中的西域各國徵發了一支「多國部隊」,繼續向西追擊石國殘餘勢力。《資治通鑑》記載:「石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番漢三萬眾擊大食……」,這時大約是公元751年的7月(具體時間不詳)。

此時,高仙芝的對手已經不是弱勢的石國了,而是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在中國史籍里被稱為「並波悉林」),這是一個在阿拔斯王朝中擁有與高仙芝同等地位的一方大員。阿布原本是來平叛的,在接到石國王子的請求後,他命令手下的戰將齊亞德·本·薩利赫負責具體戰場指揮。薩利赫隨即帶領石國殘餘軍隊和本部人馬搶占了怛羅斯城,固守待援。

怛羅斯戰場的地形和大致地點

這個動作很重要,阿拉伯軍隊雖然有十萬之眾,總兵力多於唐朝聯軍的3萬,但唐軍都是安西四鎮的精銳,質量更高,而且阿拉伯軍能馬上投入使用的先頭部隊,人數也不可能太多,如果不搶占城池,在野戰中將難以抵擋唐軍。

高仙芝雖然動作夠快,還是晚了一步。原本善於野戰,但此時是長途奔襲的唐軍,可能並未帶來足夠的攻城器械,於是陷入苦戰。等到阿方援軍趕到,雙方對峙於怛羅斯城附近。

雙方交戰五天,唐軍以寡擊眾,打了個平手。但第五天夜晚,唐軍側翼「多國部隊」中的葛羅祿部突然倒戈,致使唐軍受到夾擊而大潰(傷亡約1萬,被俘2萬)——「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千餘人」,高仙芝之前的行事暴戾終於在此時結出了惡果。

阿拉伯騎兵向唐軍步兵陣發起進攻

可見他們是繞行而非直衝

高仙芝在部將李嗣業的保護下得以逃脫,不過,唐軍以劣勢兵力打了五天,只是因為盟友叛變才失敗,戰鬥力也不容小覷。事實上,阿拉伯軍隊傷亡同樣不小(約3萬),並沒有乘勝追擊。也就是說,仗一打完,雙方脫離接觸,各回各家了。

怛羅斯之戰示意圖

這一次距離雙方核心地區都很遙遠的戰役,對雙方都沒有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在怛羅斯的損失對於唐朝來說是九牛一毛,大唐依然是盛世;阿拉伯帝國沒有向東擴張,也沒有產生對唐朝的仇恨。所以,在雙方的史籍中,記載都比較簡單。雖然怛羅斯之戰名氣不大,但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這場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遭遇戰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為正是這批被阿拉伯帝國俘虜的唐軍,將中國的造紙術帶到了中亞和歐洲!

從軍事角度講,此戰說明了維持一個堅定的同盟是何等重要——大家一起上,擰成一股繩去戰鬥,當然比自己單打獨鬥要強多了,如果還能在關鍵時刻策反對方一部,那將是足以制勝的致命一擊!但是,如果自己這邊的盟友被策反了,那將是一場災難!即是強悍如唐軍,能扛過幾倍於已之敵,也經不起盟友的突然反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