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底蕴讲稿  第五十一讲 韦应物诗

 江山携手 2018-11-23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所会故人很谈得来,故遇之而喜。一别十年,其间如浮云之飘荡难驭,若流水之无可挽回,而终于能有一遇,可喜!此流水对声情跌宕,极富神彩,读之如见其人俯仰感喟,而后陡然升起一缕快感,瞬间充溢眉宇。“情如旧”,喜,故“欢笑”。然而亦不可能完全如旧,多了沧桑感。沧桑感无法说尽,却可以凭斑斑衰鬓尽显出来。喜中有悲,正是“这一回”的特色。“何因不归去”是句“诗家语”,乃故人所问。而答话不得要领。这不得要领正是传情妙笔。在这“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之地,心情之翳滞能说得清么?况且这是个“喜会”,该说这些么?因此,不着边际地说句“淮上有秋山”,够了,是知己就足可领会其此刻心情了。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胄微雨暮钟,氛围沉重压抑,然而钟声实有警醒世人的意味。韦氏对钟声颇有点钟情,大概因为钟声之悠远庄重和他本人较内向的性格易相契合。日暮且雨,去帆一下子就不见了。下意识地看“帆来”,且觉其“重”,实是寄托对去帆的思念。而情怀都已湿漉漉地,故所见之“鸟”亦滞重难堪。所送者向东行,故提及“海门”。望极而不见人,故觉其“深”。明知不可见而仍冀望一见,故注视江岸树木,乃至于细察其“含滋”。此诗精彩处在前六句,情深而语淡。至其结句,中规中矩而已。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没有深沉的感慨,没有激荡的语言,这是“闲淡”。但不是完全没有感触,相反,诗里有对宇宙人生的深层领悟,因而还透出一种禅悟般的愉悦。你看他,就这么随意地走,随意地咏,随意地想,而所想的内容更是清幽得一尘不染。感悟自然而超脱俗世名利,这是“高古”。前人所说的“古淡”,可以用这首诗作个范例。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读这诗,要读出深深的向往。束薪煮石,是不食人间烟火者所为。全椒山中道士者,高人也。冷朝雨夕,虽远而犹欲慰劳,难道没有仰慕的成份么?行迹全无,其人简直飘飘若仙——全椒山中道士者,高人中之高人也。这是首跟着感觉走的好诗。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登楼寄王卿假如无视此诗之情,其意非常简单:你不在,我很寂寞。但一寄寓了情,生命体验就丰盈了。尤其是末两句,登楼听到的是错落砧声,一派萧瑟苍凉韵致;看到的是荆榛寒雨,更是一派索落凄迷气象。除了怀念故人之外,此诗实有时世之悲凉。所怀之人当也是个有热血心肠者,倘是酒朋烟友,则此诗是对牛弹琴了。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 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中国古代文化人总是关注社会命运的。韦应物这回“自巩洛舟行入黄河”,是到滁州去当刺史,时在783年。唐皇朝自779年德宗即位后,可谓内外交困,指挥不灵。韦应物对此不可能不关切,其心情不能不受世事影响。他看不透,他拿不准,他失望,然而他不可能不还抱希望。捉摸着他这一份情怀去读此诗前四句,就不会以为他是信手随意涂抹写景句了。后四句要害在所用典故上。《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韦应物自知无能力去挽狂澜,因此心情颓丧。回顾多年来孤掌难鸣一事无成,如今外放了,虽是“初晴”,但请看朔风中的也是只孤雁,前途未可乐观。韦应物没有李白式的狂傲,时代使然。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寄李儋元锡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事,人无可奈何。而人本可以施加影响的人世之事,竟也非自承无可作为不可——那时朱泚占了长安,德宗逃难去了;你一个小小的滁州刺史能干出什么!然而他心里还有儒家一力锻造的官长职业道德观念,因此便有愧于心,急于辞官了。“身多”两句,范仲淹称之为“仁者之言”,更有人提出所有官吏要经常对照着它作反省。——而这不过是韦应物随口向朋友吐露的心迹,淡淡说出,毫无哗众取宠之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如前所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那头尾三年,朝廷内外交困,韦氏自有其独特的感触。784年冬,韦已不再任刺史。785年春,他只闲居西涧畔。此诗前半充溢着闲居的恬适,后半突转为莫名的焦躁与无奈,恐怕不是一首纯写景诗吧。详参《美在生命》P.119。友好 诤言  5.13.给兄长信谅已达尊鉴。14--15两讲所选杜诗,均系少陵诗史皇冠上有数之瑰宝,无论思想深广抑艺术精湛均达高峰,而好评灼见又几被前贤今人说尽。尤其是《秋兴八首》与《登高》诸什,后来评析者要不落窠臼都得有大识力及大手笔,更遑论别具慧眼,另辟蹊径了。这两章之所以迟迟未动笔,搦管辄止以此。
  杜甫在夔州喜写组诗,如《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八哀》诗等。这是诗人晚年闲居反思产物,既眷恋失落的盛唐,又想总结一生丰富阅历。这类大题材单篇难尽意,排律易板滞,便采取这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衔接,联成一体,有独特结构的组诗,而公之功底才力又足副之。《秋兴八首》,便是诗人因秋感兴,融国家盛衰命运和个人生命体验的多声部交响曲。兄先从韵脚着手,点出声情,再抓准该诗总体意象内核"故园心",逐首诠释其丰富意蕴,试图找出少陵"对大中华气象的深深领悟",可谓得其要领。特别是兄对诗人那不甘寂寞,又无可奈何,胸中热血,化为眼前幻觉的复杂心态剖析,已窥探到少陵精神堂奥,非寻章摘句之徒于字里行间营营寻求可比。但美中不足处,是忽略了该组诗结构特色,且对诗中"透出的(诗人)对大中华气象的深深体悟",似难言传。弟不辞谫陋,谨从这两方面为兄补遗,兼提出诠释分歧处。
  在众多的杜诗选本中,对该组诗结构、用事、诗法、词句训诂、歧义断定,各家举证等方面,既详尽丰富,又有独到见解的,以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最佳(我用的是'79"人文"版)。我完全同意他的结构分析,即前三首由现实(夔州)走向回忆(思长安),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由回忆(思长安)回到现实(夔州),详长安而略夔州(P:251)。萧先生还认为从第五首起,"都是前6句说长安,说过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现在,都应在第6句分?quot;(P:260)。我感兴趣的是该诗所独具的"夔州--长安"的心理时空结构,前人已看出来了。浦起龙说,"首章八诗之纲领","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他特别着眼于该章的"他日"、"故园",认为后七首云云……都在这四字中"包举无遗"。典型的是第二首,首联标明"夔府"--"京华"(钱谦益以"望京华"句为"八首之纲目"),以下诸句,便在二地往返推移、流转:"听猿"--夔州,"奉使"--忆"京";"画省"--忆"京","山楼"--夔州。末两句回归现实中漂泊的家园,而精神归属的家园--"北斗"下的"京华",是诗人生命皈依所在。第三章前4夔州;后4中除"抗疏"指肃宗朝上疏救房琯事外,"传经"(指待诏集贤院)、"五陵衣马"都是追忆在京亲历,到第四章已如萧先生所云,不赘。作者这种心理时空焦点的两地流转,非常灵活自由,如第六章首句"瞿唐峡口曲江头",竟超越了"万里风烟",把夔州、长安两地对接起来,变万里为比邻,这种流转宛如现代意识流。
  我认为这种两地流转的心理时空结构,最早可溯源到《诗经·东山》。该诗从第二章起,在结构上每章以作为背景的实景开端(前4),中间是写想象、幻景(从第二章想象中家乡战乱后荒凉,到妻子具象(三章)再到第四章新婚场景),结尾又回到现实,以抒情结束。时间上展现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绾合家乡、征途两地。这一切,都是征人心理活动的产物。所谓意识流者,古已有之,并非舶来物,而《秋兴八首》用得最巧妙,最具独创性罢了。
  结构是具体的,而诗中"透出对大中华气象的深深体悟"的确存在,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仅评析者需慧眼辩识,更须灵性领悟,试抒浅见,我认为关键在于如兄所说的老杜对盛唐"'除却巫山不是云'式的苦恋"。他是在陵夷时以大手笔写大繁华,写一个已经失落却还未完全冷却,也并不遥远的盛唐繁华梦。诸如"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的皇家气象;"珠帘绣柱"、"锦缆牙樯"的壮丽图景;"佳人拾翠"、"仙侣同舟"的太平景象,既历历在目,又是一场幻梦。而眼前现实却是皇舆播迁、侯门易主、衣冠变幻。在盛衰遽变中他隐隐感到唐王朝根基动摇,感到历史的荒谬、人生价值的颠倒(第三章),"自古帝王州"也保持不了永久的繁华。自己当年虽曾"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彩笔昔曾干气象"(指于蓬莱宫献三大赋,"文采动人主"事),如今却孤独到"江湖满地一渔翁"。在"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苦恋,"日日江楼坐翠微"的反思之馀,只能细细咀嚼,反刍昔日的荣光,在"盛"、"衰"、"昔"、"今"的巨大背景和心理反差中,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而已。在这场幻梦中,老杜不仅对唐王朝盛衰引起哲理性思考(?quot;弈棋"比长安政局),更感到人生变幻无常(末章忆自身游乐处已成陈迹),价值颠倒,荣华难恃。全诗结尾"苦低垂"三字值得玩味,此中"体悟"应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生命体验尽在不言中了。
  基于这认识,全诗回忆盛唐事,全以"彩笔"铺排,词藻秾丽明艳,毫无"衰飒景物"。第6章颔联"珠帘"、"绣柱"有过歧义:一正面理解,"黄鹄"为曲江宫苑中"珠帘绣柱"所围困,"白鸥"被"锦缆牙樯"所惊起;一认为写昔盛今衰,"珠帘绣柱"中只剩"黄鹄","锦缆牙樯"间唯见"白鸥"。细味这章中,诗人只以"入边愁"三字暗示安史乱起,未加渲染,保持了前6句繁华氛围,且和前?quot;云移"、"日绕"联相呼应,应以前说为主。第七章颔联萧涤非先生认为"沉云黑,言菰米之繁殖……黑亦茂盛意"。驳"仇注""波漂二句,想池景之苍凉",引证极详,不赘。浦注也认为"'波漂'、'露冷',就所值之时,染所思之色,盖此章秋意,即借彼处映出。"不同意以此"定盛象衰象之是非"。均系的论,可供借鉴。
  第14讲选析《又呈吴郎》,为之抚掌称快,也放下了一个悬念。说句夸张的话,缺这首"诗柬",杜甫伟大人格被隐去了一半,有了这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讲也无妨。我常认为儒家仁学中虽没有"博爱"字样,但高度肯定了人类固有的同情心与亲和情感。即《孟子》所?quot;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杜甫把"奉儒"作为家族文化基因来接受,杜诗中常出现"民胞物与"仁者情怀,如《过津口》;"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这与他关注民间疾苦精神上是一致的。而《又呈吴郎》"诗柬"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恫瘝在抱的伟大人格(内容兄已说得够好),这是杜甫将民间疾苦化为笔底波澜根源所在。没有这种仁民爱物垫底,"爱国"是空洞的。爱国必须先爱人,从热爱个体生命开始。个中奥妙,容后细述。
  《登高》、《江汉》、《登岳阳楼》等诗,兄分析得最佳处,是读出了诗人,写景感觉化,换句话说,诗中景物是诗人整个宇宙生命体验的感觉外化。如《登高?quot;上句精神在'急'、'哀'二字","'落木萧萧'有迟暮之感"。《江汉》"耿耿此心永怀宇宙","见云见月而觉远觉孤,是飘零客子的生命体验。"《登岳阳楼》"颔联用上了'坼'、'浮'两字,分裂和动荡之感跃然纸上"等等。限于篇幅,我不再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常将极大与极小对比而将所形容事物推向极端,如"江湖满地一渔翁"、"天地一沙鸥"、"乾坤一腐儒",都是以大释小,因小见大。如果要我从诗人1400多首诗篇找出一句典型作,来概括诗人伟大人格或作为象征,我将毫不犹豫地举?quot;乾坤一腐儒"这句作总代表。别为"腐"字障目,他是将自我提升到宇宙乾坤之间,以儒学立身处世的。这便是杜甫屹立在诗歌巅峰不可企及处(其中损益,还得细细平章,此处不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