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也简要记载了史上音乐,说明音乐史的历史意义,毕竟是人类的文明之一。两汉时期,音乐在秦朝的废墟上有冒出新绿。 制氏:汉初音乐世家。家族出于鲁地。因熟知雅乐声律,世代从役于太乐官署。历代史籍言雅乐,皆中文辞而轻音乐实践,常讥评制氏。《汉书。礼乐志》说其:“ 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无辞的音乐也能被人听懂,无国界,无地位,无文化水平限制,或喜或悲,或舞或和,或动或静,感受有共鸣之处。)
司马相如:生卒: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7年。汉武帝时期大辞赋家、外交家,汉赋的代表作家。字长卿,蜀郡[四川成都]人。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最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弦用动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马尾制作,承受不起岁月摩挲,早已消逝于茫茫历史长河中。),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一曲《凤求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二人私奔,白头到老,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传为佳话。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他从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今四川邛崃)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孙举行数百人的盛大宴会,王吉与相如均以贵宾身分应邀参加。席间,王吉介绍相如精通琴艺,请他弹奏,相如就当众弹了两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动文君。“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音乐的魅力导致一场私奔。当代章子怡相中汪峰,想多是音乐的魅力。) 这两首琴曲,据说就是相如弹琴歌唱的《凤求皇》歌辞。因《史记》未载此辞,到陈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见收录(《玉台新咏》是一部东周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由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共收诗769首。《玉台新咏》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下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汉族文化内涵。),并加序说明,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亦收载,故近人或疑乃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所作。 司马相如在民间诗歌乐舞的整理、改编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因袭旧制,至汉武帝时,更扩大了乐府的机构和职能。汉初的宫廷音乐大都失传(被秦始皇焚烧和禁止了,很可惜。多少文明毁于权力的淫威。),而且内容多是来自刘邦故乡的楚歌、楚舞。汉武帝更加重视民间俗乐,令乐府四处收集“赵、代、秦、楚之讴”,兼收并蓄西域、北狄等边远民族的音乐。在广泛收集民歌的基础上,以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对民歌进行整理、加工、填词改编,以供宫中祭祀、宴享之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收集的民歌共计13首,另有可能附有乐谱的“周谣歌诗声曲析”及“河南周歌诗声曲析”各75篇。(汉武帝一代英主,文武兼成大成,是汉人的珠穆朗玛峰。) 琴在汉魏时期的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汉代的琴已逐渐确立了七弦十三徴的形制,演奏上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不少名士都参与琴曲的整理、研究、创作和演奏,著名的有司马相如、桓谭、蔡邕、蔡琰、嵇康、阮籍等人,司马相如就是西汉时期的佼佼者。
师中:汉武帝时期琴侍诏。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人。汉武帝时被举荐入宫为琴侍诏。著有“雅琴师氏八篇”,今佚。刘向《别录》认为“至今邳城俗犹多好琴”,是因为受了师中的影响。按其生活年代,可能是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在乐府学艺时的老师。
李延年:生卒:? ---前103/102年。汉武帝时期造诣很高的音乐家,协律都尉。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县一带),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 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在宫内当管宠物狗的小官。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曾在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其妹因表演此歌舞而得幸于汉武帝,号李夫人,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汉武帝为她写有著名的《李夫人赋》等诗辞歌赋,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因其妹受宠,李延年也成为汉武帝的近侍,常与汉武帝同寝同起,倍受宠爱。其兄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贰师将军。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汉代著名的歌唱家,颇受武帝器重,被封为乐府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主持乐府,兼任侍中。(音乐的魅力还能成就一段政治姻缘。当代不也有这种范例吗?) 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数十人所撰诗词配曲,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于皇家祭祀乐舞。《郊祀歌》中有不少是汉武帝亲自创作。李延年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佛曲《摩诃兜勒》改编为汉代最早的横吹曲,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其中《出塞》一首保存在《乐府诗集》中,刻画了汉武帝时期派兵急速出征抗击匈奴骚扰的威武阵容,是汉乐府中鼓吹乐的代表作。《新声二十八解》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 李延年主持乐府期间,曾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夫人死后,因李延年的兄弟李季年等人淫乱后宫,被诛灭家族。当时李广利因挂帅出征大宛,幸免一死。征和年间,李广利与匈奴作战失利被俘,投降匈奴,受宠至极,因而遭到投降匈奴的汉臣卫律妒恨。卫律利用自己与匈奴壶衍鞮单于母亲的特殊关系,设计将其谋害。
丘仲:汉武帝时期音乐家。相传长笛为其所作。《风俗通》载:“笛,武帝时丘仲所作也。”笛在古代古体字写作篴,《周礼。春官。笙师》孙治让正义:“笛之孔数,言四孔加一者,丘仲也;言五孔者,杜子春也-----,大抵汉魏六朝所谓笛,皆竖笛也。宋元以后,谓竖笛为箫,横笛为笛。”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长笛赋》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这也是一个重大发明。)其意思是说:笛是由羌地传入及西汉人京房改制而成。然而,更多史料反映出,长笛,古已有之。七孔,长一尺四寸。汉初已失传。马融此赋所写的长笛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丘仲因羌人之制,截竹而成,有四孔,名羌笛。后经音乐家京房加上一孔为五孔。故五音具备,称之为长笛。关于竹笛的制作,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不少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伶伦受命黄帝前往昆仑山伐竹斩而为十二筒,后来还有荀氏、丘仲、刘和、刘秀造笛之说。  关于笛子的历史沿革,《吕氏春秋》中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记载。《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眥、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在不少古代文献中均记载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说法。类似反映远古音乐起源的传说记载,已具有较多成分的合理性与现实性,这些传说记载能较充分地折射出远古原始先民们以竹管制作吹奏乐器的现实。 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其中一只可明显地理解为横吹。管上两孔,一孔可作为按音孔,另一孔可作为吹孔。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和第三文化层(距今约7000年)出土的“骨笛”,有一只约10厘米长,开有一个横吹的吹孔和六个指孔。这些出士文物更能充分地证明,早在7000多年以前,居住在今天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原始先民们,就有可能认识“横吹--边棱”现象,并己有可能存在横吹笛的早期形态了。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吹孔平面与按音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这与曾侯已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在时间上,两者相隔几百年;在空间上,湖南长沙和湖北随县相距数百里之遥,而吹孔位置几乎-致,由此可窥视出先秦到汉初横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 然而,更多的历史文献认为,笛是汉武帝时代丘仲所创制,或是改造羌笛而成,或是如崔豹《古今注》说:“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河》、《兜勒》二曲。”而日本学者林谦三先生认为,中国笛起源于汉武帝时代,是由西域的羌人传来的。以上观点构成了中国笛起源的“西来说”。笛起源的“西来说”曾成为带支配性的观点。 中国笛起源的“西来说”,只代表一家之言。“西来说”的论据并不能说明笛的起源。而恰好只能说明西部各民族文化成分包括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井促使曾在中国本土上滋生、发展了几千年的横吹笛,在汉以后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和完善。杨荫浏先生正视了这种影响:“横吹的笛,在鼓吹(横吹)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从公元前第一世纪末汉武帝的时候开始的。这可能和张骞由西域传入吹笛的经验和笛上的曲调有着关系。”(杨萌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五章),杨荫浏先生客观地指出横吹笛在当时宫廷鼓吹中的地位以及笛与西域的关系。他认为西域传来了“吹笛的经验”和“曲调”,并非传来笛乐器本身。
刘细君:汉武帝时期出嫁西域乌孙国的第一位和亲公主,故而又称乌孙公主。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江都王刘建因谋反事发自杀,幼年的刘细君被汉武帝收养在宫中。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时,汉武帝为了减少她在旅途上的寂寞,还特地命令乐师采取筝、筑、箜篌等中原古典乐器的优点,简化改制成一只能在马上弹奏的直颈琵琶。据考证,这是中国的第一只琵琶。刘细君带到西域的琵琶对西域游牧民族的马上弹拨乐器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悲愁歌》,又名《细君公主歌》、《黄鹄歌》,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此诗不仅录入《乐府诗集》、《玉台新咏》、《宫闱文选》等历代诗集,也被日本学者前岛信次誉为控诉政略婚姻悲剧的佳作[见于《丝绸之路的99个谜》]。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细君公主在中国音乐史上虽无名气,但是她天仙般的美貌、弹奏琵琶的高超才艺、献身民族融合的美德在西域各族人民中间留芳千古。 自古以来,文艺作品中的王昭君,总是和琵琶形影相随。然而在近代戏剧、绘画、塑刻等艺术形象中常见的昭君,却与晚于她四百年多年才有的半梨形琵琶相伴,这与史实不符。在正史中并没有王昭君弹琵琶的记载,琵琶一词的出现也不在汉朝。西汉晚期刘歆所著的野史《西京杂记》,以及东汉末期的蔡邕所作《琴操》中均无王昭君弹琵琶的任何记载。 汉武帝时就有类似现代“阮”的圆音箱、直颈形状的乐器问世,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时所带的马上弹奏乐器类似琵琶,直到东汉(公元25年-220年)至西晋(公元265年- 317年)的文献中皆称之为琵琶。约在公元350年,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半梨形曲颈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为了区别,人们将前者称为汉琵琶,后者称为曲颈琵琶。这两种琵琶的来源、形状、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汉琵琶:圆形音箱、直柄,成器时代为公元前15年。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云:“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作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就是说,枇杷是以弹奏方法而得名。到汉代,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称枇杷,后世称为“阮”。《旧唐书。音乐志》又称为秦琵琶。公元四世纪,随着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有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横置胸前用拨或用手弹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龟兹琵琶]传入内陆。此论还有西晋人博玄《琵琶赋·序》为证。《琵琶赋·序》曰:“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像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津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日琵琶,取易传乎外国主。” 这种圆形音箱、直柄、四弦、十二品位的琵琶,后来称为“汉琵琶”,唐代名“阮咸”,现通称“阮”。曲颈琵琶:半梨形音箱、曲颈,颈上有四个柱,张四条弦。因其头部向后弯曲,故名曲颈琵琶。又因其途经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这种琵琶约在公元35O年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北方,公元551年前后又传到南方。可见,汉琵琶先于曲颈琵琶约四百多年。昭君所处年代是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一公元前33年),不可能怀抱比她晚四百多年才有的曲颈琵琶出塞,因此当时的琵琶应是傅玄所描述的圆形直柄的汉琵琶,即如现在的“阮”类乐器。 此外,西晋诗人石崇所作《王昭君辞一首并序》中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更可佐证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纯属猜测。南朝砖刻壁画《竹林七贤及荣启期》中阮咸所持的乐器作《昭君出塞图》,该图中才有王昭君怀抱琵琶,也可说明问题。
弟史:汉武帝时期出嫁乌孙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的长女。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结婚后,生一爱女,名叫弟史。弟史长得仪容端庄,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琵琶弹的很好。后来又被解忧公主送到长安学习琴艺。 弟史在长安学习很刻苦,很有音乐天赋,加上有宫廷最好的乐师教授技艺,弟史学成返回乌孙时,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音乐家了。 不久,绛宾前来求婚,他满怀政治抱负,想借和弟史联姻来加强汉朝和乌孙的联盟,同时也希望弟史把闻名于世的龟兹乐系统地整理一下。解忧答应了这门亲事。龟兹举国欢腾,为国王和王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仪式。弟史成为王后以后,亲自掌管国家的乐舞机构,创制新曲,推动了龟兹文化艺术的发展。 公元前六十五年,绛宾陪同弟史带着许多龟兹乐器一起去长安朝贺,汉宣帝册封弟史为汉家公主,这完全是汉天于对解忧和弟史的偏爱。汉宣帝留他们在长安住了一年。赐给公主车骑旗鼓,并赠给一个数十人的歌舞团,把中原的乐舞和乐器带到龟兹。 这是西域与中原第一次大规模的乐舞交流。在中原及中亚诸国的影响下,在富有艺术才华的弟史公主的指导提倡下,以秦汉乐舞为主体的华夏乐舞艺术在西域扎下根,促进了西域乐舞的大变革、大繁荣。龟兹国的音乐舞蹈艺术发展很快,对辉煌的龟兹乐舞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汉代龟兹就成为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绛宾与弟史这段“音乐结姻缘”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音乐的魅力常用于外交和涉外政治婚姻。) 宋·沈辽在《龟兹舞》诗中写道:“龟兹舞,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此乐邕于西汉,盛于隋唐。随着西域战乱,文化渗透,龟兹乐舞流向武威(凉州),和汉族音乐融和,尔后出现了凉州乐。继而,流向唐都长安,尔后出现了宫廷乐舞,而且远远传播开去,从东南亚流向了世界,龟兹乐舞已誉满天下!盛唐时期,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可以找到许多西域乐舞的形象记载。
龙德:西汉琴师。梁国[河南商丘] 人。汉宣帝时由丞相魏相推荐为琴侍诏。著有“雅琴龙氏99篇”,见于《汉书。艺文志》。今佚。刘向曾说:“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见于《琴史》。
京房:生卒:前77---前37年。西汉律学家,又为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曾经跟焦延寿学《易》,汉元帝时立为博士,后因劾奏宦官石显等专权,下狱被杀,年仅40岁。京房的音律学造诣很高、贡献较大。他在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汉书。京房传》说他“好钟律,知音声”,并非夸张之辞。他“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遂以京为姓。这件事充分表明了他对音律的迷恋。 在音律理论方面,京房把传统的十二律扩展成了六十律。京房在乐器改良方面也做出了贡献。过去,笛不用商,只有四孔,对应于宫、角、徵、羽。京房加商于笛,合成五音。他加孔置笛后上部,便于按指吹奏。这一做法一直沿用至今。京房的另一成就是发明了一种由十三根弦组成的称为“准”的定律器。《后汉书·律厉志》记载了京房发明“准”的缘由及“准”的具体形制。东汉马融《长笛赋》还记述了京房改进西北民族乐器"羌笛",变四孔为五孔,演奏出"商声"的五音之事。
赵定:西汉琴师。渤海[河北沧县]人。汉宣帝时由丞相魏相推荐为琴侍诏。赵定为人尚清静,少言语,时闲燕为散操,闻者多为之涕泣。著有“雅琴赵氏七篇”,见于《琴史》、《汉书。艺文志》。
桓谭:东汉琴家。生卒:约公元前23---公元50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西北]人。其父亲为太乐令,本人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篇》,班固续成,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由于他“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新论》]”,受到大司空宋弘的斥责。又因反对光武帝刘秀的禨纬迷信,蒙受“非圣无法”的罪名,罢官流放,死于途中。
杜夔:汉末律学家。字公良,河南人。“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好古存正”,“自谓所习者雅”。汉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时任雅乐部。后依附荆州牧刘表,与孟曜合作“为汉主和雅乐”。魏武帝[曹操]平荆州[公元219年]得夔,任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于是“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黄初年间[220--226],任太乐令协律都尉。当时有位铸钟工柴玉,所铸的钟“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杜夔几次让他改作,柴玉反说杜夔“清浊任意”,两人都告到曹操那里。曹操“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得知杜夔精到,柴玉妄作。后因魏文帝曹丕令杜夔“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遂被黜免以死。所传旧雅乐四曲《鹿鸣》、《驺虞》、《伐檀》、《文王》,至西晋犹存。其弟子“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陈颃任司律中郎将。
蔡邕:生卒:公元32—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古琴演奏家,博学多识,通经史,好文章,妙操音律。 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后这些石碑由于动乱,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则云:“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并成为他的好友。汉桓帝时十常侍闻蔡邕善鼓琴,就诏之入京,行到偃师,蔡邕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与世人交往。归途中他写了一篇《述行赋》,表示对权妄当道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汉灵帝时,蔡邕被拜为郎中,后升议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弹劾宦官而遭诬陷被流放,遇赦后在江浙一带流浪达十二年之久。董卓专权之后,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乡侯。董被诛后,蔡邕被王允逮捕,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怜惜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终为王允不容,死于狱中。后人称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 蔡邕的文学作品有辞赋近二十首。名篇有:《述行赋》、《汉津赋》、《青衣赋》、《笔赋》等。其中《青衣赋》描写的是作者与一位婢女的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情节完整,情感动人。《汉津赋》开古代首写汉水之先,《笔赋》是古代描写毛笔的第一篇作品。 蔡邕的音乐作品有《琴操》,《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等。《神奇秘谱》中的《秋月照茅亭》、《山中思故人》的琴曲相传也是他的作品,但出有人认为是左思所作。(音乐的魅力结缘文学,尤其是诗词。) 《蔡氏五弄》据说是蔡邕去山中访问鬼谷先生后,花了三年时间写成。嵇康在《琴赋》中把它列为当时流行的“谣俗”作品一类,这五首琴曲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李白、李贺、王维等都曾借题作诗。宋人朱长文认为蔡邕是借写景来寄托他的哀思,他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现存明代琴谱中的《蔡氏五弄》并非蔡邕原作,其歌词出自《乐府诗集》,曲调也平庸,应为后人拟作。 《琴操》是一本现存的介绍早期琴曲的琴学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内容丰富,它汇集的作品大多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两、三首是西汉题材,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并介绍了每首作品的相关故事,如关于著名琴曲《聂政刺韩王曲》的解释,即可与今存之琴曲《广陵散》相对照,后世琴人也多有认为《广陵散》就是《聂政刺韩王曲》的异名。蔡邕在《琴操》中所提供的曲目,是琴曲源于民歌的可贵史料。 蔡邕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而且还培养了一位颇受世人关注的琴家,即他的女儿蔡文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