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能时代最不需要这样的人

 枫馨斋 2018-11-23

成功就是当洋溢的生命力突然冲决堤坝而汇入一条合适的渠道。——何怀宏


智能时代最不需要这样的人


引言:智能时代迅速到来,我们是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认知”了,让我们更好地做到让人成为人,让机器成为机器。



近日,酝酿两年的阿里无人酒店正式开业了,而在10月28日海底捞已经斥资1.5亿打造的“无人餐厅”在北京已经进入正式营业阶段。时代已经进入“魔幻”时代,九零后的少年科幻梦想已经在短短的几年里得到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实现,曾今让自己都觉得非常可笑荒唐的梦想,就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轰然落地。


但我们又都开始有着共同的担心,就是:先进技术的来临、冲击,我们能适应吗?未来我们还能做什么?人的优势又在哪里?


我想,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那就要看看这个智能时代最不需要什么样的人,它又需要什么样的人?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于2015年1月在东京的驻日外国记者协会举行记者会,他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他还说到东亚教育具有循规蹈矩的 “普鲁士基因”,就是指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包括了我们已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几块,这几块主要是便于管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所有权威,最终做到更好的服从国王。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可怕的甚至养成依赖权威发出指令接受任务的机器。


而再从我们今天或者未来要进入的企业来看,就《哈佛商业评论》2016年12月刊登的一篇报告为据,研究者按上市时间,将企业每10年划为一批,统计上市5年后仍然存活的家数,研究显示:1970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中,92%能撑过上市后的5年;而2000年到2009年上市的公司中,这一比例仅为63%(剔除网络泡沫和2008年衰退影响)。企业寿命已经急剧缩短。而后出现的这些企业或者说发展势头猛进的这些企业,在雇佣员工上已经走向智能化的道路上,老员工已经逐渐被替代。我们本来预计,按照惯例,老员工或者俗称的终身雇佣制的员工会比其他人更熟知公司战略,更容易得到企业的信任,但恰恰相反,员工处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在认知效果上已经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因长期就职于一家公司,让这类员工经历了时代冲击上的多次战略变化,需要他们多次转换思维观念并接受新战略,历经几番折腾之后,他们已经在认知上产生动摇或偏颇。


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经历工作上的几番折腾?尤其是对于一个多变的未来、日新月异的时代,学好了这项技能,那项技能又要学了,这项技能还没学好,又面临淘汰了,智能化的出现就足够使得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张泉灵在“领航者大会暨2018品牌医生年度盛典”上讲演曾说道:“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无不在提醒我们时代是在飞速进步和变化的!


在这样一个飞速的智能化时代中,我们按部就班的教育体系,或者说我们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已近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在这里单从“个人”而论,我不喜欢一个人把个人的发展全归咎为大环境、大背景,因为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发展空间已经有足够的自由了,尤其是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对各项知识、技能、思想等多样性的需求获取已经方便、快捷、自由很多了!我主要是要谈一谈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关于一个人因具备的一个“战略认知”。



在这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我深有感触!我见过很多人,而在后来过得容易满足和幸福的人多半年轻时候都是“不安分”的,好“折腾”的,他们在理性的“战略认知”下尝试过很多东西。


2015我在火车上偶遇了的一位学姐,当时她才来这个城市读研究生,我也是才来这个城市读本科,我们因为有缘是老乡她便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之后我们时常会在一起谈论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她总是说一些让我很佩服的经历,她跟我讲过她为了听到更多的自己想学的课程,几乎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一个人去其他学校旁听,还跟那些老师争论问题,她从不以经济利益来衡量自己学的东西,自己想学、认为该学就付出百倍努力提前去获取学习的机会,进行自主的学习,总之,不让自己按部就班,直到后来从偏远的大学被保研进入武汉大学,再到后来直接保博,依旧还是一个不按部就班的人,又成为了一个学术深研、吃喝玩乐的行家。


第二位是一位学长也是偶然认识的,他大三、大四就担任一些国际会议的陪同翻译,他身处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占优势,普通的大学普通的专业,而他靠着自己的这番“折腾”做过中国(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主席陪同翻译、中国(北京)全球青年企业家峰会20国集团青年企业家代表陪同翻译,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行动先锋,直至现在自己又不求于安稳,“折腾”创业。我先前认为大学就是该老老实实按部就班读好自己的四年,达到别人认为的好:争取奖学金、争取荣誉、争取别人的赞扬······而当四年即将走完时,社会向我发出邀请时,我却越来越庆幸这四年自己的“不老实”:不因为学会了新闻专业的基本技能,就丧失了哲学的基本需要;不因为学会了完成校内的基本实践,就丧失了关注社会的基本能力。易变的时代,难变的大学教育课程体系,让我们总习惯性认为学好本专业、做好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道时代的需求变化只需一秒,更新换代只需一声令下。一个真正想在未来有所突破的人,是不敢按部就班等待着这四年的大学教育带着他走的,这里不是灌输什么“笨鸟先飞”的大道理,而是事实验证那些在未来有集大成的人,都是随时就先人一步的,不是盲目地你追我赶,而是理性的告诉自己不要“坐以待毙”。老老实实的大学四年其实是在耗费光阴,为什么说“大学,自由之精神”就是这样的道理,自由地去开阔自己想落脚的领域,自由地去探索自己未知的空间,自由地去尝试失败和成功······这才是真正读了一个大学,大学不是需要你把自己当作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那样,听话、顺从、按部就班,而是给你一个向社会跨度的跳板、空间、机会,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缓冲性过渡,但不是“足够”到让你老老实实在大学里安分守己地待上四年,那我觉得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对未来应对能力的一种丧失。因为未来需要依靠你的这种先前“折腾”来为你服务,你不随时“折腾”新技术、新知识、新认知······不趁自己精力旺盛时“更新”、“填充”自己,那未来你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拿什么来保障?个人基本的幸福认同感、幸福认知度都不存在。无人驾驶来了,我们怕!无人酒店来了,我们怕!无人餐厅来了,我们还怕!我们的按部就班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怕,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请我们务必相信:智能时代最不需要按部就班的人!时代已经开始打破我们的铁饭碗,开始慢慢给我们一个瓷饭碗,让我们在这个瓷碗上釉上彩,各自拥有各自不同的碗,这个碗就包含了我们的存在感、幸福感、认同感、成就感、获得感等,真正做到让人成为人,让机器成为机器,那么未来对我们而言才会有所期待!


作者:陈企霞,新闻专业大四学生。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用高度理解生活,用思想指引方向,用笔墨记录时代。个人公众号:岛上芦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