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颈椎横突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大海与浪花 2018-11-23

郑士立等

颈性眩晕主要因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自2002年以来,我们在第二颈椎横突尖处施以滞针治疗颈性眩晕100例,并与常规针刺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均为本科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表1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自拟诊断标准如下。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视觉症状及神经根征;上颈段及枕大神经处有压痛;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X线摄片、CT或MRI检查上颈段有异常改变。

1.3排除标准

有眩晕症状但颈椎X线摄片或上颈椎体检正常者;眩晕伴严重高血压、内耳、前庭神经、脑干、小脑及大脑病变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第二颈椎横突尖针刺点定位与针刺方法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端1.5-2cm处可触及骨突起即第二颈椎横突尖。取0.30mm*40mm毫针,向第二颈椎横突尖处进针,得气后,用滞针法,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旋转,至针转不动为止,然后快速提插10-15s,再向反方向旋转针柄,至转不动针柄为止,同样快速提插10-15s,如此反复3次,留针30min。

2.1.2常规针刺方法

取风池(双)、风府、天柱(双)、颈夹脊、百会。用0.30mm@40mm毫针,方向与深度均按常规方法,得气后接电针仪(KWD-II型),选疏密波,留针30min。

2.2对照组

在常规针刺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西比林,每次5mg,每天2次,连服20天。

2.3疗程

两组均每天1次,每疗程5天,疗程间休息2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TCD检查正常。

显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查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3.2治疗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26.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颈性眩晕指因颈椎退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头昏、恶心、猝倒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上位颈椎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因素,而且在临床上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第二颈椎处于椎体间有椎间盘结构的起始部,即动静结合处,其横突附着有颈夹肌、半棘肌、肩胛提肌等多块肌肉。寰枢关节是颈部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从生物力学分析,旋转时枢椎较寰椎面相对不动,两侧横突处所受到的牵拉应力最大,应力点是软组织易损伤的部位。椎动脉从第二椎横突孔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到寰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寰枕后膜向外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腔,此段椎动脉纡曲较大。因此日常生活中颈部姿势不良,频繁地旋转颈部或低头、仰头,均可造成第二颈椎横突周围的肌肉筋膜损伤,发生痉挛或无菌性炎症,刺激到椎动脉,而致眩晕。在第二颈椎横突处针刺,并施以滞针手法,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肌肉筋膜的痉挛状态,促进炎症的吸收,解除或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消除或改善由此而致的眩晕症状。而且由于颈上神经节亦位于此前方,笔者推测,有可能通过对此神经节的刺激,对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头昏、恶心等症状亦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