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玻璃关死的情况下,在车里睡一晚,氧气够吗?

 天下小粮仓 2018-11-23
壹车热评,100%原创,谢绝搬运!

停车后,关闭车窗睡觉过夜,这种行为壹车热评认为是不可取的,哪怕是汽车处于熄火状态也是比较危险。


我们都知道人呼出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CO2,它在空气的含量大概是0.03%,氧气的含量是20.95%。乍一看CO2的含量要比O2低的多得多,似乎在车里睡一晚增加不了多少危害性。

但是在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CO2的含量虽然很低,但它在车里是会逐渐增多的,而O2含量是会逐渐减少的。当空气中的O2含氧量低于18%时,人就会出现不舒服的反应,这是人的安全呼吸极限指标,在达到12%左右时人就会丧失意识和判断力,低于6%人就会死亡。


CO2在达到1%以上时,人就会出现眩晕、呼吸困难的问题,达到5%以上时就可能招来死神。而且CO2的质量是大于O2的,所以随着时间的增加,呼吸出来的CO2将会首先堆积在车内底部。

车内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O2和CO2的此消彼长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几何倍数的变化。人在处于睡眠状态时很容易会随着吸入CO2含量的增加而导致血液内的含氧量降低,从而逐渐失去意识和知觉,如果没有外人在场的话,遇到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就算你身处行驶中的汽车内,紧闭车窗三四个小时后也会感觉呼吸难受,需要开窗换气,更别说睡觉过夜了。

所以如果想在车里睡觉过夜,首先要把车停在空旷的地方,并在四个车窗处留下一条缝隙,保持车内外的空气始终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

关注壹车热评,这里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汽车知识及推荐!

基本上所有的车,都设置有连通内外的通风口,用以保证车内外的空气压力始终一致。先说一下如果没有这个通风口或者通风口被堵死的直接后果:快速关门(平开门,不是滑动门)时车内空气被压缩,气压升高,关门阻力会变大,不容易将门关闭,快速开门时一样有困难;

更大的问题还有:当你开车经过长下坡路段(比如从乌鲁木齐到托克逊),由于海拔的大幅下降,导致大气压力有较大的升高,此时如果没有通气孔,车门就很难拉开,甚至过大的压差直接把玻璃压裂。

有了这个通气孔,就能保证车内车外的压力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接下来再说空气中的氧气,人消耗了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这会使车内的氧气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气体会自动由分压高的区域流向分压低的区域,这样,车外的氧气通过通风口进入车内,车内的二氧化碳流出车外。

就和放了臭屁没法自己独享一个道理。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只要在空气正常流通的地方,在车里睡觉没有任何问题,不管什么车。即使是再豪华的车,他也不是像潜水艇或者飞机那样封闭那么好的。

我自己就经常在车里睡觉,白天晚上,早年的旧车现在的新车,一般品牌以及豪华品牌,都试过。

除了睡觉姿势不太爽有点累之外,没有任何不适。但是切记千万不要去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比如地下停车场之类,这个危险就很难说了。即使在地下车库没有那么危险,也不要轻易去尝试。



和Auto 汽车问答达人 11-20 11:03
116

汽车在熄火、玻璃密封、车辆内循环的严格密封状态下,车内的空气氧含量不足以休息一夜,后果可能会是致命的。

空气中氧含量为21%,也就就是说一立方米的空气有氧气0.21立方米;以普通的中型SUV为例车厢内部的容积约为3.5立方米左右,氧气的含量则为0.735立方米。

以体重为5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每一次呼吸的量为500ml,其中消耗的氧气则为105ml约为0.000105立方米。正常人一分钟呼吸约为16~20次,睡眠中算平均18次,8小时的呼吸次数为8640次,需要消耗氧气0.9072立方米,理论值的消耗量已经超过车辆内部的空气含氧量,而且这是以中大型SUV作为参考,一般的两厢车或小微型车更不够。


其次人类正常呼吸一小时可以排放二氧化碳20升左右,假设在车内休息8小时排放量则为160升。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3%的时候已经会对人体造成不适,浓度超过10%会导致窒息死亡。

一夜之间呼出的二氧化碳比例往往会超过致死的最高浓度,所以在车内长时间休息不会因为氧气不足感到不适而苏醒,更多的是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不知不觉的死亡。


所以在车内休息是有很大危险性的,一定要在车内休息必须保证车窗闪出缝隙、空气开到外循环、车辆停放在空气流通的位置,只要空气能保证休息还是没有问题的,否则房车怎么理解呢?

总结:在车内休息不能密闭空间、更不能在启动状态下密闭空间、不能在高温情况下把儿童或宠物留在车内,别把车子真的当成家,汽车只是代步工具或玩具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