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这些美食再次被拍进纪录片!你都吃过吗?

 昵称jin 2018-11-23
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总导演陈晓卿与团队推出的新作《风味人间》将于10月28日开播。


风味是什么?


风味是

我们认知世界的钥匙

是童年的味觉密码



《风味人间》

是一部以食物为主题的纪录片

节目通过探访

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

为观众带来一场

精彩的美食文化之旅



与《舌尖》系列不同

这一次的“美食探索”

涉足了中国、法国、

西班牙、摩洛哥等20国家和地区



探访的美食不仅有福建霞浦红薯刨粉、皖南火腿、安徽阜阳枕头馍、甘肃临夏碾转、上海秃黄油拌饭、澳门非洲鸡、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奶桶肉、吉林敦化血肠、广东顺德鱼生……



还有伊朗的报纸馕、埃塞俄比亚的英吉拉饼、秘鲁大地之锅、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






众所周知

云南美食备受陈晓卿喜爱

这次被拍进《风味人间》

的云南美食会有哪些?


通过预告片

我们发现了

宣威黄豆腐

大理生皮的身影

宣威倘塘黄豆腐
一块块永不改变的色彩


在云南,有一种金灿灿、开胃十足的小吃。看一眼,就能带给食客一夏天的好胃口,它就是宣威倘塘黄豆腐。



倘塘是乌蒙山南段的一个小镇,以出产黄豆腐闻名,倘塘黄豆腐把地名和特产连在一起称呼。



而这里突出的是一个“黄”字,我们平常见到的大多是白豆腐,这种豆腐却是黄色,方方两寸。看之,娇嫩欲滴,食欲大增;食之,滋嫩可口,满口留香。



倘塘豆腐的制作工艺是世代沿袭下来的。至今,倘塘黄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加工历史。每当农闲或豆类上市后,家家户户悬拴豆腐,远远望去,极像绣房门口的串串珠帘,耀眼夺目,成为小镇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黄豆腐的制作工艺比一般的豆腐讲究,从选豆,碾碎,到煮浆,再到点膏,压制,每一步都很讲究。制作黄豆腐的工艺非常独特,必须通过黄豆去壳、泡豆粒、磨浆滤渣、涨浆、点浆(酸浆点制、不用石膏)、包块、淹制,煮挂(三煮三挂)等传统工艺。


“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这是老幼皆知的俗语。然而倘塘镇生产出的黄豆腐,不仅能堂而皇之地用麻绳拴起来卖,即使将豆腐从3米处的高空惯下,也掉之不烂。最后形成云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栓着买。

大理生皮
舌尖上的一股“野性”


起源于南诏时期的生皮,做法非常考究:选料必须是上好的土猪,然后制作方法也是关键。杀猪褪毛后,用麦秆或稻草对整猪进行火烤;等到猪皮烤得金黄,皮子以及以下两三寸的部位烤到半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将稻草燃尽剩下的草木灰捂满整个猪身,保留10分钟左右,生皮才能很好地保留稻草的自然香气。



接下来,把猪身冲洗干净,就可以开剥了。开剥后选取带皮精肉(胸子肉、屁股庄、三线肉为佳)或里脊、猪肝、猪拱嘴、猪耳朵等,分别切成丝或片装盘(切细但不切碎),用葱花、姜丝、蒜泥、芫荽、油辣椒、芝蔴油、油炸后舂细的核桃仁或花生米末、炖梅或醋等做成蘸水,现蘸现吃,味道极为鲜美爽口,没有油腻的猪腥味儿,吃后满口溢香。



做生皮(火烧猪肉),在洱源县是非常隆重的仪式:唱歌、跳舞、喝酒、吃生皮,一个都不能少。最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传统的仪式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仍然得到很好地保留,既是白族的传统,也表达了对美食的敬畏之意。



载歌载舞来杀猪是白族的传统,同样,在吃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猪脚是坐着的,就留给自家吃;相反,猪手是跪着的,就用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拜师、祭祖等重要仪式必不可少,表达对师傅的敬重和对祖先的感恩。


除了倘塘黄豆腐与大理生猪皮

云南还有哪些美食

曾获记录片青睐

我们继续来看


《舌尖》第一季


迪庆松茸




诺邓火腿




大理乳扇




建水烧豆腐




昆明汽锅鸡




《舌尖》第二季


见手青



大理木瓜鲫鱼




鸡枞




《舌尖》第三季


丙中洛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怒江独龙族、怒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族美食,它的制作过程古老且特别,用来烙粑粑的石板是取自丙中洛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



人们从山旁背阴、背风的山崖上剥离出石板,富含水分,柔软便于加工,依照火塘三角铁的大小,用刀削成自己喜爱的形状。这种石板厚2厘米左右,细腻平滑,如一口平底锅,受热后,变得坚实密硬,火烧不坏,水浇不裂,传热慢,散热也慢。



制作方法:


将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摊入野生甜荞粉调制的面浆,随着石板渐渐被加热,粑粑会被烤得透香而不焦糊,再蘸上一点来自怒江峡谷中的野生蜂蜜,荞麦的焦香和野蜂蜜甜润混合,成就了一道怒江的独特美食。


石烹松茸



松茸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就有介绍,不过,在第三季中,松茸的烹饪器具发生了改变,又衍生出了另一种关于松茸的美食——石烹松茸。


制作方法:


将石锅放在火上空烧30分钟,灌入熬制8个多小时的高汤,再放入新鲜松茸,受热均匀的石锅成为松茸的温润天堂,他们的香气流溢出来,珍贵食材的活力被完美释放。


腾冲稀豆粉



稀豆粉是云南人最爱吃的东西之一,按照自己的喜好调制味道,再加入饵块、油条、饵丝等,就成了最美味的早点。除此之外,晒干后的稀豆粉,还可以油炸吃,酥脆爽口。



制作方法:


将上等豌豆拣出来,放到盆里加水泡一天或一夜,然后用石磨带水磨细,再用干净的纱布滤,把滤下的豌豆粉水倒进锅里,就可以煮稀豆粉了。



煮的时候要不停地搅拌,火不能太大,要耐着性子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那豌豆粉水。搅着搅着,水慢慢变稠,待煮到用筷子插入锅中,随手提起,悬一股流线就可以了。



冷却后的稀豆粉,倒在芭蕉杆上,冷却后剥落晒干,待水分全部干了之后可以长久储存,当地称为“干栏片”,用油炸后酥脆爽口,又是一道美味。



那么多被拍进纪录片的美食

你最喜欢哪种风味呢?

来源:云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