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仲: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爬虫爱书 2018-11-23

管仲(约前725~前645)中国春秋初期杰山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又称管敬仲。姬姓后人,父名管严。早年家贫经商。后由鲍叔牙力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尊称“仲父”。

主张“政不旅旧”(《国语·齐语》),对不合时宜的旧制要进行改革,“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管子小匡》)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勿使杂处,“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士,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不许随便迁徙。分国都城郊之地为二十一乡,郊外野鄙之地为“五属”,设各级官吏,“作内政而寄军令焉”,使军事与政治统一。

管仲: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制订“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按土地肥瘠、多少征收赋税,“无夺民时”,富民足兵。尚节俭,戒奢侈。提倡荐贤举能,“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士”经过三次审选,可任为上卿之佐。主张“赋禄以粟”,(管子·大匡》)改食邑制为俸禄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工商业,国力大振。

辅助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继承和发展周初以来“保民”的思想传统,提出“以人为本”的主张。

管仲: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因此,当政者必须爱民、富民、得民,反对君权神授的观念,从历史的进化与发展上论证“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人们“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知(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管子.君臣下》)被拥戴为君主。

君主是人而非神,也会犯错误,所以要广开言路,经常听听人民的议论和批评。认识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杜会安定和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也看到社会的意识及规范一类东西的反作用,把礼、义、廉、耻视作治国的“四维”,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仲: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承认自然和社会的运动变化,“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管了·宙合》)故为政要“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变化是有规律和原因可寻的,天有“常”,地有“则”,古今皆然,这是规律性;而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矛盾运动,如阴阳的“推移”、“利用”等,则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据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若民恶“危坠”,则君予之“存安”,将来便必能取得民为君勇赴危难的效用。

管仲: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指出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促成并把握矛盾的转化,司马迁评其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管晏列传》即指此而言。矛盾双方的斗争虽然在总的趋势上是“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管子·枢言》)但是倘若不能审察事理,善始善终,也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因此,应该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并在变化中抓住主要矛盾,掌握主动权,达到促使矛盾向有利方面转化的目的。

文献参考——《人类遗产宝库第一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