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园 | 十八载倾心打造北上海人文客厅!

 zdjphoto 2018-11-24


《道德经》中亦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在上海西北郊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宝山罗店镇,便有着这样一座以此二字命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闻道园。


为何取名“闻道”?上海闻道园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闻道园创始人王卫说,是希望人们在此以读书会友的形式闻道、悟道、讲道,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事实上,这座被业内人士称为“古建筑异地保护典范”的古典园林,其营造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恰恰是创始人王卫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古建筑修缮保护领域的“闻道”历程。


古代明清古宅遗世独立



青石砌成的门墙古意浓浓,石头磨盘串成的林间小路悠然延伸,一座座白墙黑瓦、工于雕刻的徽式古宅在垂柳绿荫中宁静古朴,咸丰九年建造的永济桥昂然伫立于碧波荡漾的湖面,清代道光六年皇帝赐封的牌坊蕴意悠远……置身占地千余亩的闻道园中,仿佛穿越了时光,进入遗世独立的古镇旧梦。


作为主接待大厅的“进士第”是一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宅邸,上下共计三百余平方米。室内雕刻精美绝伦,上有一对狮子牛腿,左边雕的是狮子绣球,象征官品与权贵;右边雕的是太师少师,象征步步高升,官运亨通。这栋房子最大的特色在于中间的横梁上,它的正面雕的是福禄寿,而在下方,雕了一个倒挂九狮,可以看出这位进士希望自己可以步步为营,以后可以成为一品大员。


“圣旨牌坊”是一座道光六年的圣旨贞寿牌坊,距今约有190年的历史,顶部圣旨下面镌刻着四个字:“贞寿之门”。这种麻石的“圣旨”牌坊在古徽州存世较多,但是贞寿牌坊颇为罕见,其称颂的是汪同生的妻子彭氏,彭氏在道光六年将近100岁的时候才被嘉奖获此殊荣。


跨过牌坊后,会有一条小径通向王卫的“私人宝藏”——奇石馆。这里安置了王卫多年来从各地觅来的著名石料和石质工艺品——成色极靓质地上好的巨型新疆和田玉、距今千年之久的宋代巴蜀古石刻、各色宝石打磨雕琢而成的《满汉全席》……


逛完奇石馆,绕过八卦荷花池,便又来到一座古宅面前。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因用料多为珍稀的楠木,故得名楠木厅。古宅的原主人是一位药商,因兼售西药,接触了较多的西洋文化,圆弧形的窗以及窗角线都是深受西洋式美学影响的体现。此外,宅邸内三层外两层的“错层”结构也颇具奥妙,令人感叹民国初年乡野无名工匠惊人的建筑技艺与才华。


老房子异乡获重生



这些老房子都是王卫从安徽、浙江甚至四川等地整幢“搬”来上海的,确切地说是一个村、一个村寻访来的。


2003年,王卫带着他的园林工程项目前往浙江淳安地区。在一次深山探查树种之际,当地人无意间向他透露说,“山顶有一幢半塌的大宅子最近被台湾商人相中了,准备买下拆到台湾去重建。”王卫心中一震,顿生好奇,攀到山顶一看,450平方米的老宅子,木椽精雕细琢,墙线错落,一看就是当时的“大户人家”。回到上海,王卫跑去找建筑学专家,请他们到当地考察,建筑学家们一见大吃一惊,想不到深山老林中居然还藏着这样的宝贝。王卫赶紧请人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宅子里的构件一件件测绘标注好,运到上海。于是,就有了闻道园内的徽派雕花楼。


从此,王卫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老宅子,他开始马不停蹄地踏访安徽等地,走古道,攀深山,寻找那些废弃于荒山人迹罕至之处面临风雨飘摇边缘的徽派古宅。


购得老宅后的拼建修复过程也极其繁复。首先,要将每根梁柱、每个窗棂都一一编号,每一个局部都将在平面上拼建一次,完成破旧部分的修复和替换,随后再拆除。当所有细部都可以顺利拼接,王卫才会在园林里确定重建老宅的位置,所有木料被运送到建造地,再进行立体拼建。要完成一幢老宅的修复拼建,一般耗时6到8个月。


从那时至今,王卫已经先后买回来50多座宅子,十余座石牌坊和古石桥,它们大多是将要倒塌或已经部分倒塌的建筑。现在,近二十幢明清建筑被修复后矗立在绿树丛中,这批历经数百年而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在异乡获得了重生。


王卫说,收藏古宅的初衷不仅源于对徽式古建筑的喜爱,也出于对老宅飘零凋敝现状的痛心。一些散见于民间、尚未列入政府文物保护的“准文物建筑”,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的老房子,时隔一年再去看时,却发现已只剩下一堆烂木头。据知,在安徽的一些农村,修复一幢稍有规模的古宅,所需费用凭当地人的年收入,根本无力承受。日久天长,一些古宅或受潮腐烂,或坍塌废弃。不少精美木雕也会被住户丢弃。王卫说,眼睁睁看着不少古宅被用作猪圈、养蚕场,心中不仅是痛楚,还有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担忧。


王卫经常调侃自己是“一辈子收破烂的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因为自己的爱好不小心就做了文物保护者,这让我很自豪。”


新时代文旅背景下的坚守与创新


闻道园历经18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形成以“古宅”、“古树”、“奇石”、“收藏”为主要特色,含有“明清古民居群落”、“奇石馆”、“八卦荷花池”、“万条锦鲤鱼池”、“长风书院”、“农根文化采摘体验区”、“古戏台”、“文创中心”等八个文化参观板块。

建园之初,整个园区占地1000余亩,当时没有一条河、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条路,没有一座桥。经过前后18年的筹备、营造,现已形成4.8公里道路、6万余棵古树林木,兴建起二十余幢明清异地复建古建筑群落,馆藏百余幢古代建筑臻品,其中包含木材名贵、文化历史价值巨大的“红豆杉古宅”、“金丝楠木古宅”,覆盖中国传统建筑的祠堂、官厅、古亭、轩阁等建筑门类。业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上海的后花园,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闻道园目前在新时代文旅产业的号角下,正集结引入各种优质的资源共同发展做精。特别是在上海文创50条颁布后,闻道园更是倾力打造的转型升级之作——闻道园文创中心、尚工坊新文房产学研基地的落成并投入运营。闻道园在新时代的文旅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再创新,以“文创思维”注入传统的园林建设,塑造更佳具有深度体验的旅游体验内容,让古老的园林与中国的传统审美,更加具有新时代气息,更加具有新时代的创造性。今后的发展将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年轻一代的设计研发团队为主体,强调工匠精神、发挥互联网优势,创造新的产业模式。

提及未来的发展,闻道园创始人王卫坦言:闻道园目前保存在四个大仓库里的一百多幢明清古宅,上千块中华奇石以及多年收藏的沉香、木雕,因为展示空间有限,无法展示呈现。特别是古宅,无法在园中复建完成,眼看着收藏的古宅风化腐朽,迫切希望能够在依法依规的条件下,在土地报批、交通配套、周边环境、产业对接,包括景区公交站点增设、未来地铁站配套设置以及周边停车设施等方面,能给予支持,让闻道园增强便民服务内容,发展更加完善。

“取东方意向铸心,以中国精神造物”,在古典园林和古建筑民居中体会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好“江南文化”特色,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参观旅游,更好地成为上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品牌。王卫和他的团队立志要将闻道园打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文创文旅产业的深度体验园、北上海的城市人文会客厅。


  


清雅好去处,就在闻道园

古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 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闻道园


【地理位置】: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潘泾路2888号闻道园

【乘车路线】:7号线美兰湖站下,乘宝山81路或宝山93路公交到闻道园;或1号线富锦路站下,乘宝山95路公交到闻道园                     

【垂询热线】021-56670503;021-66866777



惟愿花常开,人常在,时光静好,岁月无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