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吃穿上看家乡的变化

 张洪胜 2018-11-24

凉水河子镇居五县一市交汇处,因地属高寒山区,辖区内三条河流(哈泥河、凉水河、后河),河水均是从高山泉眼或哈泥湿地流水汇集而成,又由于境内山多林密,日照时间短,河水较凉,故而得名凉水河子。解放前称凉水河子区。194910月撤销凉水河子区,设凉水河子镇,归柳河县孤山子区人民政府管辖。1956年建立乡政权,本境属柳河县凉水河子乡和腰站乡。19589月,凉水河子和腰站两乡合并成凉水河子林业人民公社,至此凉水河子为建制乡镇。1961年改为凉水河子人民公社。19838月,实行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柳河县凉水河子乡。19937月改称凉水河子镇。凉水河子镇于1982年秋“分青到户”,1982年春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启了改革开放之程,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国初期直到1992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是个特殊的“票证时代”,凉水河子镇也不例外。从吃饭穿衣到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购买,定量供应。衣服颜色灰兰黑,样式是中山装、解放装,被称为“兰色海洋”,很多家庭是一衣多季,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结婚做新被褥也要求借亲朋好友的布票、棉花票。改革以来,从穿暧到穿新再到讲究时尚名牌,从过年穿新衣到一季多衣。貂皮大衣、羊绒呢料成为大众穿戴,每家的衣柜都是满满的,衣料是色彩缤纷,样式是百花齐放,到处都是美丽霓裳。

再从吃的看,过去城市居民都是月供应粮食27.5斤,人均三斤细粮二两油,不足用“瓜菜代”。农村人均年360斤皮粮,大部是玉米,贫困人家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冒支户”大有人在,只有在端午、中秋、春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每年青黄不接时靠野菜充饥,能填饱肚子都是奢望。现在好了,从温饱到小康之家,不再为吃饭发愁,天天过年,顿顿细粮,从吃饱到吃好、吃营养、吃健康,粗粮、山野菜成为香饽饽。蔬菜水果极大丰富,品种繁多,吃菜已不是过去的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返季菜四季新鲜,亚热带水果随意买。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山上长的想吃就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