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瓒到恽南田,中国画之逸格美学理想

 zpin 2018-11-24

文|张继刚

倪瓒到恽南田,中国画之逸格美学理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元 倪瓒 《安处斋图》

倪瓒之冷韵逸格

元代画家中有个特别的现象,信奉道家思想的比较多,特别是元四家,倪瓒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绘画思想尤其如此,作品有一种平静、深远、孤寂、萧疏的意境,这些气息都寄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成为他情感世界里的客观参照物,他的绘画意境达到了道家追求的“物我合一”境界。因此,他绘画所表现的形式受到了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并深入本质,透彻地将心灵交付给自然,并在交融中获得精神,完成了他的绘画形式。

“道”是倪瓒精神与作品内涵的源泉,“道”在倪瓒的生命中是永恒的。他对道的认识与追求,除了受到当时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长兄倪昭奎影响,倪瓒幼时丧父,跟随长兄长大。倪昭奎是个社会活动家,但他一心向道,弘扬道学,建玄文馆,祠老子,倪昭奎任主持并被赐真人号。倪昭奎虽不仕官,但作为道教中地位显赫并享有许多特权。这样的人物必定会影响到倪氏家族,倪瓒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自然会受到道教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以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养成了倪瓒的心性,在精神追求上倪瓒达到了“清风明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元代画家中无人可比拟的。因此,倪瓒为画史留下了很多后人无法企及的作品。

倪瓒到恽南田,中国画之逸格美学理想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轴》 大都会美术馆藏

平淡天真的内心世界,滋养了安静、高洁、空灵、无尘的倪瓒人生,这是他与自然和艺术的天人合一。倪瓒作品中的疏竹、乔木、怪石、亭子、茅舍、山石、江岸都体现了倪瓒的理想境界,以简取胜,清幽、洁净、静谧与恬淡之美,是他对老庄“道”的体悟与参透。从作品中可以体会出他对此岸与彼岸精神家园的追求,更体现了绘画是他现实社会与理想境界之间的桥梁。

倪瓒作品的内涵与风格,甚称“冷逸孤寂,笔筒萧疏”。一河两岸式的空间布局,于空间中寄托了他无限的现实,着力于内心感受,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体现自我精神与物象内在之美。董其昌在其美学理论中有言:“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皆未洗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他将倪瓒分在其绘画理论的“逸品”之列。

倪瓒受儒释道的影响,有仁爱之心,逍遥之闲,禅心之境,三者在倪瓒生命中的融合,形成了他萧瑟孤寂的心性,并通过内心深处对人生意义的深刻体验与感悟,最终完成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自娱耳”的美学思想,这一美学思想强烈地表达出了他“自适其适”的人生愉悦观。

倪瓒到恽南田,中国画之逸格美学理想

清 恽南田 山水册之一

恽南田之清韵逸格

恽南田作为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他结合黄筌画派及徐崇嗣没骨派,创造了常州画派,在当时的画坛中可谓独步天下,史有“家家南田”之说,可以说恽南田的没骨绘画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山水画清俊秀逸,没骨写生花鸟画更是独标千古,不染俗尘。“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徐崇嗣,创造新意,画法不墨卷,直叠色漬染,号没骨花。”由此可见没骨画是直接用色彩点染而成,而不用墨线勾勒为骨。徐崇嗣的创新为数百年后的恽南田打下了没骨画继承的基础,在继承中恽南田加以改革创新,并融入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最终形成了他独具艺术特色的恽氏没骨画风格,影响画坛。

倪瓒到恽南田,中国画之逸格美学理想

清 恽南田 花鸟册之一

恽南田没骨画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色、水的应用上,以柔和清丽的色彩,轻快灵异的笔触,缓急、轻重、起伏、刚柔、变化等对物像形态进行了细腻、独到的描绘,作品逸态千姿,百卉灵秀、淡雅、洁净、明丽是其艺术的特点与意境,是他对大自然认识理解及在生命与万物交融中所获得的内涵滋养,作品中的生命活力亦从这独有的内涵中来。作品画面的艺术效果,充盈灵透的意韵,饱含着画家对人生、生命及自然宇宙的深切感受。

清韵逸格是恽南田的绘画品格的追求,也是其人生的追求,人品亦是画品,这是中国画家人与作品永恒不分的真理。恽南田的美学思想,是崇尚逸品反对艳俗的,我们从他诸多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到的。

倪瓒、恽南田他们生活的时间虽然有相当的距离,但在艺术追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的时代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绘画形式内涵思想所追求亦有所不同,倪瓒求冷逸,恽南田求清韵,这是二人各自的学养人生观所决定的艺术思想,他们的审美情趣蕴含在其艺术思想之中。

文章摘自《天目湖论道》

倪瓒到恽南田,中国画之逸格美学理想

张继刚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师从杨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鉴、比较、分析、考订、心性学等综合学科,建立“书画鉴定与心性学”学理。古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学者,当代文人画家之代表,倡导“文人画之士人精神”。涉猎文、史、哲、诗、词等,创建“云庐艺社”学术机构。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作品被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并应邀个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庐艺社社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