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蔚:曼殊绘画的美学追求——《曼殊画话118题》57

 昵称16627923 2019-09-30

五十七、曼殊绘画的美学追求

曼殊主张绘画要“虚和萧散”,更要“如不食烟火”。

曼殊接受前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山水画自代以来,分为南、北两宗: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皴擦’用笔,腕力沉坠,用惹侧笔身拖力,笔笔有筋,其性主柔,故笔多长韧”;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北宗,“ ‘勾勒’用笔,腕力提起,从正锋笔嘴跳力,笔笔见骨,其性主刚,故笔多折断”。他批评“其性主刚”的北宗,“板细乏士气”,而倾向“其性主柔”的南宗,夸他们“虚和萧散”。南北两宗气质、神韵,高下之不同,犹如禅宗里惠能神秀之区别:“惠能之禅,非神秀所及也”。

南北两宗而外,还有一派,包括郑虔卢鸿一张志和郭忠恕、大小马和之高克恭倪瓒辈,“又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其中,倪瓒的作品,曼殊记忆很深。19128月,他自日本《复某君书》:七夕,发丹凤山,鸡鸣经珠帘瀑,旁午至一处,人迹荒绝,四瞩衰柳微汀,居然倪迂画本也。他看到的绝佳风景,居然就像倪瓒之画。一般赞画者,由画及物、及景,说画的“同真的一样”。曼殊在这里,反过来,由景及画。可见倪瓒之画在他脑海中印象之深刻。曼殊本来赞赏南宗的“虚和萧散”,超“虚和萧散”的画,引起曼殊的更大重视,是极自然之事。

我自己第一次接触画,也是立即就被它的超常的清秀之气所强烈吸引,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倪瓒初人,其人为历史上著名的“洁癖”。有关故事很多。与其“洁癖”的心态相适应,他绘画的基调是:凄清冷寂、萧条淡泊。此图即是证明之一。



曼殊著名小说《断鸿零雁记》里,女主人公静子注观男主人公三郎案上之画。莞尔言曰:“三郎幸恕唐突。昔董原写江南山,李唐写中州山,李思训写海外山,米元晖南徐山,马远夏圭钱塘山,黄子久海虞山,赵吴兴山;今吾三郎得毋写崖山耶?一胡使人见则翛然如置身清古之域”。三郎敬谢不敢当。静子复曰: “昔人谓画水能终夜有声,余今观三郎此画,果证得其言不谬。三郎此幅,较诸近代名手,固有瓦砾明珠之别,又岂待余之多言也。

静子眼里,三郎绘画给人突出的感觉是:清气满纸,“使人一见,翛然如置身清古之域”。而这正是曼殊绘画的基本追求和总体风格。

曼殊绘画与画接近:“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既有前后继承关系,更有所发展。曼殊出家,曾多次寂坐禅房,度其青灯古佛生涯。在博罗某寺,更曾“闭关三月”。佛家的修养之功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的画幅中。曼殊绘画,空灵,飘逸,在清气中,散发着禅意。而禅意,却是画所没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