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概念·风骨

 江山携手 2018-11-24
古代诗学仅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风”,意谓文章中表现出的充实、感人的情志力量,以创作主体的“意气骏爽”为前提,其基本特征是清、明;“骨”,意谓文章在语言表现上呈现的刚健的风格。“风骨”作为一个整体范畴,指坚挺刚健、简练鲜明的美学风貌。“风”、“骨”、“风骨”,原都来自魏晋南朝对人物的评议品鉴:《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世说新语·赏誉》:“陈玄伯垒块有正骨。”《世说新语·轻诋》:“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王羲之风骨清举。”它较早进人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到“骨法”、“神气”;谢赫《古画品录》论作画六法,其一曰“气韵生动”,重在风神,其二曰“骨法用笔”,讲究“骨梗有力”。他评曹不兴画:“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在文学理论领城,刘勰对“风骨”作了最为完备、系统的论述。首先指出了“风骨”中“风”的主导地位,对“风”、“骨”的特征作了分析和规定,关于风骨和藻采的关系也作了辩证的说明:”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而钟嵘在《诗品》中则运用了与“风骨”含义相近的“风力”、“骨气”等概念。他称誉曹植“骨气”奇高,批评玄言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成为唐代陈子昂高标“汉巍风骨”的先声。“骨气”在当时乃至后代都是一个较常见的范畴,如袁昂《书评》评蔡邕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杨炯《王勃集序》批评当时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虹修竹篇序》“骨气端翔”等。“风骨”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流布甚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魏收《魏书·祖莹传》:“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成机抒,成一家风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宋严羽《沧浪诗话》谓“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谓“近世选唐诗者,独高棅《唐诗正声》颇重风骨,其格最正”;王世贞《艺苑卮言》云:“《连昌宫辞》似胜《长恨》,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骨耳”;胡应麟《诗薮》评曹植诗“才藻宏富,骨气雄高”;清毛先舒《诗辩诋》谓“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谓“庚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翁方纲《石洲诗话》云:“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大体说来,风骨范畴在南朝刘勰、钟嵘时确立,发展至唐时愈加鼎盛,而其后则是广泛传衍和变易充实的阶段。(陈引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