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塞里格曼效应”的教育意义

 木香草堂 2018-11-24

“塞里格曼效应”的教育意义 - 日出东方 - 求学网

 

 

“塞里格曼效应”的教育意义 

 

        题记:随着心理学的兴起,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通过一个个“效应”揭示出来。注意到,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动物共有的自然反应或社会效应,我们揭示了这些效应之后,目的不是(实际上,也不可能)去除不良效应,而是寻找减弱或克服这种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到,有些“效应”是良性的,我们自然要利用好这些效应,但特别要警惕一种效应的泛滥,因为一种效应的泛滥很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塞里格曼效应: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对狗做了一组实验:

         先是把一条狗关进牢固而封闭的笼子里,然后对它进行不致命的电击,观察到痛苦的电击,致使狗一开始做拼命的出笼动作,这种挣扎随着一次次的尝试而未成功逐渐减少,直到完全不挣扎而忍受痛苦的电击。

        不多久时间,再次把狗关进相类似的,但有逃避出口的笼子。再次给狗电击,狗表现了惊恐的动作,却没有做任何跳脱的努力,躺在笼子忍受电击的苦痛。

        严谨的塞里格曼遵循科学的原则,对另一些没有经历过电击痛苦的狗做实验,把这些狗依次关进有逃脱出口的笼子。对它们电击后,都顺利地逃离了电击的痛苦。

       这个实验给予塞利格曼的启示是,遭遇电击的痛苦的狗,多次尝试逃脱而未成功,形成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后人把这个现象称之为塞里格曼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困难、失败、病痛等打击的人,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有些受害者更是出现此状。《南京南京》揭露的南京大屠杀场面,就了揭示一个社会群体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在和平年代,特别是越来越文明的社会,绝对“禁锢”的悲惨环境可以说是没有的。但我们注意到依然有很多人经历一次次不大不小的失败打击后,出现了“习得性无助”。越来越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好的社会,“自杀”现象似乎有增无减。我想,其中因为在“习得性无助”状况下自杀者比例甚高。

       例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一次次失败,而每一次失败寻找的理由是,自己没有可靠的背景,并强化获得工作的人都是在“拼爹”中获胜。那么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概率甚大,我们为他们担忧。

       那么怎样避免出现“习得性无助”呢?我的建议是:遭遇找工作一次次失败的大学生,应该在每一次失败后,总结自己进步的一面,分析自己不足的一面,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走进下一次的“比拼”中。或者,放下自己的高要求,尝试走一条迂回之路。如果我们以不管什么工作,以养活自己为最低水平的成功,那么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避免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残酷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和学校逼迫学生一次次遭遇考试失败的打击。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我们的学校实际上也已经在一次次遭遇升学率底下的打击中,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做无意义的挣扎。如果说,社会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走出拼“升学”龙门的思想禁锢,以养活自己做为成功标准,那么我们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习得性无助”。

       当然,享受养活自己的成功体验的同时,树立更崇高的目标,我们就会在“吉格勒定理”的召唤下走向更高水平的成功。待续《吉格勒定理的教育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