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币驱逐劣币:汉文帝的放铸政策

 Dxy360 2018-11-24

《IMI财经观察》在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本期奉上台湾清华大学荣休教授赖建诚先生撰写的货币史文。

赖建诚教授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长期在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任教,致力于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出版《边镇粮饷》、《王室与巨贾:格雷欣爵士与都铎王朝的外债筹措》、《经济思想史的趣味》、《经济史的趣味》等多部声誉卓著的著作。

以下是文章原文: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要有一项前提才会成立:在金属货币的时代,如果政府规定劣币与良币的购力相同(或有固定的交换比例),劣币就会驱逐良币。但如果(1)良劣币之间没有固定的交换比例,(2)政府鼓励民间自由铸币(放铸),那就有可能发生相反的情况:良币会驱逐劣币。西汉文帝(公元前179-157),鼓励民间自由铸造四铢半两钱,就出现这种「反格雷欣法则」的现象。从考古的证据可以证实,放铸期间铸造的四铢钱,比国家铸造时期的四铢钱,在含铜量与钱币的重量上(成色),都明显地优越。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看起来可以由上而下一条鞭,但也要付出相当高的监督成本。在这个短暂的朝代里(公元前221-206),货币体制并未和政治一样地标准化。这种混乱的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西汉初期的几位统治者,发行过好几种货币,但效果并不好,主要的困扰是盗铸与贬值:减轻钱币的重量或降低含铜量。

汉文帝登基的第5年(公元前175年),宣布两项新政策:(1)铸造新币,名为四铢(每铢的重量=0.651公克);(2)开放铸币权(放铸),民间可以自由铸造,私人铸币无罪(「除盗铸钱令」)。这是中国货币史上惟一的放铸时代,效果如何?意外地好,可以说是替「文景之治」(公元前179-141),奠下良好的基础。

文帝的放铸政策只维持30年(公元前175-144),之后收回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铸币权回归中央后,还继续铸造四铢钱,直到公元前119年为止,四铢钱的寿命总共约55年。我们从出土的钱币质量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汉代的各种钱币中,四铢的质量最佳(含铜量最高)。历史学界认为,文帝的放铸引发币制混淆,这是不正确的见解。

前面说过,四铢钱是放铸政策下的新钱,但国家收回铸币权后,还继续铸造四铢钱,这就方便对比「放铸」与「禁铸」时期,四铢钱的质量优劣。我们要提出一个论点:在自由铸造的环境下,透过「产品」(民间自由铸造的钱币)的竞争,货币的质量会不断提升,导致「良币驱逐劣币」。

这个结果其实很符合格雷欣法则的精神:(1)如果政府不强制规定劣币与良币的交换比例;(2)如果民间对钱币的质量,讯息对称透明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反格雷欣法则」(良币驱逐劣币)。大家会问:如果放铸能让良币驱逐劣币,为何古今中外的政府,大都采「禁铸」政策?原因很简单:在放铸政策下,政府赚不到「铸币利润」。铸币利润是君主的重要财政收入,铸币权收归国家因而成为常态。

但放铸并不表示,民间可以铸造任何重量、任何成色(含铜量)的钱币。事实是:政府会提供「标准货币」的样本让民间遵循,重点是要让民间赚取「铸币成本」与「钱币面值」之间的铸币利润。换言之,政府把原本由国家赚取的铸币利润,转让给民间。放铸的目的是希望:(1)透过民间的竞争,钱币的质量会愈来愈好,国家的币制可以更快统一。(2)减少政府的负担,不必支付铸币成本与发行费用。

在这种鼓励下,民间有意愿铸造成色较佳的钱币,这样才比较容易把自己铸造的钱币卖出去。在利润的诱导下,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钱币的质量就和其他商品一样,会愈做愈好,劣币自然会被驱逐。但如果铸币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就会在财政考虑下(为了赚取更多的铸币利润),降低钱币的质量,因而掉进格雷欣法则的陷阱里。

把秦朝铸造的12铢钱、西汉早期的3铢钱、吕后时期的8铢钱、文景时期的4铢钱、武帝时期的4铢、5铢钱,以及东汉时期的5铢钱,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含铜量,可得到很明确的结果。以秦朝12铢钱每公克的含铜量当作基数(=100),就可看出秦汉各种钱币中,以文景时期的4铢钱质量最佳(指数=205),其次是西汉初期的3铢钱(=198)、武帝时期的5铢钱(=184)。这个结果说明,在放铸政策下,钱币的质量最佳,良币真的有可能驱逐劣币。

接下来要问的是:单用放铸政策,就可以保证这项结果吗?当然不是,还需要配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称钱衡」。1975年在湖北江陵鳯凰山的168号汉墓,出土了汉文帝前元15年(公元前165)的称钱衡(天平)。衡杆上记载与货币法律相关的文字,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敢择轻重衡,及弗用,劾论罚。」意思是说:凡商民买卖所用的钱,都必须用「钱衡」(天平)测量实重,不可逃避,否则依条例处罚。

钱衡的目的很简单:持有各种货币的人,必须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交易。如果具体落实的话,民间很快就能评断出,哪种钱币质量较优、接受度较高。换句话说,钱币市场开始产生有规范的良性竞争,让良币更为人接受,拒收劣币。透过钱衡的公开运作,如果持劣币来买卖,对方会要求加钱才肯成交:「或用轻钱,百加若干」。反过来说,如果持良币来买卖,就会要求对方添给商品:「或用重钱,平称不受」。

格雷欣法则成立的第一项条件,就是良币与劣币之间有固定的交换比例,钱衡打破了这项条件。格雷欣法则的第二项条件,是买卖双方对货币的质量讯息不对称。在钱衡法的要求下,双方对货币的质量有透明对称的讯息。格雷欣法则的两项条件,在钱衡法的运作下都无法成立,良币因而得以驱逐劣币。

综前所述,文帝的放铸政策,经过4个步骤才能成功。(1)政府提供钱币的形式和质量标准,称为「法钱」。(2)鼓励民间自由铸造,但质量不得低于法钱。(3)提供钱衡,作为判别良劣币的标准与仲裁工具。(4)民间为了赚取铸币利润,就会竞相提高货币质量,良币逐渐占上风,劣币被逐出钱币市场。

这套史上惟一的放铸政策,在景帝时(公元前144年)结束了,前后历时30年,之后铸币权回归政府(禁铸)。景帝继续铸造4铢钱,但质量起伏不定。公元前140年时,把4铢改为3铢(减重),136年时改回4铢,119年又改回3铢,118年铸新的5铢钱。到了公元前113年,武帝禁止地方政府铸币,完全收归中央。

上述的27年间(公元前140-113),币制改革了好几次,质量逐渐下降。以5铢钱为例,武帝时期的5铢钱,从3.35公克降为3.26公克(昭帝时所铸),再减为3.07公克(宣帝时铸)。到了东汉,5铢钱只剩2.86公克。长期而言,文帝之后的钱币质量持续下降,主因是国家财政困难,必须尽可能赚取铸币利润。

汉文帝的放铸,在古今中外的货币史上,都是少见的例外。从这个史例,我们可以得出两项基本学理:(1)在自由铸造的政策下,政府不必规定良币与劣币的交换比例;(2)当民间对货币的质量讯息对称时(透明公开),格雷欣法则就有可能不成立,良币确实有可能驱逐劣币。

编辑   罗梦宇

来源 《历史月刊》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杨炎与钱荒 ——先进的税收制度带来的商品经济衰退

何平:中国历史上的钱荒

第五琦与虚钱——大唐王朝创造的虚钱概念

何平:近代中国的汇丰银行

褚遂良与捉钱令史 ——贞观之治政治光环下的经济贫困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