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给功不较多。'一首诗讲诉了一条大河流经的沧桑,也记载下它所铸就的辉煌。 中国大运河——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全长2700余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贯通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历经2500年的持续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一个数字难掩其中的自豪,中国大运河比十九世纪修筑的苏伊士运河长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长三十几倍,比世界十大运河加起来的总长度还要长。面对如此宏大的工程,荣膺'世界遗产项目'称号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都说'上善若水',其实,那只缘于道家的一个哲理,文学家的一种浪漫。现实中的水并不具有思维和智慧,倘若缺乏人的参与,它便是'一潭死水',甚至有可能演变为凶恶的洪猛怪兽。所以,一个'运'字赋予水以新的使命和新的价值,让它的'善'愈加宽阔辽远,利覆千里,泽被千秋。 历史是在河边长大的,而文明仿佛就像河水中的鱼,无数条鱼儿凭借运河这条长长的脐带吸吮养分,不舍昼夜游走四方,悄无声息地织就梦想,那饱含着精神寄托,美好向往的诉求逐渐演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依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形成各自的风格——南方的灵秀婉约、中原的厚实敦重、北方的粗犷雄浑。经久流年,源源不竭,于是,一条流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带便依托着大运河应运而生了…… 6月9日,适逢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文化局首次联合大运河沿线的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共八省市文化厅局,共同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参展项目计58项、近400件套作品,规格高,范围广,内容新,是近年来北京市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展览,让人们走近大运河,了解大运河,热爱大运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以此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共筑中国梦。 (由于参展项目多,受篇幅所限,只选取部分作品供大家欣赏,望体谅。) 灵秀江、浙 江苏——作为大运河生长的原点,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江苏扬州开凿邘沟,挖下了修建大运河的第一锹。它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八个地级市。 浙江——大运河浙江段包括京杭大运河南段和浙东运河两部分,流经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五个城市辖区。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龙泉青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泰山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演者系传承人74岁的范正安老先生) 千年一'豫'——河南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河南地处九州腹地,在历史上长期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大禹治水揭开中国运河文化的序幕,经战国开凿鸿沟,到曹操修建枋城堰,运河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隋炀帝为巩固国家统一,以洛阳为中心,先后开凿通济渠、永济渠,疏通邘沟和江南河,首次建成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的中国古代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大运河河南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4个遗产段落,流经郑州、洛阳、商丘等9个省辖市的40个区县,涵盖河道、码头、河堤、桥梁、仓窖、水工等完整的遗产类型,见证了大运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焦作当阳峪绞胎瓷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起源于唐,兴盛于北宋,产于焦作当阳峪。北宋时期,当阳峪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产场地。2014年11月,'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首善之都——北京 大运河的北端和漕运终点。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在首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的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一代代的保护和传承才不至于毁灭和遗忘。从我做起,从小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当前每个人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