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口流涎 口流涎,或称口角流涎。在(内经)中称“涎下”,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口吐涎”。 小儿口中流涎,则名“滞颐”。(诸病源候论)说:“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在本书儿科症状中
专门讨论。
常见证候 风中经络流涎:颜面麻木,口眼喁斜,眼睑不能闭合,恶风寒,流泪,常有口角流涎,舌苔白,脉浮弦。 风痰入络流涎:口中流涎不止,半身麻木不遂, 口眼喁斜。舌歪语謇,或神志不清,头目眩晕,喉中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脾虚不敛流涎:口中流涎淋漓,纳呆食少,神怯面白,或腹胀时满,或便清泄泻,舌淡苔薄,脉弱。 肾虚不摄流涎:口涎时下,不可收持,精神迟滞,耳目失聪,腰膝酸软,头昏头晕,夜间尿频,尿后余沥不尽或失禁。舌淡胖、有齿痕,
苔滑腻,脉沉细无力。 脾胃积热流涎:口中流涎, 口舌疼痛或糜烂溃疡, 口干口苦,便秘尿赤,心烦食减,舌尖红赤或起芒刺,舌苔黄或黄腻,脉象滑数。 脾胃积热流涎和脾虚不敛流涎:二者虽均屑脾,但一实一虚,病因病机却各不相同。 脾胃积热多因素有蕴热或恣食膏腴,致脾胃伏
火上蒸或心胃火盛,上迫廉泉,津液外溢,故见流涎。(灵枢。口问)篇 说:“胃中有热故涎下。”而脾虚不敛乃因脾胃素虚或伤于饮冷;或虫
积为患,耗伤脾胃,致脾气虚寒,无以输布津液, 气虚不能摄精,故涎流口角。前者常见口舌生疮、舌质红赤、尖边芒刺,或唇颊糜烂,心烦不寐,便秘尿赤等实热之象。小 儿,口水清稀,终
日连绵不断,浸湿衣衫。并兼面白神怯、腹胀便溏等脾虚之象。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摄涎。方用 六君子汤合 甘草干姜汤 加减,
六君子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学正传》卷3) [组成] 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 茯苓一钱(3g) 甘草一钱(3g) 人 参一钱(3g) 白术一钱五分(4.5g) [用法] 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个,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面色痿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 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或用 温脾丹加减。
温脾丹 【方源】《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温脾丸(《卫生总微》卷十四)。 【组成】:半夏一两(生姜六两同捣细,炒黄) 丁香 木香各一两 干姜 白术 青橘皮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蜜和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送下。 【主治】:小儿滞颐。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儿多涎唾,流出滞渍颐下。
尤需注意,对脾虚不敛之证,切莫见其流涎不止,即认作痰涎为患,而一味攻逐痰涎,致 成虚虚之变。诚如说, “小儿多涎,亦由脾气不足
,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补益中气,而徒去其痰涎, 痰涎虽病液,亦元气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虚脱。”应该引以为戒。 脾虚不敛口中流涎和肾虚不摄口中流涎:二者均属于虚证,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大病之后,脾肾虚衰,气虚不摄而引 起。脾主津,开
窍于口,主水谷精微之运化;肾主液,脉系舌本,主全身水液之气化。脾肾之气和,则津液上承,润泽于口, 敷布于全身。若脾气虚衰,则脾
津不敛。肾气虚衰,则津液不摄。不能气化布散全身,口失收持而涎下。二者一在于脾,一在 于肾,分别兼夹脾虚和肾虚的不同症状,不难鉴
别。且肾虚不摄者多见于年高之人,或先天秉赋不足。其治当以温阳益气、补 肾摄津。方用 肾气丸 加参芪五味子益智仁等。但临床见症,脾
肾二虚常有兼夹,应当注意。
肾气丸 (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地黄24g 山药24g 山萸肉 24g 泽泻9g 牡丹皮9g 茯苓9g 桂枝3g 制附子3g 上8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2或3次,每次1丸。 现代临证,本方常改用水煎剂服之效佳;水煎剂用量根据病 情酌以化裁之,一般用量比丸剂宜略小。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 主证: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 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 副证;痰饮、消渴、脚气、转胞。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阳虚较重,可去泽泻、丹皮,桂附之量稍增, 桂枝改用肉桂,干地黄改用熟地黄;若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 利,或水肿者,可减地黄之用量,倍加附子、茯苓之量,以助温阳利水之力。 2.痈肿已发,或未发作渴者,去附子加五味子、石斛,或天花粉. 3.肾虚耳聋:本方加五味子、磁石、菟丝子,去附子. 4.肾不纳气喘咳:本方加半夏、牛膝、枸杞子、五味子、 补骨脂、黑芝麻、胡桃肉。 5.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甚者,加薏苡仁、猪苓、赤小豆; 蛋白尿加蝉蜕、生黄、益母草;血尿加小蓟、茜草炭、旱莲草; 血压高者,加车前子、青箱子、牛膝。 6.糖尿病:烦渴多饮加天花粉、麦门冬、石斛;消谷善饥 加服玉竹、玄参;尿频清长加黄芪、覆盆子;形瘦肌削加鹿茸、人参。 7。尿潴留:尿线滴短而少加知母、甘草梢;欲尿不能加杏 仁、通草;砂石阻滞加金钱草、琥珀(研冲);排尿无力加高丽 参、白术;年老体弱、妇人产后脾肾阳气不足尿闭之证,均可加八正散。 8.高血压病:头痛加葛根、川芎;头晕加菊花、天麻、白 芷;肢麻加川牛膝、地龙;纳呆加山楂、麦芽。 9。肺心病:呼多吸少加胡桃肉、蛤蚧;喘促气短加人参、 五味子;咳嗽痰多加法半夏、川贝母;唇甲灰暗加红花、三七。 10。妇女白带:腰部酸痛加杜仲、菟丝子;少腹冷痛加艾 叶、香附;白带如崩加鹿角霜、乌贼骨、怀山药;大便稀溏加白术、怀山药。 11。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加当归、黄芪;带下绵绵加煅牡 蛎、巴戟天;腰酸腿软加仙灵脾、仙茅;崩漏不止加阿胶、黄芪. 12.臌胀(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肾性腹水、癌症腹 水):病久阳虚,脾肾衰败之证,加五苓散、赤芍、桃仁。 13.阳痿、遗精:房室太过,命门火衰者,均加菟丝子、杜 仲;阳痿加阳起石、淫羊藿、仙茅;遗精加金樱子、刺猬皮、桑螵蛸。 14.产后尿潴留:根据《金匮要略》转胞治法,以桂附八味 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为基础方。若产妇体弱,元气不足者,加人 参、北芪以补元气;产后感冒发热者,先用辛平轻剂治其感冒, 后用上方再通小便。[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cs):《] 15.本方加桃仁、牛膝、丹参、红花治前列腺肥大。 16.本方治疗前列腺肥大:药用附子lO-30g,肉桂、桃仁各 lOg,山药、茯苓、牛膝、山茱萸各15g,熟地、丹参各20g,丹 皮、泽泻、红花各6g.水煎服。合并感染加金钱草、焦黄柏;纳 差,脾胃呆滞加砂仁,或六君子汤。 17。本方治疗精子缺乏症:予以肾气丸散剂(地黄6g,山 茱萸3g,山药3g,茯苓3g,泽泻3g,牡丹皮2.5g,桂枝工g, 附子0.5g)每次2.5g,每日2次。饭前服,连服12周以上。 18.本方加减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治疗基本方为肉桂6g, 赤芍、白芍、丹参各15g,熟地30g,淮山药、山萸肉各12g,茯 苓、丹皮、柴胡、制附片各lOg。乳房胀痛明显者加香附、川楝 子、郁金理气疏肝止痛;肿块较大、质硬者加夏枯草、浙贝母、 玄参化痰软坚散结:腰膝酸软,阳事不举者加鹿角霜、续断、桑 寄生温阳补肾;食谷不化,舌苔厚腻者加砂仁、神曲、槟榔醒脾 开胃。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并用热淡 盐水毛巾湿敷患侧乳房。每日1剂,水煎服。 19.本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药用熟附子9g,肉 桂5g,生地、山萸肉、丹参各15g,淮山药、生龙骨各30g,丹 皮lOg,黄芪20g,茯苓、泽泻、五倍子各12g。口子燥热,消 谷善饥,熟附子、肉桂减量,加天花粉、生石膏;畏寒神疲,小 便清长,熟附子、肉桂加量,加桑螵蛸、淫羊藿、巴戟天;合并 高血压加葛根、茺蔚子、槐米,并在耳穴心穴用冰片交替按压, 3日更换1次;合并冠心病加生牡蛎、赤芍、全瓜蒌、川I芎,心 绞痛发作加用速效救心丸含服;合并视网膜病变加菟丝子、青葙 子、水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加丝瓜络、鸡血藤、忍冬藤、威灵 仙。每日l剂,水煎服。[新中医,1995,《9,:27] 20.本方加鹿茸、五味子。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 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膂疼痛,均 是肾虚之证,名十补丸。 21。本方加五味子。治左右二肾,水火兼益,名都气丸。[医垒元戎] 22.本方去桂附。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腰膝酸软, 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手足心热,或 消渴,或虚火牙痛,名六味地黄丸。 23。本方加川牛膝、车前子,又名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 。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此方专利小便,水去而阴不 伤,扶阳而火不伤,名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24.本方去桂、附,加知母、黄柏,名知拍地黄丸,治阴虚 火盛,下焦湿热等证。又名知柏八味丸、凉八味丸、滋阴八味丸。 25.本方去桂、附,加枸杞子、菊花。治肝肾不足,眼花歧 视,或干涩目痛,名杞菊地黄丸。[医级] 26.本方去丹皮、泽泻、山药,加巴戟天、石斛、肉苁蓉、 五味子,麦门冬、菖蒲、远志。治瘠痱,肾虚厥逆,语声不出, 足废不用;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名地黄饮子。 27.本方加熟地、当归身、柴胡、五味子,茯苓改茯神。治 肾虚目暗不明,名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28。本方加紫河车、嫩鹿茸、北五味、大麦冬。治小儿痫 证,年深日久,肝肾已亏,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证候不时举 发,名河车八味丸。 按:据文献记载,由肾气丸衍生之方剂,约60余张,其线 乙之六味地黄丸,为承前启后者。
风中经络流涎和风痰入络流涎:二者均与风邪有关,而见口眼喁斜。但前者口角流涎乃因经络空虚,外风乘虚袭于手足阳 明之脉,经隧不
利,口喁不能闭合,津液失于收持所致,屑风中经络的轻症,以外风为主;后者多见于中风、癫疾,其病机属 内风夹痰浊上扰。从症状分析,
风中经络的口角流涎症情较轻,一般仅见口眼喁斜;而风痰入络口角流涎症情较重,症见舌歪 语謇、肢体麻木不遂,或痴呆、或喜笑不休,或
卒然晕倒、神情恍惚,且有喉中痰涌、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一派痰浊壅盛之 象。风中经络者轻浅易治,当予疏风通络,口喁得愈,则口水自
止。方用 牵正散 加蝉衣、荆芥、防风、蔓荆子、钩藤;
牵正散 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牵 正 散 (《杨氏家藏方》卷1) [异名] 祛风散(《鲁府禁方》卷1)、三神散(《仙拈集》卷1)。 [组成]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 各等分并生用 ,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 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喁斜。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适用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证 治要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面部卒受风寒的病史。 2.加减法 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3.本方常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 [使用注意] 本方偏于温燥,故对于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或气虚血瘀引起的口眼喁 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使用。另外,方中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且方中药物均生 用,药性更为骠悍,故使用时药量不宜过大。 [临床报道] 1.面瘫 采用牵正散加味并改散剂为汤剂,药用白附子、全蝎各lOg,白僵蚕 12g,牛蒡子20g,蜈蚣、川芎、天麻各lOg,当归、芍药各12g为基本方,水煎,日1 剂,日服3次,治疗面瘫24例。结合随证加减,其风寒重者加防风、白芷;血虚明显 者加鸡血藤;痰阻加陈皮。结果:经14—40天治疗,痊愈(面部两侧对称,眼睑完全 闭合,嘴无歪斜)23例,显效(眼睑闭合差lmm,1:21角斜向健侧2mm)1例,随访10 年,无1例复发。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60例面神经麻痹也取得较为满意的 疗效。60例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76岁,病程2天一1年。治疗方药: 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地龙、天麻、防风各等分。用法:上药共研细面,1日2 次,每次lOg,黄酒冲服,不能饮酒者,用水酒各半送服,小儿酌减。服药后盖被取汗。 药后将出汗时,微觉烦躁,嗣后自觉患处肌肉跳动,为将愈之兆,并配合电针治疗。结 果:治愈(口角歪斜消失,眼睑闭合,面肌活动、表情等均恢复正常)50例,显效2 例。最少服药半料,最多服2料L2j。近有报道,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3工例, 亦获佳效,31例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0—50岁,病程2—10天。药用:白 附子lOg、白僵蚕12g、全蝎6g,并作如下随证加味:风痰痹阻经络者加蜈蚣、白芷、 川芎、羌活、防风、当归;肝郁化火者加柴胡、丹皮、赤芍、栀子、当归、郁金;气血 虚弱者加黄芪、当归、赤芍、生地、川芎;经治2周后未能治愈者,属痰浊瘀血阻滞经 络,宜加水蛭、穿山甲、制南星、白芥子。结果:临床痊愈(诸症消失,鼓气不漏,谈 话吐字清楚,随访1年未复发)18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见加重)10 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出现反复)3例。 2.三叉神经痛 使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药用: 全蝎、僵蚕、白附子各lOg。热重苔黄者加龙胆草;外风诱发者加白芷;病程长、抽掣 痛剧烈者加蜈蚣。以上诸药共研末,分工O包,每日1次,每次l包。重症每日早晚各 服1包,饭后黄酒吞服,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7例,均获痊愈。其中1疗程即愈者 19例,2—3疗程治愈者8例。追访27例中,仅1例1年后复发,再服药1疗程而 愈L4j。另有报道,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32例,亦获佳效。本组32例,其中男性8 例,女性24例,年龄52~69岁,病程3—8年,患者均主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 剧痛,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可诱发,重者进食亦发。全部患者均有专科确诊,曾长期 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等西药无效或西药副作用较大而停药。基本方:白附子10g, 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 全蝎3g(研粉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心烦易怒,H苦苔黄者加蒲公英;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舌暗有瘀斑加赤芍。结果:经治疗工5—30天后,临床治愈(面 部疼痛完全消失,日常活动无诱发)17例,好转(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程度轻 微,不影响日常生活)14例,无效(治后疼痛不减或加重)1例,总有效率为96.9%[5)。 3.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一证是由于肝风内扰,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血液不能濡 养肌肉筋脉,以致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用,应用牵正散加川蜈蚣为基本方,再随证加 减进行治疗。经治3例,均获愈L6j 4.百日咳 采用牵正散治疗百日咳也有较好的疗效。报道60例,其中,男患儿38 例,女患儿22例,年龄2个月一u岁,病程u一35天。治疗方法:白附子、僵蚕各 6g,全蝎3g。随症加味:发热加黄芩、川贝;痰多加半夏、陈皮;咳甚加远志;呕吐 频作加代赭石;咳血、衄血加白茅根;痰壅气逆加瓜蒌皮。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结果:痊愈58例,好转2例。一般症状轻者服药5—7剂即愈L7,。 [附方] 止痉散(《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 全蝎 蜈蚣各等分 每服1— 1.5g,温开水送服,每日2—4次。功用: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痉厥,四肢抽 搐;亦可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搜风 止痉定痛之功甚强,与全蝎配伍相须而用,则祛风止痉之效更显,乃治疗温热病热甚动风,发为痉厥之效方。 .
风痰入 络口角流涎,还当辨其虚实寒热。属虚属寒者,治宜益气化痰、熄风通络,方用 六君子汤 加天麻、秦艽、姜汁。 夹热者治宜清 热化痰、理气通络,方用 导痰汤 加栀子、黄芩、黄连、竹沥。本证多为本虚标实。急则治标,俟病情稳定.又需健脾、益肾, 从本论治。
导痰汤 半夏12克 姜天南星3克 枳实3克 橘红3克 赤茯苓3克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导痰汤 (皇甫坦方,录自《传信适用方》卷1)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12g) 天南星细切、姜汁浸 枳实去瓤 橘红 赤茯苓各一两(各3g) .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10g),水两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 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 [功用] 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 痰厥。头目旋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文献别录] (东医宝鉴.内景篇):“三虫之证皆口流涎也”。“小儿腹痛口中出清水者,虫痛也”。 (珍本图书集成。杂证会心
录):“脾虽开窍于口,而津液则出于肾。足少阴之气上交阳明,戊癸相合而后能化水谷之精 微。气不上交,则水邪反从任脉而上于廉泉,故涎下。惟补足少阴以助下焦之生气上升,则任脉下盛而上之廉泉通,则涎下于内,不下于外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