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2.口 淡

 学中医书馆 2018-11-25

112.口 淡
口淡是指口中味觉减退, 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而言,又称口淡无味。一般皆伴有纳谷不香,食欲不振等症状。前人又称本症为“

口不知味”。
 
  常见证候  
  脾胃气虚口淡:口淡,食不知味,不欲饮食,神疲短气乏力,脘痞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湿困脾胃口淡:口淡粘腻,饮食无味,纳呆,胸脘痞闷,恶心欲吐,便溏,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气阴两虚口淡:口不知味,咽干口燥,纳谷不馨,精神倦怠,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无


  
  脾胃气虚口淡与湿困脾胃口淡:前者由饮食失节、大吐大泻、久病失养等原因,致使脾胃之气虚惫,运化转输失职,故不欲饮食,口淡无

味;后者或因外湿入侵脾胃,或因饮食所伤,脾运不健,湿浊内生,湿阻中焦,故口淡粘腻,纳谷不知滋味。前者为脾虚不运,后者为湿阻不

运。鉴别时,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短气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后者兼有口中粘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

,两证不难区分。脾胃虚弱者,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焦谷、麦芽等;
 
香砂六君子汤
(柯琴方,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人参一钱(3g)  白
术二钱(6g)  茯苓二钱(6g)  甘草七分(2g)  陈皮八分(2.5g)  半夏一钱(3g)  砂仁八
分(2。5g)  木香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本方由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而成,故名“香砂六君子汤”。木香与砂仁皆辛温芳
香,归脾胃之经,其中砂仁长于行气化湿,木香长于行气止痛,二药配人六君子汤中,
则行气止痛,燥湿健脾之功益著,适宜于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
    六君子汤与本方之组成虽均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二方益气健
脾,燥湿和胃之功相类似,然彼因重用半夏、白术,故侧重于燥湿化痰,脾肺兼治;本
方则重用白术、茯苓,而侧重于健脾化湿,专于治脾。临证之时可视症状之轻重主次灵活选用。
    考“香砂六君子汤”的同名异方有多首,均由六君子汤加味而成。与本方较为相似
的有加砂仁、香附、藿香者(《明医杂著》卷6),有加砂仁、藿香者(《口齿类要》),有
加砂仁、香附者(《杏苑生春》卷4),还有加砂仁、木香、乌梅者(《张氏医通》卷16)
等。诸方虽然组成大同小异,但以本方较为通用。

湿困脾胃者,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胃,方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

藿朴夏苓汤
 (《医原》卷下)  杏仁二钱至三钱(6—9g)  蔻仁八分冲(3g)
半夏二钱至三钱(6~9g)  厚朴八分至一钱(2—3g)  藿梗一钱半至二钱(4.5—6g)
苡仁四钱至六钱(12—18g)  通草三钱或五钱(9—15g)  茯苓三钱至四钱(9—12g)
猪苓一钱半至两钱(4.5—6g)  泽泻一钱半至两钱(4.5—6g)  先用通草煎汤代水,
煎上药服。功用:化湿解表。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El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本方源自《医原》卷下,但书中既无方名,又无用量用法,只在“湿气论”中云:
湿气内蕴,氤氲浊腻,面色混浊如油,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以及膜
原邪重,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
多沉困嗜睡者,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药宜体轻而味辛淡,辛如杏仁、蔻仁、半夏、
厚朴、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
出路。后《温病时疫治疗法》引之,始冠名曰“藿朴夏苓汤”,并加上了用量及用法。
    本方以藿香芳化宣透,疏邪解表,化湿和中;厚朴、半夏、白蔻仁燥湿行气,宽中
快脾;杏仁轻开肺气于上,使气化湿行;茯苓、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于下,使水
道通畅,邪有去路。诸药合用,可使表里之湿内外分解。
    本方与三仁汤均有三仁、半夏、厚朴、通草,都可宣上、畅中、渗下以除湿热,皆
治湿温初起,邪遏卫气,表里合邪,湿重热轻之证。但本方尚配藿香、二苓、泽泻,解
表之功较胜,适用于表证明显者;三仁汤另有滑石、竹叶,清热之力略强,适用于湿渐
化热者。

三  仁  汤
    (《温病条辨》卷1)
    [组成]  杏仁五钱(12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
(6g)  竹叶二钱(6g)  厚Sb--钱(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日3次)。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证。头痛如裹,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午后身
热,口干不渴,或渴不欲饮,痞闷胀满,或胀或痛,纳差泛恶,便溏不爽,小便短赤,
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濡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湿重于热之证。临床以胸闷,午
后身热,体倦身重,脘腹不适,舌苔白腻,脉濡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湿温初起,卫分症未罢,有恶寒现象者,可加藿香、香薷、佩兰以解
表化湿。若湿重于热,症见呕恶,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加苍术、石菖蒲、草果以芳
化燥湿。若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渴,满闷,心烦呕恶,或汗出不解,、继而复热,邪热
尚不深重者,可加连翘、黄芩、黄连以清热祛湿。若热盛湿阻,症见高热,汗多,身
重,面赤,口渴,心烦,可去半夏、厚朴,加生石膏、知母、苍术以泻火兼除湿。若热
盛伤津,症见口渴,唇焦,苔黄而干,舌边尖红,可去厚朴、半夏,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止渴。
    3.本方现代常用治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急、慢性结肠炎,黄疸型肝炎,肠伤寒,
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关节炎等见有湿热证候者。    。‘.
    [使用注意]  湿温初起,邪气留恋气分,病势虽缓而缠绵难愈,稍有失治,常可变
生坏病或迁延时日,故吴瑭提出三点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
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唯以辛苦芳香,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利湿清热,方属
惬当。这里所说禁汗,主要是指湿温病初起不可误作伤寒而投辛温发汗解表,否则可致
心神受伤,并不排除宣化表湿之法以解在表之湿邪,故既有不可汗之告诫,.复有得汗始
解之治法。诚如喻昌所说:“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
过也。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致亡阳,故湿温之证,误发其汗,名曰重暍,此
为医之所杀,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风凉,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阳者,不
微汗之,病无从解。《内经》谓:当暑汗不出者,秋风成疟,亦其一也,不当汗者反发
其汗,当微汗者全不取汗,因噎废食,此之谓矣”(《医门法律》卷4)。所说禁下,主
要是不可误作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若湿热化温,与
燥屎结于肠道时,亦当用下法,但湿热内结的下法宜轻宜缓,诚如叶桂所说:“此多湿邪
内搏,下之宜轻”(《外感温热论》)。所说禁润,主要是指不可误认为阴虚而滥用滋阴,
否则可致湿浊中阻而胶结难解,若后期化燥阴伤者,亦可用滋阴之法。本方是宣、化、
利并举之剂,常有邪尽遂伤气阴之虞,故中病即止,不宜久服,若湿已化燥者,亦不宜
使用。
    [验案举例]
    1。湿温  《吴鞠通医案》卷1:初十El,某,六脉俱弦而细,左手沉取数而有力,
面色淡黄,目白睛黄。自春分午后身热,至今不愈。曾经大泻后,身软不渴,现在虽不
泄泻,‘大便久未成条,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赤浊。与湿中之热之苦辛寒法。飞滑石六
钱,茵陈四钱,苍术炭三钱,云苓皮五钱,杏仁三钱,晚蚕砂三钱,生苡仁五钱,黄芩
二钱,白通草一钱五分,海金沙四钱,山连一钱。煮三碗,分三次服。十三日,于前方
内去苍术炭,加石膏,增黄连、黄芩。
    按语:本案乃湿热之证。吴氏所用苦辛寒法,系三仁汤合黄芩滑石汤加减而成。后
因湿减热增,故于原方去性温之苍术加性寒之石膏、芩、连以清热。对此湿热病证,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只宜“宜气利小便”,使“气化则湿化,小便利
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温病条辨》卷2)。可见,行气、利小便乃治疗湿热病证的重要方法。
    2。暑温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吴鞠通医案精华》:前日左关独浮而弦,系少阳头
痛,因暑而发,用清胆络法。兹左关已平其半,但缓甚,舌苔白厚而滑,胸中痞闷,暑
中之热已解,而湿尚存也。议先宣上焦气分之湿。生薏仁、飞滑石、藿香梗、杏仁泥、
半夏、广郁金、旋覆花、广皮、白通草、茯苓皮÷白蔻仁。
    按语:此案因感受暑邪后致少阳头痛,吴氏用清除胆热法,热邪虽退,湿邪尚存,
形成典型的热轻湿重证。治法虽曰宣上焦,但处方以三仁开上、畅中、导下,又用藿香
梗助白蔻仁芳香化湿醒脾,陈皮行气燥湿,旋覆花利气下行,使气行则湿化,半夏燥
湿,郁金开郁,滑石、通草、茯苓皮利湿,全方集化湿、燥湿、渗湿于一体,乃针对
“湿尚存”而设。就主次而言,似略偏重于渗下,而且由于杏仁之开上,发挥了启上闸
的作用,因而更有利于水湿之下行,犹如提壶揭盖之法,可谓妙哉。
    3.湿温  《张聿青医案》卷2:鲍左。时病之后,湿热未清,熏蒸阳明,晡后微热,
有时凛寒,胸中欲咳稍舒,湿郁后荣卫不宣,宜轻宣肺气,气化则湿亦清也。杏仁、蔻
仁、赤白苓、竹茹、橘皮、鲜佛手、薏仁、通草、猪苓、白残花。二诊:宣化气湿,暮
热顿退,而昨晚又觉微热,咳嗽痰不爽,湿热未清,兼感新风,宜为疏化。前胡、杏
仁、橘红、赤猪苓、象贝、炒白薇、蒌皮、生薏仁、豆蔻花。三诊:胸中渐舒,咳亦
减,然暮热时退时来,阳明湿蒸,再为清化。制半夏、蔻仁、猪苓、通草、冬瓜子、生
薏仁、杏仁、赤白茯苓、滑石块、白残花。四诊:湿蒸阳明,湿邪旺于阴分,至暮身
热,宣肺气,淡渗湿,熏蒸既解,暮热已退,’拟和中醒脾,谷气既旺,津气自复。制半
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通草八分,藿香二钱,生熟谷芽各三钱,生于术一钱五分,薏
仁三钱,猪苓一钱五分,白残花七分,橘白一钱。五诊:培土和中,胃纳稍起,前法再
为扩充。党参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黑豆衣三钱,炒于术二钱,茯苓三钱,橘白一
钱,炒白薇一钱五分,女贞子三钱,生熟谷芽各二钱,佩兰叶一钱五分。‘
  按语:此案因感受时病致湿热未清,出现日晡后微热,正所谓“午后身热,状若阴
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温病条辨》卷1)。治宜“轻宣肺气,气化则湿亦清也”。
一诊用三仁取三焦同治,但以宣上为主,又用橘皮、鲜佛手、白残花行气,赤白苓、通
草、猪苓利湿,故二诊时“暮热顿退”。由于湿热未清,加之新感风邪,故加用前胡宣
散,又将豆蔻仁改豆蔻花,更宜于宣上。三诊、四诊时因新感症除,仍以三仁为主,与
其他祛湿药同施。五诊时因湿邪已退,胃气尚未全复,则以培土和中以图根本。本案用
药轻灵,因证变通,重在舒展气机,宣化湿浊,示人以治湿之法度规矩。
  4.小儿风水  《中医杂志》  (1980,12:63):某男,8岁。半月前发寒热,咽痛咳
嗽,现上症已除,但晨起面目浮肿,尿少,神疲乏力,纳食不佳,面肤苍白少华,目胞
浮肿,双足按之微陷,舌质正红,苔白而腻,脉沉缓。尿检:尿蛋白+++,红细
胞++,颗粒管型+。以三仁汤加减:杏仁6g,白蔻仁3g,苡仁30g,通草6g,淡竹叶
6g,滑石粉15g,法半夏6g,厚朴6g,赤小豆30g,茯苓皮15g。3剂。尿量大增,浮
肿已减,精神振作,病情好转。加黄芪9g,服药工3剂。药后浮肿全消,舌脉正常。
    按语:此案因邪留气分,肺气失宣,脾不制水,水湿泛滥肌肤而成水肿,投以三仁
汤使上焦宣畅,中焦运转,下焦通利,水肿消退。
    5。湿温  《福建中医药》(1983,1:16):某男,47岁。旬日前自感不适,恶寒发
热,头痛身疼,食欲不振,发热逐日升高,午后更甚,面色苍黄,肌肤灼热,微汗,体
温上下午波动在38.2—39℃之间,手足心热,头晕重如裹,胸脘痞闷,口中粘腻,胃
纳呆,喜热饮,腹部不适,便溏溲赤,脉濡数,舌苔黄腻。状类阴虚潮热,乃湿阻热伏
之象。病虽迁延多日,邪仍留恋气分。以三仁汤加减:苦杏仁、白蔻仁(后下)、半夏、
厚朴、郁金、黄芩各6g,茯苓、淡竹叶各9g,薏苡仁12g,六一散(布包)15g。以此
方加减,共服7剂后病愈。
    按语:本案抓住湿阻热伏之病机,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并加郁金、黄芩、茯
苓等以增行气清热利湿之力,故能获愈。
    6.高热  《新中医》(1984,8:19):某女,52岁。外感1周未解,现寒颤高热,咳
嗽更剧,腹痛腹泻,伴尿频,尿急,尿痛,体温超过41℃,神志朦胧,时有谵语,高
热不退,汗出粘手,面赤油垢,头重痛如裹,脘腹胀痛,泛恶呕吐,泻下水样便,肛门
灼热,溲频滴沥,疼痛难解,口渴不欲饮,舌胖嫩边尖红,苔黄厚而腻,脉滑数,诊断
为左下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乃感受外邪,又饮食所伤,湿热之邪阻遏
气分,弥漫三焦,以三仁汤化湿清热。白蔻仁、法半夏、厚朴各6g,滑石18g,竹叶、
木通、杏仁各lOg,银花、苡仁、连翘各15g。3剂后,.热退正常,再随证加减。共服药
1周后,以王氏清暑益气汤5剂善后而愈。
    按语:此案西医诊断为肺炎、急性胃肠炎、泌尿系感染,联系到中医的湿热弥漫三
焦之证,采用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之法,三仁汤甚为合拍,故能获愈。
    7.滑精  《陕西中医》  (1986,8:361):某男,58岁。反复滑精30余年,无梦而
滑,发作前有时觉阴茎根部及小腹微痛,事后觉头昏疲乏无力,现颜面潮红,夜晚烦热
难眠,体胖,口干不欲饮,小便晨清午后黄灼热,大便稍干,苔白腻,脉滑数。杏仁、
白蔻仁、厚朴、藿香梗、法半夏、淡竹叶各10g,薏苡仁30g,茯苓、滑石各12g,通
草5只。2剂后诸证好转,再进3剂,诸证消除。
    按语:此案因下焦湿热酝酿,扰乱精室气机而滑精,虽属下焦病变,但医者抓住湿
热为患这一病机关键,用三仁汤三焦同治,竟尔获效。
    8。不寐  《江苏中医杂志》(1987,7:317):某男。年近花甲,罹不寐疾满月,通
宵达旦8天,服安定类药仅获片刻寐睡之功,且昼有舟船之晕,平素嗜酒解愁,口苦口
臭,渴不欲饮,脘腹痞胀,大便不爽,小便不畅,舌胖嫩红,苔白灰腻,脉弦滑。拟宣
通三焦,疏化痰浊。杏仁15g,白蔻仁lOg,薏苡仁30g,川朴、通草各6g,滑石18g,
半夏、竹叶、生栀子、豆豉、郁金、石菖蒲、远志各lOg。5剂后好转。又加泽泻、白术.5剂痊愈.
    按语:酒客蕴湿,酒湿又致痰生,肝郁化火,湿热痰火上扰神明,故采用通三焦,
化痰浊,清湿热之法,以收寐安之功。
    9.黄疸  《北京中医》  (1987,3:58):某男,14岁。乏力,纳差已10天,目黄、
尿黄,时上腹痛,继而全身皮肤发黄,晨起恶心,呕吐,大便溏而不畅,舌边尖红,苔
灰腻,脉弦滑。黄疸指数30U,谷丙转氨酶280U。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证属湿热蕴
于三焦,郁而发黄。治宜开畅气机,清利湿热。白蔻仁6g,薏苡仁12g,杏仁6g,厚
朴9g,法半夏12g,大腹皮lOg,茵陈15g,虎杖15g,通草3g,滑石20g,淡竹叶6g。
服药18剂,肝功能正常,诸证消失。
    按语:本案乃湿热蕴于肝胆,郁滞三焦,蕴而发黄,投三仁汤宣化三焦,开畅气
机,清利湿热,使气机畅通,湿热之邪祛除,肝胆疏泄正常,黄疸湿热自退。
    lO.耳聋  《陕西中医》(1988,6:269):某男,52岁。1月前因感寒湿而致头痛,
鼻塞,身重,耳聋,胸脘痞闷,食纳乏味,咳嗽声重,咯痰不爽,烦躁失眠,苔黄腻,
脉滑数。素喜酒食。处方:杏仁lOg,薏苡仁30g,滑石15g(鲜荷叶包煎),白蔻仁
(后下)、淡竹叶、通草、川厚朴、远志、郁金各6g,法半夏、胆南星、石菖蒲各lOg。
5剂后诸证好转,再进8剂,诸证消失。
    按语:本案乃因素喜酒食厚昧,致湿饮停聚,痰浊内生,蕴久化热,加之感受寒
湿,内外湿邪相引,湿热痰浊上犯,蒙蔽清窍,而致耳聋,应用宣通气机,清化湿热,
涤痰开窍而获良效。
   11.盗汗  《江苏中医》(1991,7:22):某女,53岁。夜寐出汗,寤则渐止,已1
周。汗出淋漓,浸湿衣被,每晨必换衣裤,汗出淅淅恶寒,周身不舒,口干口苦,大便
干结,2—3日一行,小便稍黄,舌苔白腻,根部微黄,脉滑数有力,形体丰腴。乃湿
热内蒸,迫津外出。治以清热利湿,宣化气机。杏仁、薏苡仁、茯苓、滑石、法半夏、
黄芩、连翘、瓜蒌皮仁、丹皮各lOg,白蔻仁(后下)3g,茵陈12g,川朴6g,牡蛎
(先煎),糯稻根须各30g。服6剂,盗汗止。
  按语:本案盗汗病证属实,乃湿热所致。湿热熏蒸,人于阴分,阴液不得内守,被
迫外出而为盗汗。治疗不宜滋阴敛汗,而应清利湿热,热清则湿无所恋,湿化则热无所附,故能取效。
    12.泄泻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3:54):某男,56岁。患慢性结肠炎10多
年,此次因天热食甜瓜发病,腹痛泄泻,每日稀便6—7次,无里急后重。胃脘满闷,
恶心,尿黄少,灼热不畅,脉弦滑数,苔白腻。检查:糊状便,沉渣中有少许白细胞,
乃胃肠挟有湿滞,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治以芳香化浊,利湿止泻。杏仁6g,白豆蔻
lOg,薏苡仁18g,葛根15g,黄连lOg,黄柏lOg,厚朴6g,清夏lOg,甘草6g。3剂
后大便次数减少,脘闷纳呆,再加焦三仙、苍白术,调理10剂而康复。
  按语:三仁汤除用治湿温、暑湿证外,对某些杂病亦有卓效。本案素来脾土虚弱,
加之外邪侵袭,饮食不节,致脾失运化,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阻塞气机,以致泄
泻。三仁汤给体内湿邪以出路,故获效。
  13.关格  《河北中医》(1993,2:38):某男,76岁。七日未解大便,腹部胀满且
痛,手不可近,坐卧不安,肠鸣转气,不欲进食水,进食即呕吐,精神倦怠,口不渴,
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乃中焦气滞湿阻,脾不运,胃不降,腑气不通,而致关格。杏
仁lOg,白蔻仁12g,薏苡仁15g,厚朴15g,半夏lOg,通草lOg,滑石15g,竹叶
lOg,藿香log,佩兰lOg,竹茹log,大黄(后下)log,莱菔子20g,甘草6g。l剂顿
服。大便下,痛止,去大黄,再进2剂,诸证豁然。
    按语:三仁汤为祛湿清热,宣畅气机之方,临床应用之时要着眼一个“湿”字,观
舌苔厚腻即可投予本方。此案虽非吴瑭所说湿温证,但作者抓住舌苔异常,投1剂竟获
奇效。    .
    [临床报道]
    一、内科
    (一)传染病
    1.黄疽型肝炎  以三仁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2例。病人黄疽指数12—
150U,谷丙转氨酶57—200U以上,其中200U以上者51例。处方:杏仁、白蔻仁、
厚朴、半夏、秦艽各6g,飞滑石、竹叶、丹参各lOg,通草3g,生薏苡仁、茵陈、虎
杖各15g。重症剂量加倍,儿童用量酌减。疗程最短者17天,最长者49天,平均治疗
24.2天。结果:痊愈64例(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显效7例(症状消失,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或黄疸指数l项正常),无效1例L2j。
    2.伤寒、副伤寒  以本方加减治疗本病27例,患者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均为阳性。
基本方:北杏仁6一lOg,白蔻仁3—4g,薏苡仁15~20g,川厚朴3—6g,淡竹叶1O一
12g,滑石15~30g,山栀子10一12g,小儿量酌减。有卫分表证者,加防风6一lOg;
湿重于热,午后热甚,脘痞便溏,苔白滑腻,脉濡滑者,选加藿香lOg,法半夏6g,通
草6g;热重于湿,持续发热烦渴腹胀,舌边红,苔黄微腻,脉滑数者,选加生石膏
30g,知母lOg,黄连5g;湿热并重,高热汗出不解,口苦咽干,脘闷不饥,大便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者,选加柴胡10一15g,黄芩10一12g,连翘12—15g;大便隐血者,
侧重清热凉血止血,加地榆炭15—30g,侧柏叶10—12g,银花炭12—15g;后期热伤
气阴,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以益气生津,清除余热。服药2—3天内体温下降者20例,5
天内体温正常者25例,消化道症状1周内完全改善者2例,2周内完全改善者9例,3
周内完全改善者5例,4周内完全改善者1例L3j。
    (二)呼吸系统疾病
    慢陆肺心病  用三仁汤加味治疗本病32例,患者表现为心悸喘促,呼吸短促,动
则喘息加重,气怯声低,嗜睡,纳呆,脘腹不适,头晕身倦,痰多呈白色清稀,量多,
舌质紫黯或边有瘀点,苔白厚滑腻,脉弦滑或沉数细弱。均为肺脾两虚,湿浊中阻型。
处方为:杏仁12g,白豆蔻8g,薏苡仁30g,厚朴9g,通草9g,半夏lOg,竹叶12g,
滑石30g,藿香9g,芦根30g,枳实lOg,黄芪24g。水煎服,12剂为1疗程。结果:
痊愈(心悸胸闷症状消失,咳嗽气喘缓解,食欲睡眠正常,舌苔正常,脉滑有力,1年
内无复发)21例,占65.6%;显效(心悸、胸闷、咳嗽、气喘基本缓解,头晕身倦,
脘腹不适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增进,但活动后仍气喘,舌脉正常,半年内无复发)7
例,占21.9%;好转(心悸、气喘、头晕身倦、嗜睡纳呆等症状改善,舌苔薄白或黄
微腻,遇伤风、情志因素,劳累或进食不当症状再现)4例,占12.5%。
  (三)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炎  以三仁汤加味治疗急性胃肠炎300例。药物:杏仁lOg,白蔻仁lOg,薏
苡仁30g,滑石15g,竹叶lOg,厚朴15g,通草15g,制半夏lOg,木瓜15g,石韦20g,
白芍15g,神曲20g,焦楂15g,甘草5g。结果:服药2剂痊愈60例,服药4剂痊愈
140例,服药6剂痊愈81例,服药8剂,症状明显好转19例,有效率100%L52。
    (四)泌尿系统疾病
    1.肾盂肾炎  治疗肾孟肾炎25例(急性15例,慢性1O例),女21例,男4例,
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12例,6—18个月以内者10例,5年以内者3例,症状表现多有
腰痛,尿频,尿急,尿道涩痛,口干不欲饮,胸闷不知饥,或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舌
苔白腻者21例,黄腻者4例,脉象濡数者16例,濡缓者9例。尿常规化验,25例均
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脓细胞、红细胞。尿培养:大肠杆菌16例,产气杆菌6例,链球
菌3例。以三仁汤加减治疗:杏仁12g,白蔻仁5g,苡仁30g,、法夏lOg,厚朴6g,通
草5g,滑石30g,甘草5g,茯苓12g,连翘12g,竹叶lOg。湿重者,加藿香、佩兰各
12g;热重者,加黄芩12g,苦参30g,银花30g,金钱草30g;往来寒热,加柴胡15g,
黄芩18g;尿道涩痛者,加车前子15g(布包煎),琥珀末lOg(另包冲服),黄柏20g,
小蓟20g;腰痛甚,加杜仲15g,木瓜12g,狗脊(去毛盐水炒)20g;尿菌难消失者,
加马齿苋30g,金钱草30g,连翘30g。煎服,每日1剂。结果:痊愈(临床治愈后恢复
工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13例,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检查恢复正
常,导尿或清晨第1次清洁中段尿连续培养3次均为阴性)7例,好转(症状消失,继
而改方易法治愈)5例。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6.4天,平均尿转阴时间为22.4天。
    2.急性肾炎  以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肾炎68例,均有浮肿,且头痛身重,咳嗽咯
痰,胸腹胀闷,纳呆乏力,渴不欲饮,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缓。处
方:杏仁、滑石、丹参各12g,薏苡仁、益母草各15g,白蔻仁8g,厚朴、半夏、‘淡竹
叶各lOg,通草6g。若浮肿甚者,加车前子、大腹皮;血尿或尿中红细胞多者,加白茅
根、小蓟;尿蛋白多者,加芡实、山药、蝉蜕;血压升高者,加夏枯草、钩藤。68例
中痊愈52例,症状和体征消失,多次尿检正常,1年内无复发;好转u例,症状和体
征消失,尿蛋白微量,镜检红细胞或管型少许;无效5例,症状和体征及尿检均无改善
或加重。总有效率为92.6%。治疗时间最长66天,最短者12天,平均18天
  (五)运动系统疾病
  湿痹  以加减三仁汤内服,配用穴位贴敷,治疗湿痹96例,疗效满意。患者平均
年龄36.7岁,病程1个月至3年,平均1.9年,均符合4个诊断标准:①肢体关节沉
重酸痛,屈伸不利,阴雨天加重。②肢体关节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或麻木。③舌质淡,苔
白厚腻或黄腻,脉沉濡或沉滑。④血沉25mm/h以上,抗“0”500单位以上。处方:
杏仁、白蔻仁、半夏、木瓜、独活、川牛膝各lOg,薏苡仁、忍冬藤、郁金、醋元胡各
30g,萆藓、厚朴各15g。兼寒邪关节凉痛者加细辛、桂枝各lOg,湿邪较重者加防己、
木通各lOg,血沉快或抗“。”高者加虎杖、寒水石各15g,气血虚者加黄芪、鸡血藤
各30g,病程久者酌加乌梢蛇、全蝎、蜈蚣等。膝踝关节发痛者,第3煎取汁2000ml
左右熏洗患处,配合穴位贴敷,用白芥子、元胡各30g,甘遂、防己、木通、川芎各
15g,研末以陈醋调膏外敷穴位,每次贴3—8小时。96例中56例痊愈,症状消失,功
能活动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20例显效,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遇阴雨天或受
凉后有复发;13例有效,症状减轻,但仍需服药维持;7例无效,症状无改善,化验指
  标高于正常范围。
    (六)其他
    1。持续性高热  应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持续性高热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
  平均年龄12。8岁,病程2月一3年,平均4。4月,发病以春秋、长夏季节多见,初发
  u例,反复发作1 9例,体温多在38—41℃之间,均作血、尿、粪常规及血沉、抗
  “。”、肥达氏及外斐氏试验、蛋白质电泳等检查,其中除13例(儿童)轻度贫血,8例
  血沉增快以外,余皆正常。治以三仁汤加减为主,药用杏仁15g,生薏苡仁、滑石各
  18g,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半夏lOg。发热不退加生石膏、柴胡、金银花、
  连翘,口干不欲饮加知母,湿热盛兼暑加香薷、藿香、黄连。并可酌加滑石、苡仁用
  量,热毒炽盛选加山豆根、板蓝根、紫草、蒲公英。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28天,
  平均7.3天。28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而获临床治愈,2例好转。一般服药3—5剂后症
  状明显减轻,5—7剂后症状消失。
    2.高山反应  本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头晕、烦躁、失眠、胸闷、心悸、倦
  怠、恶心、呕吐、衄血等,严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和高原昏迷。治疗50例,基本方为:
  杏仁lO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
  lOg,随证加昧。结果:痊愈39例,服药2剂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显效6例,服药
  4剂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有效2例,服药4剂后,自觉症状减轻,但主要症状仍存
  在;无效3例,服药4剂后,主要症状未得到缓解或加重。总有效率96%1103。
    二、外科
    胆囊炎  以三仁汤为主治疗胆系感染38例,其中急性胆囊炎1s例,慢性胆囊炎急
  性发作20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胆道蛔虫5例。基本方:杏仁、薏苡仁、厚朴、
  半夏、竹叶各lOg,白蔻仁7g,通草5g,滑石35g。寒热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胁痛者
  加延胡索、郁金,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厌食油腻者加山楂、麦
  芽、神曲,大便困难加枳实。其中痊愈15例,症状消失,饮食恢复,追访半年以上无
  发作;好转23例,肋痛减轻,腹胀改善,饮食恢复,大便通畅。
    三、儿科、
    1。水痘  以三仁汤治疗水痘50例。患者平均年龄4岁3个月,其中发热17例,
伴高热惊厥1例,初诊48例,转治2例。临床辨证时,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
蜕,热毒偏盛者加土茯苓、蒲公英,湿毒偏盛者加苍术、茯苓。50例均痊愈,平均治
疗天数为4天。一般服药l一3剂肤痒消失,水疱干瘪而结痂,4—6剂痂落而愈。认为
水痘不仅有时邪风毒为患,更有湿热内蕴,且湿重于热。
    2.婴幼儿腹泻  选取病例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年龄为3个月一2
  岁,平均年龄u个月,腹泻每天少于10次14例,每天10次以上16例。两组病例均
  有不同程度脱水,大便均呈蛋花样或稀水样,为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组用三仁汤加
  味:杏仁6g,滑石lOg,通草5g,白蔻仁5g,竹叶5g,厚朴5g,生薏苡仁lOg,法半
  夏6日,茯苓log,天香炉8g。热盛加贲芩5g,湿盛加苍术6g,积滞加布渣叶6g,口渴
  加花粉8g。每日2剂,水煎服。对照组以西药对症处理。结果:全部治愈。治疗时间,
  治疗组平均3.1天,对照组3.8天,经统计处理,有显著意义(t,2.433,P<

    四、五冒科
    1.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以三仁汤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110例。处方:杏仁、竹
叶、半夏各lOg,白蔻仁、厚朴、通草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伴鼻塞者加麻黄、
菖蒲,中耳腔积液较多者加泽泻、车前子、葶苈子。结果:66例痊愈,症状及体征完
全消失,听力检查正常;17例显效,症状减轻70%以上,听力接近正常;19例有效。
症状减轻50%以上,鼓膜内陷存在,积液基本消失;8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1‘]。    ,
    2。白塞病  治疗本病25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3例,对照组l2例。中西医
结合组中应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飞滑石18g,通草6g,半夏15g,白蔻仁6g,竹
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水煎,日服2次。眼底有改变者,加大豆黄卷、薏苡
仁、鸡内金、山楂之类清利湿热,宣畅气机;El腔、阴部溃烂者,加苦参、黄柏以燥湿
解毒,收敛溃烂。疗效标准:痊愈:①眼部视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前房积脓消失,届
光间质及眼底情况同发病前;②眼外症状消失;③随访观察1年内未复发。显效:①眼
部视力改善,视力提高视力表上2行以上,前房积脓消失;②眼外症状消失;③随访1
年内复发2次以下。无效:眼部及眼外症状虽然可以消失或缓解,但随访1年内复发3
次以上。结果,:13例中痊愈10例,占76。92%;显效3例,占23。08%,有效率
100%。对照组工2例,痊愈3例,占25%;显效4例,占33。33%;无效5例,占
41.67%,总有效率58.33%。中西医结合组优于对照组(P<0.OS)luj
  3.慢性唇炎  治疗本病10例,药用三仁汤:生薏苡仁30g,杏仁12g,白蔻仁、厚
朴、通草各6g,滑石15g,姜半夏,淡竹叶各9g。痊愈8例,唇部肿胀消退,无鳞屑,
颜色正常;好转2例,症状减轻,肿胀消退l“j。
  五、皮肤科
  丘疹样荨麻疹  本病多与内蕴湿热,脾虚不运有关,治以加减三仁化湿汤利湿健
脾:杏仁3—6g,薏苡仁工0—15g,砂仁粉1.5—3g(兑服),厚朴3—6g,法半夏5—
8g,茯苓8一lOg,通草3—6g,竹叶6—8g,冬瓜仁6一lOg,白鲜皮6—8g,地肤子3—
6g。结果:201例小儿患者中,服2剂痊愈者170例,因伴有外感、腹泻、发热而选加
其它药物者28例,服4剂药仍不见效者3例

  气阴两虚口淡多发于久病、热病之后,气阴不足,脾胃之气失和,故口淡不能知五谷味。同时兼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红苔少,脉细

无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同脾胃气虚口淡虽同屑虚证,但本证有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等阴虚有热的特点,则可资鉴别。
  人之味觉,与脾胃有关。<灵枢.脉度)所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淡无味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除上述脾胃气虚、

气阴两虚或脾胃湿阻等证外,凡影响脾胃之气者,均有可能出现口淡无味的症状,如外感初起,风寒湿热之邪袭表,致脾胃之气郁滞,亦可见

口淡无味、不欲饮食之症,不可以脾胃虚弱论治。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卷二十六:“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无火证火

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
  “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