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6.头 摇

 学中医书馆 2018-11-25

86.头 摇
  头摇,是头部不自觉地摇动或摇摆不能自制的症状。俗称“摇头风”。
  (灵枢。经脉)篇有“头重高摇”之记载, <医学纲目>、 <医学准绳六要)等皆称“头摇”。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并治)曾云:“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虽

有独头动摇之症,但以颈项强急、背反张为主症。本条之头摇不兼颈项强直等症,正如(杂病源流犀烛.风头旋)所述:“头自摇动,别无疾痛

,不自觉知。”
  头摇有时可与眩晕、头重并见,但本条仅讨论以头摇为主之证。
 
  常见证候 
  风阳上扰头摇:头部摇动,不能自制,眩晕,肢体震颤,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动风头摇: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头摇不能自制,烦热盗汗,失眠,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风阳上扰头摇与阴虚动风头摇:两者虽同见头摇,但有虚实之分。风阳上扰头摇,病由情志失调,或恼怒或久郁,使肝郁化火,或素体肝

阳亢盛,肝为风木之脏,风性动摇,风阳上扰故头摇不能自制。阴虚动风头摇,、常发生于热病后期,邪热久稽,肝肾之阴亏耗,虚风内动;

亦有因素体阴虚,水不涵木,虚风上扰,而致头摇。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辨证时,前者头摇较剧,且伴眩晕、肢体震颤、面赤口苦等肝

阳上亢之征;后者头摇较缓,兼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等阴虚之征。风阳上扰头摇治宜平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地龙,全蝎等


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

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沦》)
    [组成]  羚角片钱半(4.5g)先煎  霜桑叶二钱(6g)  京川贝四钱(12g)去心  鲜生
地五钱(15g)  双钩藤三钱(9g)后人  滁菊花三钱(9g)  茯神木三钱(9g)  生白芍三钱
(9g)  生甘草八分(2。4g)  淡竹茹五钱(15g)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临床以高热、抽搐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兼腑实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
凉开止痉;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喉间痰壅者,加鲜竹
沥、生姜汁、天竺黄等以清热涤痰;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
滋补津液。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
外、妊娠子痫等属肝热生风或肝阳化风者;对风湿性脑膜脑炎、急性菌痢合并脑病、重
症肺炎伴中毒性脑病、面肌痉挛、癔病等引起的抽搐或痉厥辨证为热盛或阳亢风动者,
亦有良好疗效。
  [使用注意]  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报道]
    1。出血性脑卒中  用本方加味治疗23例,患者均有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史,均
为首次发病,病发前均有明显直接诱因。临床表现多数有头痛、呕吐、突然昏倒、大小
便失禁、偏瘫等。发病至开始以本方治疗时间2—96小时不等。病情均属中重度。按
1987年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中风病诊断标准,均可归为中风中脏腑,辨证属风火上扰
清窍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和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基本方为羚羊角粉(冲)、全蝎、
生白芍、田三七、菊花各9g,钩藤、天麻、川贝母、茯神、地龙各12g,鲜竹茹、鲜生
地、代赭石各15g,水牛角片(尖部)50g。水煎,尽早服药。昏迷病人不能口服时可
鼻饲,合并消化道出血者待药液凉后服。急性期病情严重时每天2剂药煎4次服,10
天为1疗程。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天1剂煎2次服。恢复期用药渣加桑枝、石菖蒲煎水搽
洗患肢,并被动地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治疗5—12个疗程。结果按1987年全国中医急
症研讨会中风病疗效标准评定,计分着眼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满分28
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达24分以上)7例,占30.4%;显效(积分
增加超过10分)13例,占56.5%;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2例,占8.7%;无效
(积分增加不足4分)1例,占4.3%。总有效率95.7%。认为尽早服药是降低死亡率、
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急性期用药量要足,尤其是主药。观察表明,每天服2剂药者比服
1剂药者康复快,后遗症少uj。
  2.面肌痉挛  以本方为主治疗100例,其中男35例,女65例,年龄16—76岁,
病程3周一12年,气血两亏型(普通型)加全蝎、蜈蚣、当归、杞子等,肝风挟痰型
(高血压型)加全蝎、蜈蚣、天麻、枳实、胆星等,阴虚火旺型(不寐型)加杞子、当
归、地龙、决明子、远志、夜交藤、全蝎等。结果,显效(症状消失,有关检查均恢复
正常)5l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达50%以上)28例,无效(效果不明显未达到有效
标准)21例,总有效率为79%。三型疗效无明显差异,病程短、年龄小、体质较强者
疗效较为显著。

阴虚动风头播治宜养阴柔肝熄风,方选大定风珠汤。头播虽概屑风证;但虚实迥异,两者从病因及证候特点可资鉴别。

大定风珠           
生白芍18克 阿胶9克 生龟甲12克 干地黄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蛎12克 麦冬18克 炙甘草12克 
鸡子黄2个(后下) 生鳖甲12克
1.喘,加人参; 
2.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
3.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4.兼低热者,酌加地骨皮、白薇、知母、丹皮以退虚热;
5.有痰者,酌加天竺黄、贝母、制半夏以清热化痰。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卷3)
    [组成]  生白芍六钱(18g)  阿胶三钱(9g)  生龟甲四钱(12g)  干地黄六钱(18g)
麻仁(6g)  五味子二钱(6g)  生牡蛎四钱(12g)  麦冬连心六钱(18g)  炙甘草四钱(12g)  鸡子黄二枚(2个)  鳖甲生四钱(12g)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人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
    [功用]  滋阴熄风。
    [主治]  温病热邪久羁,吸灼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疚,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滋阴熄风的代表方,适用于阴虚风动之证,临床以瘛疚,神 
倦,舌绛苔少,脉象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  “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喘为元气大亏,故加人参以益气而平喘;自汗因元气虚弱,卫表不固,故加龙骨、人 
参、小麦以益气敛汗;悸乃心气耗伤,故用人参、小麦以益气养心。兼低热者,酌加地  .
骨皮、白薇、知母、丹皮以退虚热;有痰者,酌加天竺黄、贝母、制半夏以清热化痰。
    3.本方现代用于乙脑后遗症、眩晕、小舞蹈病、震颤麻痹、神经性震颤、放疗后
舌萎缩、甲亢、甲亢术后手足搐搦症、过敏性荨麻疹、冠心病、伤寒、不宁腿综合征等 
辨证属阴虚风动者,以及失眠、小儿暴惊夜啼、咯血、坠积性肺炎、腰腿痛综合征等辨证属阴虚内热者。
    [使用注意]  阴液虽亏而邪热犹盛者,不宜使用本方。《温病条辨》卷3云:“壮火
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因本方由大队浓浊滋补之品组成,误用有恋邪留寇之弊。
[验案举例]    ,
    工.肝厥  《吴鞠通医案》卷2:额氏,二十二岁。除夕日亥时,先是产后受寒痹痛,
医用桂、附等极燥之品,服之大效;医见其效也,以为此人非此不可,用之一年有余。
不知温燥与温养不同,可以治病,不可以养生,以致少阳津液被劫无余,厥阴头痛,单
巅顶一点痛不可忍,畏明,至于窗间有豆大微光即大叫,必室如漆黑而后少安,一日厥
去四、五次。脉弦细数,按之有力。危急已极,勉与定风珠潜阳育阴,以熄肝风:大生
地八钱,麻仁四钱,生白芍四钱,生龟甲六钱,麦冬不去心四钱,生阿胶四钱,生鳖甲
六钱,海参二钱,生牡蛎六钱,鸡子黄去渣后化人搅匀二枚,甘草炙五钱  煮成八杯,
去渣,上火煎成四杯,不时频服。正月初一日,微见小效,加鲍鱼片一两。煮成十杯,
去渣,煎至五杯,服如前。初二日,又见效,方法如前。初三日,厥止,头痛大减,尤
畏明,方法如前。初四日,腰以上发热,腰以下冰凉,上下浑如两截;身左半有汗,身
右半无汗,左右浑如两畔。自古书未见是症,窃思古人云琴瑟不调,必改弦而更张之,
此症当令其复厥后再安则愈。照前方定风珠减半,加青蒿八分,当夜即厥二、三次。初
五日,照前定风珠原方分量一帖,”服后厥止神安。初七日,仍照前方。初八日,方皆如
前,渐不畏明,至正月二十日外,撤去帐幔,汤药服至二月春分后,与专翕大生膏一料痊愈。
    2.乙脑后遗症  《四川中医》(1988,7:27):某女,7岁。1988年8月20曰因高
热、昏迷、抽搐、呕吐,经脑脊髓化验,确诊为“乙脑”。经县医院住院抢救后脱离危
险期,但遗留有严重后遗症状,于lO月10日来我处诊治。症见失语,意识不清,痴
呆,躁扰不宁,喉间痰鸣,介齿弄舌,流涎不止。项强仰面,右半侧偏瘫,下肢强直不
能屈伸,右手足阵发性痉挛,日暮低热,夜卧不安,形体消瘦如柴,皮肤干燥。舌质
绛,少苔,寸关脉浮而无力。证属痰热留恋,堵塞窍道,热灼真阴,虚风内动。治以清
化热痰,滋液熄风。予大定风珠加天竺黄。连服一周后,项强、四肢拘挛、喉间痰鸣及
意识障碍明显好转。续服一周,能说简单的字词,并能安睡。继上方再服一周后,语言
逐日流利,手足活动尚可,经休息三个月后,记忆思维能力均已恢复正常。
    3.甲状腺功能亢进  《浙江中医杂志》(1987,3:139):某女,47岁。患者1971年
起出现心悸自汗,性情急躁,食欲亢进。经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症见心悸不
寐,怕热汗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手指抖动,颈项肿大。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乃
肝肾阴虚,痰气凝结为患。故用大定风珠去麻仁滋填肝肾精髓,潜阳以熄风,再配玄
参、贝母化痰软坚散结。处方:龟甲、鳖甲、生牡蛎各30g,生熟地各20g,白芍18g,
甘草、麦冬、阿胶、玄参、贝母、五味子各log,鸡子黄2枚冲服。服16剂后,自觉症
状减轻。续服30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发。
    4.震颤麻痹  《浙江中医杂志》(1985,6:275):某男,62岁。1983年1.1月26曰
诊。双手颤抖不能控制已2年余,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睡眠时自行消失。伴四肢、躯
干强直,活动受限,言语时声音震颤难于听清,曾经省某医院神经内科诊治,诊断为震
颤麻痹,给予安坦、东莨菪碱等治疗后有好转,但断药后症状有增无减。诊其脉细弦而
数,重按无力,舌薄红少苔。嘱停服西药,予大定风珠:麦冬、干地黄、白芍各12g,
炙鳖甲、龟甲、牡蛎(三药先煎)、甘草各12g,阿胶9g(烊冲),五味子、麻仁(杵)
各6g,鸡子黄2只(打冲)。服5剂后症状好转,以后多次复诊,均略为加减,共进40
剂,震颤、强直基本消失。
    5。不宁腿综合征  《广西中医药》  (1992,3:122):某男,42岁。1985年6月20
日就诊。患者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出汗过多引起双下肢无力,小腿膝踝之间肌肉似痛非
痛,酸麻胀重,难以名状,夜间两腿放何处均感不安,需家人用力打揉捏方可人眠。曾
予维生素、安定、钙剂及抗风湿药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刻诊:双下肢时时摆动不能自.
主,面色萎黄,舌质红,干净无苔,脉虚弱,查体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四诊合参,辨
为津亏血虚,筋脉失养之证。拟大定风珠汤加减,以观动静。药用:生白芍30g,生地
黄30g,麦冬15g,生牡蛎20g(先煎),龟甲20g(先煎),五味子6g,甘草6g,川牛膝
15g,木瓜15g。水煎去渣,人阿胶lOg、鸡子黄2枚,搅匀服。服药3剂,两腿摆动减
轻,夜能人睡,迭进6剂,舌质转润,诸症皆瘳。
    按:大定风珠为滋阴熄风之剂,临证无论何病,只要紧扣阴血大亏,内风煽动之病
机,就可放手使用。案1肝厥虽有“古书未见之症”,但吴氏以其病起于过用温燥,津
液被劫无余,予本方出入而收全功。案2乃温病后期阴损风动兼痰热塞窍之证,故于原
方之中加入天竺黄清热化痰开窍。案3甲亢病属中医“瘿气”范畴,故在辨证的基础
上,加入玄参、贝母化痰散结。案4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投本方补肝之体,和肝之用,
膏阴潜阳,荣养筋脉,终使震颤、强直得愈。案5为不宁腿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该病
症原因不明,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医者抓住病人素体虚弱,复加发热、大汗亡津液之
病史,四诊合参,辨为阴津亏损,血不养筋之证,用本方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加木
瓜、牛膝舒筋活络,药证合拍,故获良效。
  [临床报道]
  1。中风后遗不寐症  本症以不寐始于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夜间睡眠不足3小时,
或通宵不寐,日夜颠倒,一昼夜睡眠不足5小时为主要表现。共治36例,病程均在三
个月以内。方法:大定风珠原方,除鸡子黄、阿胶外煎煮两次,去渣,将药液合并,分
早、晚两次服,服前先加热,纳鸡子黄1枚搅匀,阿胶烊化兑人。9剂为一疗程。结
果:痊愈23例(停服本方后不用安神类中药及镇静安眠类西药,可夜寐5—6小时且维
持15天以上)23例,显效(夜寐在5—6小时,或由日夜颠倒转为夜寐5小时以上)7
例,好转(夜寐在3—4小时)4例,无效(夜寐不足3小时)2例,总有效率为
94.4%。认为本症由肝肾阴虚,肝阳上扰,魂不守舍所致,与温病阴虚风动之证病名虽
异,病机相似,故能异病同治而获效L1j。
  2.职业性眩晕  共治2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一35岁,在34℃以上环境下
常年作业,病程1天一5年;其中单纯眩晕10例,眩晕伴抽风16例。方法:大定风珠
每日l剂,温服。兼胸闷呕恶,痰多食少,加半夏、白术、天麻;伴抽搐、气短乏力、
自汗出者,加人参、龙骨;手足心热,低热不退,加知母、丹皮。结果:痊愈(眩晕、
抽搐等症消失不复发)10例,显效(眩晕、抽搐等症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12例,
好转(眩晕、抽搐等症减轻)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该病证因高温下作
业,汗出较多,日久真阴大伤,阴不恋阳,虚风内动而致,投本方滋阴养液,柔肝熄
风,故获良效。
  3.舌丝状乳头萎缩  以大定风珠原方为主,五心烦热、潮热加青蒿、地骨皮、丹
皮、女贞子、旱莲草,心悸失眠加珍珠母、柏子仁、炒枣仁、百合,口中灼热加山栀、
淡竹叶、川连,心烦懊侬加山栀、豆豉,口渴加玄参、天花粉、石斛,便秘加首乌、当
归,重用火麻仁,治疗u例本病阴虚内热证患者。结果:痊愈(症状全部消失,随访
1年未复发)8例,显效(症状明显减轻)3例。服药最少20例,最多110例。
  [文献别录]
  (医学入门):“伤寒阳脉不和,则头为之摇。有心脏绝者,亦头摇;痊病风盛,则头摇。皆凶证也。”“有里痛而摇头者.亦重证也。”
  (嵩崖尊生书.头分):“头摇多属风,风主动摇,脉必弦或伏紧。……若头振动摇。脉沉缓或散软无力,即是肝肾二经血亏之症。”
  (医学准绳六要):“头播属风属火,年高病后辛苦人多属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