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文华殿【四王】绘画特展之二:王鉴

 RK588 2018-11-25



王鉴,图片来源网络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

地点:文华殿

费用:故宫门票60元

时间:2018年9月12日——2018年10月30日



王鉴(公元1609——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清朝康熙元年后,为避讳,将玄字改为元、圆。),号湘碧、别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清人秦祖永著绘画品评《桐阴论画》记载:王鉴考中进士后,官至廉州太守(今广西合浦县),所以又称为王廉州。但其并不擅仕途生活,险遭牢狱杀身之祸,后辞官以作画终其身。


关于王鉴生年,早期为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今考证其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一六零九年),已经渐为学界采认。


王鉴的曾祖十分有名。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文坛 “后七子” 领袖:王世贞 ,世称弇州先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明确提出了复古主张,倡导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著有《艺苑卮言》、《弇州山人四部稿》、《嘉靖以来首辅传》等,并且家有 “尔雅楼”  藏书数万卷。同时喜爱收藏古代书画,也是一位绘画收藏家。可想王鉴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自幼得到了优越的教育和良好的熏陶。清人陆时化撰《吴越所见书画录》中王鉴的堂弟著名诗人王曜昇说其:“绮岁即好点染 ”


王鉴和王时敏一样直接受教于董其昌,并成为董氏的入室弟子(于崇祯九年1636年,拜入门下)。虽然当时董其昌已是耄耄晚年,但他的理论与实践给王鉴的艺术观留下了决定性的影响,并且王鉴能在画坛脱颖而出,除自身勤奋和天赋,与董的极力提携也是分不开的。



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和主要着力于黄公望的王时敏不同,他最推崇董源、巨然画法。《国朝画征录》记其:“于董、巨尤为深诣,皴擦爽朗严重。” 而他在自己的论画中也屡屡提起,著书《染香庵跋画》曰:“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其墨笔山水以烘染见长,风格华润,笔法圆浑,晚年渐渐变为尖锐。


在明清之交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历史背景下,汉族文人对汉族政权、汉族文化传统的怀念与留恋,特别是在江南一带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如诗坛上的感旧、怀古、咏史(如上面提到明末王世贞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的复古主张),戏曲、小说中历史题材的泛滥,还有在画作上题 “仿”、“摹”、“抚”、“拟” 某古人的题识的 “摹古” 风气(实为晚明以来画坛上的一种习气,至清初画坛尤盛行。)都是助长了对“传统”的标榜与审美的心理。


虽然王鉴的作品多数都以 “仿某某笔意”、“拟某某家法” 等为标题,被人诟病认为其毫无生气,但客观的评价其作品绝非依样画葫芦,从董源、巨然入手,并广泛吸收北宋范宽、江贯道等,兼学赵伯驹、赵伯骕和赵孟頫的青绿法,学李成、倪云林劲峭笔致,偶尔师惠崇小景、米氏云山和李唐等画法。他兼取南、北两宗之长,所以无论构图、用墨、还是意境,画风面貌较多,笔墨变化也颇为丰富。并且其 “仿古” 的核心不是在于模仿拟作,而是笔墨效果所能达到的境界,关注的是绘画艺术形式美的本身。因为王鉴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文以及书法的修养,其艺术终究是属于文人士大夫书斋的,他的山水是心中的自然,使个人的自由精神得以驰骋。


美术史论家蔡星仪著《王鉴艺术论》“从董巨入手广泛吸收北宋范宽、江贯道以至五代荆浩、关同等,南宗北宗,无所不学,打下深厚的基础,进而优游于元四家倪云林、黄之久、王叔明、吴仲圭之间。。。”



王鉴

仿巨然山水图  轴

绢本

淡设色

一六七三年


此画尺幅巨大,布景幽深,笔墨浑厚,气势雄伟,体现了王鉴研学 “董巨” 传统的典型风貌和成就。


清人张庚著《国朝画征录》记载:“以沉雄古逸之气,诚为先民遗矩,后学指南。”






巨然是五代末宋初画家(其为僧人),江宁人(今南京)。师法董源,皴法、苔点基本相似。其山水画以高山大岭、重峦叠嶂、复峰层崖为主,山顶矾头尤为突出,林麓间多用卵石。皴笔以大披麻长条见长。


米芾著《画史》曰:“(巨然)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 



元人  仿巨然山水图轴

绢本

墨笔

无年款


此轴为元人仿巨然的作品。“四王” 认为五代董源、北宋巨然是文人山水画的正宗。




王鉴画作之特点:从构图到用笔,杂凑多家以为一图。如老和尚的百衲衣一般,也代表了他学画和创作的基本态度。



王鉴

四家灵气图  轴

纸本

墨笔

一六四九年


根据画上自识,知此图是因为他在武林朱相国家纵观 “元四家” 真迹后,“笔端灵气于梦寐中仿佛见之” “闲窗图此” 的绘画作品。但画中丘壑形态仍以巨然面貌为主,勾、皴、点、染参以 “元四家” 笔墨风格,自出新意,是其中年集大成之作。


《国朝画征录》记录:“(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凡四期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





圆浑的山峦、垒积的矶头、尖细的苔点、秀润的中锋,均具巨然遗意。






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则知形影无定法,真假无滞趣,惟在妙悟,人不得之不尔,虽工未为上乘也。故论画者有神品、妙品之别,有大家、名家之殊,丝毫弗爽也。

——王鉴《染香庵跋画》



王鉴

仿王蒙长松仙馆图  轴

纸本

设色

一六六七年


此画为王鉴仿王蒙名作《长松仙馆图》,为悔庵五十岁生日所作。自识:“丁未清和仿叔明长松仙馆图,奉祝悔庵年翁五十初度。王鉴” 。钤 “雨新斋”、“圆照” 朱文印,“染香庵主” 白文印。 为其晚年杰出佳作。


“悔庵” 为尤侗,字同人,号悔庵,江苏苏州人。顺治五年拔贡,藨鸿博,授检讨,官侍读,善书法。“丁末” 年恰是尤侗五十岁。



此画笔法学自王蒙,构景幽深,笔墨苍莽淹润。




画中峰峦耸峙,长松葱郁,笔致细密,皴染兼长,风格苍秀沉郁,是他绘画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王鉴

仿倪瓒溪亭山色图  轴

纸本

墨笔

一六七零年


此图为倪氏典型的 “一河两岸” 式构图,湖山平远开阔,皴染兼具倪瓒及董源、巨然之技法,风格简逸舒朗。





吴镇,列为 “元四家” 之一。性情孤峭,一直隐居不仕,生平研究理学,精通儒学学说,好道、禅。在 “元四家” 山水画中,黄、王、倪皆喜用干笔枯墨,独吴镇用湿墨,他的画五墨齐备,浑然天成,在 “元四家” 中最为豪放。


清代诗人郭频伽作《梅花庵访吴仲圭墓》诗云:“。。。碑碣斜阳外,风流异代看。” 果真,明清的大家基本上都受过其影响,但其画的价值体现于他终其一生都在对生命哲学——终极存在的思考与理解,没有他之学养和艺术灵性,要掌握其画之精神,何其难。



吴镇

溪山高隐图

绢本

墨笔

无年款


此图层峦高岭,雄伟峻厚,下端丛树溪水,临溪有草阁两间,并有小路栈道通向山中。左上自识 “梅花道人作” 。仅一片房屋处略施淡赭,通篇皆水墨。


披麻皴的线条特长,且疏疏朗朗。线条当中阔淡,似乎力气不如,而且细观之亦有松散弱感。似他老年精力不济时的作品。但整体气势颇雄伟,几块主要山石的皴法也起止有分明,颇有法度。





此图当中偏左的接绢处,可能是重裱时被裁掉一长条。




王鉴

溪亭山色图轴

纸本

墨笔

一六六七年


此图落款为:仿梅道人笔,是王鉴仿吴镇之作。





用笔沉厚,其水墨不腻不浊,有一种浑厚华滋的山林之气。虽是仿吴镇之作,但在笔法和构图形式上,已成自家面目,温淳圆厚,气息颇为雅致,构图饱满繁茂。



王鉴

仿董其昌山水图  轴

纸本

墨笔

一六七零年


前面已说王鉴得到董其昌的真传,但他在董氏笔墨的教导之上,比其更有逻辑而稳健的构图,得以回到元代绘画的精神。


除了第一篇介绍的王时敏,追随董其昌的弟子还有趙左、沈士充、卞文瑜等等。但真正抓住董其昌笔墨的深度、趣味和创新本质,在直接跟他学习的学生中可以说只有王时敏和王鉴两人。



此画绘于董氏所喜用的高丽纸上,笔墨生拙清润,比董其昌之作更有清淡之气。



王鉴画作另一个特点是善作青绿设色。在墨色基础之上,其设色秾丽不俗,明朗而洁净,风格隽逸,毫无画苑习气。即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又融合了赵孟頫、赵文敏等人的技巧。


《桐阴论画》曰:“。。。(王鉴)虽青绿重色而一种书卷之气,盎然纸墨间,洵为后学津梁。”


王鉴

仿古山水图  册

纸本

墨笔或设色

一六六一年


此册共计十二开,分别仿宋米家山水、元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及明末董其昌诸家画法,画家一生倾力摹学几大家,在保持诸家绘画特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理解而重构。


图册虽然张张风格不同,但整体形成了一种既富于变化又合谐统一的格调,可谓王鉴之杰作。



王鉴仿元人高克恭那种水墨淋漓的 “米家” 云山图。



画册中的青绿山水,把石青、石绿色在墨色晕染之中层层滃染,色阶丰富,因此层次清晰。并使墨、色不相混浊,清润不俗。既皴染分明,又设色典丽,是文人画的风韵与工丽的青绿完美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