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大变!江苏9年盟主地位今被广东取代丨周末特别策划

 wjq70 2018-11-25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11月25日在京发布。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总体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广东创新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1位,打破了过去9年江苏保持首位的格局。上升幅度最大的省份湖北近十年来首次进入前10名;黑龙江排名下降幅度最大,下降4位至26位。

“整体上看,2017年全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总结说,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正在形成;走在前列的地区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与创业;资源的短缺激发了地区创新创业;客户驱动创新地区的活力高于工程技术类创新类地区。

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

今年《报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广东创新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1位,江苏、北京、上海位列其后。

“研究发现,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普遍具有相对落后地区所不具备的创新要素,如经济和科技基础较好、教育资源丰富且高等教育发达、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企业创新动力足等,这些要素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一个地区较强的创新能力。”柳卸林认为,创新领先地区的优势明显且各具特色。

谈及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的原因,他分析,广东创新能力突出反映在创新的开放度高,外贸经济发达,且市场活力较好,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具备宽松的创业环境。特别是深圳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正蓬勃发展,正成为引领广东,乃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股重要力量。近年来,广东在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培育方面狠下功夫,部分指标翻番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多项指标排名均列全国第一。

排名第二的江苏优势集中体现在企业创新方面,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等指标排名全国第一。

北京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同时,以中关村企业为代表的大量科技中小企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排头兵。

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沿袭了历史上对外开放、自由贸易的传统,集聚了一批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创新开放度不断提升,为本地经济提供源动力。

西部追赶势头明显

《报告》显示,我国区域创新“三跑并存”的态势依旧,东部省份仍然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中西部地区依然较弱,且区域间存在一定差距。

其中,华东七省市创新能力全国领先,除福建省、江西省外,其余4个地区居全国前10位,且排名稳定;在华南地区,除广东以外,海南和广西排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未来还需进一步发挥珠三角地区创新优势,释放溢出效应,带动粤西北和广西地区实现协同创新,联动发展。”柳卸林说。

在柳卸林看来,一个很好的现象是,一些西部地区开始重视科技与创新,在不断追赶,如陕西省是西北地区领头羊,排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宁夏回族自治区连续3年排名上升,表现抢眼;贵州省潜力指标排名靠前,增速较高,发展态势较好。

转型地区创新发展压力加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转型发展需求迫切的背景下,传统的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资源型省份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巨大压力,地区之间的分化趋势开始显现。

东北三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地区之一,但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仍不尽如人意,黑龙江仍呈下滑态势。

在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排名领先,但河北、山西和内蒙古排名靠后,且变化较大。其中,近三年山西排名始终比较靠后,转型压力不断加大。

“总体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渡时期,各地区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柳卸林说。

区域创新基础指标表现抢眼

《报告》同时显示,地方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省市研发投入、创新产出均呈上升态势。其中,部分地区研发投入增速超过20%;高学历研发人员占比持续攀升,全国有13个省市增速超过5%,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从专利产出看,全国有28个地区增速超过40%。专利的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和国际排位的提升,反映了我国科技产出能力、水平和效益的日渐提高。从技术市场交易额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来自企业金额数达到366.9亿元,有10个省市增速在10%以上。

“这反映了全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大好形势。”但柳卸林同时提醒,虽然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区域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需要多关注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关注百姓需求和社会创新,尤其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作为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产出之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以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年度研究报告,至今已连续出版18年。

“评价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权重的选取及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影响到最终创新能力的排名。”柳卸林说,课题组在选取指标、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都非常谨慎,借鉴了包括《世界竞争力年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创新指数》《创新型联盟指数》及《国家创新指数》在内的诸多国内外知名报告,并根据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动态性调整,考虑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多维指标降低了依赖某项指标产生的偏差;考虑了各项指标的绝对值、相对值和增长率。

柳卸林说,《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区域创新的特征,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构建了四级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7个四级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注:文中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朱丽

审核:管晶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