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标签和标识。相信了解盛泽文化历史的市民们,一定对盛泽舜湖印社印象深刻,也一定深感盛泽篆刻艺术文化的厚重。
艺术需要一生一世去追求
“从喜爱到专注,我的人生转折就是爱上了金石书画。”今年55岁的陈永泉告诉记者,当年的他不过20岁出头,还在机关单位工作。他因为太热爱绘画、写字、刻图章等爱好了,辞去工作专注于文化艺术的创作。那时的他勤奋极了,每天要花至少半天时间钻研和创作。 以前信息传播不发达,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来自于拜访名 陈永泉和傅其伦的师徒关系一直很好,傅其伦在参加西泠印社的活动时,常常带上陈永泉。在西泠印社组织的一次次篆刻、书法评比和展览中,陈永泉见识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国内顶尖水平的艺术作品,也结识了一批名家。“在艺术上想成为名家大家,首先要接近名家大家,艺术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一生一世去追求的。”陈永泉说。
通过看书与交流积累学识
“一方面依托名家大家的指点迷津,一方面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更需要大量知识积累。”陈永泉说,80年代初,他的一位台湾朋友带来一本《茶壶》,书上记载着大量各类茶壶的资料,他花重金买下复印本。因为篆刻与茶壶密不可分,许多茶壶的壶底都要有印章落款,他通过对茶壶的认知,有助于篆刻水平的提高。书本是他的挚爱,环顾陈永泉的家中,堆满了书籍,他说买书至今花去了数十万。 “时光飞逝,盛泽舜湖印社已经成立32周年了。初建时,傅建东担任社长,我担任副社长,社员30多名。当时的名誉会长是林散之和韩天衡,他们在国内都是名声赫赫的艺术家。”陈永泉说,早期的社团活动仅仅是内部的信息传递,一些知识的交流。2006年,傅建东举家迁往北京,陈永泉担任盛泽舜湖印社社长,开始主持工作。 后来,社团的活动多了,关于金石书画的对外交流也多了起来。2008年,陈永泉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中国人物画,在进修期间,他又结识多名德高望重的教授和一批有共同艺术追求的同学。他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教授、同学来盛泽办笔会,一方面组织社团赴外地开展艺术交流。
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舜湖印社在陈永泉的领导下,发展越来越兴盛,还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作贡献。在陈永泉的号召下,舜湖印社社员们及其朋友们,民间自发组织,先后牵头策划打造了东方花园文化街和蚕花文化街。文化街开幕那天,江浙沪三地知名艺术家纷纷到盛泽来见证与喝彩,这也在盛泽文化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舜湖印社拥有社员50多名,每月开展大大小小的活动。“前不久,王汝刚联系我,他领着滑稽戏社团来盛泽采风。在这次与名人的交流过程中,王汝刚讲述了一些我们不曾知晓的上海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陈永泉说,跨界的思维碰撞,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无论对金石书画的创作,还是对古玩鉴赏,都是有益的。 接下来,陈永泉和舜湖印社将把目光重点投向文化传承。“社团也要有社会责任,要为人民服务,要有奉献精神。”陈永泉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0年,他就开始招选学生,免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坚持到现在已有数十名了。今年,他打算将自己住房的一楼二楼改装成画廊,招生开班,公益教学,让更多的小朋友享受到这一公益福利,培养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年轻社员。 图为陈永泉在家中。(陈军摄) 吴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