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窗效应”的教育意义

 木香草堂 2018-11-25

       博主认为,出生到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健康、快乐地生活一辈子。为此,构建一个健全、独立和强大的心理品格最为重要。前面已经论述了十二个心理效应的教育意义,主要以个体心理品格为主线索。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在论述后面几个心理效应的教育意义时,角度开始有所改变,已经逐渐向社会心理过渡。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心理往往是个体心理的放大,而个体心理是社会心理的缩影,这之间不仅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本讲谈的“破窗效应”,是社会心理的一个典型现象。下面摘抄两段有关“破窗效应”的起源描述。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破窗效应”实际上并不全面,没有中国先哲总结得那么精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优胜劣汰,放眼历史长河,自然是历史进步、自然演变的正确规律。但是锁眼近观,随大流讲适应,更是生物群体中“明哲保身”的法宝。笔者认为,不管是洋理论“破窗效应”,还是中国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质都是“随大流讲适应”的心理暗示的表现形式。

        只不过,社会文明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比较统一而发展的标准。因此,只讲适应,不讲改造;只讲“保身”,不讲牺牲,也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人们心底里也有美好期盼的一面。

       我反对“运动式”的道德宣传,不管是批判的一面,还是发扬的一面。因此,每一个人付出自己的内心努力,并形成一股涌流,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同样,作为社会管理核心的政府,挑起管理责任优化社会环境,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加速器。

       不管是大到一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团体,发挥“个体”和“领导核心”的交互作用,都是推动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怎样才能发挥好“个体”和“领导核心”的交互作用呢?具有先知先觉的精英,首先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下一讲,谈谈“表率效应”的教育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