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许穆夫人始留名 说起来,文学史上美眉诗人出现的并不比男诗人晚。早在我国最早的那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位美眉诗人,她真正的名字我们已无从得知,只知道当时的人们称她为许穆夫人。 不管是不是老头,当时的齐宣姜是无法选择的。于是只好跟着卫宣公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据史书上说,这兄弟两人的性格却大不一样,寿是仁义善良的,而朔却偏狭狠毒。等寿和朔渐渐长大后,卫宣公才真的老了,要考虑后人继位的事情了。朔就和他妈宣姜说,如果卫宣公死了后,让伋即位,伋一定会害了他们母子三人。这时候宣姜的感情只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了,就一心一意挑唆卫宣公杀了这个曾经是自己的未婚夫的伋。没有想到寿和伋的关系却很好,寿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跑去告诉伋,结果伋是个坚信“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呆瓜,这寿也出奇地仁义,居然把伋灌醉了,假扮成伋先跑到杀手的埋伏位置,让杀手将他杀了(当时也没有照片之类的资料,可能杀手也不认得谁是谁)。伋也是个很重情义的人,酒醒之后,看到寿为他而死,竟然追上贼人,想用自己再换回寿,但寿早已被杀,贼人一看伋却自己送上门来,当场又杀了伋。据说《诗经》上记载的《二子乘舟》一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 在这一个阴差阳错的事情中,最大的赢家就是阴险狠辣的朔了,一下子除掉了两个走向王位路上的绊脚石。但卫宣公和宣姜是十分疼爱寿的,听说寿死了,都是痛苦万分。卫宣公毕竟上了年纪,急痛攻心,竟然一命呜呼了。于是朔这厮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王,就是卫惠公。 但卫惠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当了没有多久,卫国的大臣贵族们拥护和伋一母所生(应该就是卫宣公的庶母,后来收为他老婆的那个夷姜所生)的黔牟即位,朔跑到他姥姥家(也就是齐国)去求援了,当时齐国正是他舅舅齐襄公(也就是那个和妹妹齐文姜乱伦的那家伙)执政,借助齐国强大的国力,卫惠公来了个“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不过他的小命却不长,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齐襄公为了促进齐国和卫国旧族的关系,居然力主让宣姜再嫁给和她原来许配的未婚夫伋一母所生的兄弟昭伯顽,这在后世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当时好像并不算太出格的行为。招福美眉的《历代公主是怎样生活的》上面写“被灌醉的宣姜,被强行关进了新房”,这里说的宣姜倒像受逼的祥林嫂一般,但是《左传》上记载:“齐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强之。”倒说是男方不同意,《东周列国志》的故事上也说:“宣公儿子昭伯被人灌醉,拖到宣姜房中,梦中于宣姜成事,遂结为夫妻……”到底谁强迫谁,看来还很难说。不过从他俩后来的关系来看,宣姜既不是祥林嫂,昭伯顽也不是柳下惠。他们两人后来倒是两情相悦,证据就是宣姜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又一口气生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五个儿女。唉,说了这半天,本篇的主人公许穆夫人的身世才终于说清楚。 而上面提到的那个卫懿公,是卫惠公(也就是害死哥哥的朔)的儿子,朔死之后他就即了位。所以如果说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从许穆夫人的父亲这一方(昭伯顽和朔一辈)来论的,如果以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是卫懿公的亲奶奶这一点来论,卫懿公还要比许穆夫人低一辈,得叫许穆夫人姑姑才对。但《列女传》却说许穆夫人是“卫懿公之女”,这就太不对了,居然给许穆夫人连降了三辈,这要是《天龙八部》中的南海鳄神那样看重辈份的人听了非气得吐血不得。 卫懿公这哥们是我国历史上国王中有名的活宝之一,卫懿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养鹤,所谓“卫懿公好鹤而亡国”。该活宝虽然对宠物挺有爱心的,如果放在现在当个动物园园长或者“动物保护协会”的会长倒也合适,但他是国王,整天把鹤侍侯得舒舒服服,还封了好多鹤娘娘,鹤将军等(江湖夜雨推想这卫懿公即位时可能岁数也不大,可能童心未泯)。人家林逋梅妻鹤子并不打紧,他本就是山林隐士,而卫懿公这么做却不行。何况卫国的好多旧臣,想起他的父亲朔的恶行,对他也是十分的不服气。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国破人亡的下场,这事我们后面再提。 到了许穆夫人出嫁的时候,许穆夫人知道大国之间的婚姻是纯粹政治性的,所以她根本就没有想自己的事情,而是把卫国的安危放在首位。当时许国和齐国都来求婚,许穆夫人想嫁到齐国去,她的理由是:“齐国是一个大国强国,而且离卫国又近(卫国在现今河南北部,卫辉市附近,许国在河南许昌附近,齐在山东),联姻以后,卫国有了事情,支援很方便。”如果按照许穆夫人的要求,她的老公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了(按现代观点,许穆夫人的母亲是齐僖公的女儿,她和齐桓公也是有亲缘关系的,但在春秋时期看来并没有禁止这种血缘间的婚配),但是卫懿公可能对齐国有成见吧,却坚持将她嫁到许国,成为许国国王许穆公的夫人,所以后世称之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才华横溢,相貌端庄清丽。这个可想而知,因为她的母亲和姨姨都是名闻列国的大美人,齐姜家的姑娘之美在当时是很出名的,当时人们赞美齐姜家的美眉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说起来那时候的比喻就是有点怪,手如柔荑什么的倒可以接受,但“领如蝤蛴”,这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该比喻就有点怪,不信男生们回去逗一下你的女朋友,说她的脖子像天牛的幼虫,看她会不会掐你。不过在当时,确实是形容美貌的好话。许穆夫人有这种遗传因素,既是才女又是美女当无疑问。 许穆夫人自幼在卫都朝歌读书习文,在城郊骑马射箭,在淇水边垂钓荡舟。这在她后来嫁到许国怀念当时生活时写的《竹竿》(《诗经·国风·卫风》)一诗有所体现: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译文: 钓鱼竹竿长又长,儿时垂钓淇水旁。少女时光怎能忘,路远无法回故乡。 汨汨肥泉于左方,哗哗淇水流右方。女大当嫁要出门,远别了兄弟和爹娘。 淇水潺潺在右方。 肥泉汨汨在边淌。明目浩齿一女郎,身上的玉佩叮当。 淇河水欢快地流淌,驾小舟划着双桨。顺水漂流到远方,消散我胸中的忧伤。 看来许穆夫人当时生活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江湖夜雨在去郑州时经过河南北部也就是卫国所在的地方,却见到土地一片荒凉贫瘠,河也都是经常断流的季节河、臭水河,淇水(现在的淇县)附近一点也没有许穆夫人诗中形容的那种景象。许穆夫人还有一首叫做《泉水》,和《竹竿》这首诗的意思差不多,江湖夜雨就不再列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一下。 许穆夫人更为闻名的是这首《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秭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是:马儿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 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 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 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 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 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这首诗发生的背景是,因为卫懿公整天心思都放在养鹤上,所以当北狄人(当时太行山附近的北方游牧民族)前来攻打卫国时,将士都不听卫懿公的命令,他们说让你的鹤将军去打仗啊,卫懿公只好答应把鹤都杀了,将士才勉强同意出战,卫懿公倒是身先士卒,亲自出战指挥,但当即就被凶悍的北狄人杀死,并将卫懿公宰了吃了,只剩下肝没有吃(哇,我们老祖宗就是野蛮,人也吃)。 后来卫人立戴公(这是许穆夫人同父同母的亲哥哥)于漕邑。不久戴公也死了,卫人又立文公(也是许穆夫人的亲哥)。许穆夫人得知卫国遭此浩劫,要回卫国吊问卫君,可是许国人怕惹火烧身不准她去,她走到半路上被许国大夫追赶,愤怒的许穆夫人做了这首《载驰》来回应许国的大臣们。许穆夫人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她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终于使得齐侯派公子无亏率三百辆战车三千甲士前往漕邑,帮助卫戴公守城,稳定了局势,使卫国免于灭亡。许穆夫人“控于大邦”的目标算是圆满达到了。看来许穆夫人不但是一名才女加美女,还是一个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呢。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往往十分粗疏,尤其是在离我们已有2600多年的春秋时代。对于许穆夫人,我们无从得知她更多的事迹,也无法领略她更多的风采,江湖夜雨一向不敢胡编乱造,所以只能给大家说这么多。但就许穆夫人的身世和她留下的这三首诗来看,许穆夫人聪明、美貌、果敢、坚强,不愧为青史留名的第一位才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