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建华留给北大的宝贵财富

 夏之民 2018-11-25

北大又换校长了,但他留给北大很多“财富”。


“在一个学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是过客,但要努力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2015年2月15日上午,北大仍在放寒假,回到母校的林建华,在宣布其为北京大学校长的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曾如此表露心声。

今天下午,另一场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他交出了“接力棒”。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北大校友、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邱水平回校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郝平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转任校长,林建华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这意味着,北大迎来了10年内的第5位校长和22年内的第1位人文社科背景校长。郝平也由此成为北大建校以来第1位由校党委书记转任的校长(1960-1966年,时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陆平曾兼任校长)。

而林建华则结束了自己的第3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长生涯,在今天会议现场,他全程站着发表了“告别演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讲到,与很多表明北大发展和进步的数据、指标、大学排名相比,北大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人事体制、学科布局、治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才是他更为看重的地方,“因为这些才真正代表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

而一读君认为,这些改变和进步也正是他留给北大的宝贵财富

北京大学教师干部大会现场(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01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北大开展了本科教育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旨在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允许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倒逼院系改革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林建华的答案是,能够把学生的创造潜力调动起来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他认为,我们未必一定要去追求教育到底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相反,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师生互动,也未尝不可。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北大既未照搬博雅教育模式,也未死守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而在探索一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既通过通识教育,启迪学生“懂社会、懂自己、懂中国、懂世界”,又充分发挥北大学科齐全、学术研究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活跃等优势,在专业教育中提倡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师生踏上“共同探索之旅”。

在北大校内,元培学院就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自由选课选专业、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开展通识教育等方面,仍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林建华等人的推动下,北大推广了元培经验,允许本科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除医学部外,允许学生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

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学校减少学生转专业的门槛和限制,为了防止学生大面积流失,不少院系就有了改进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这也成为推动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力量。

此外,整个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还包括压缩专业核心课,设立专业荣誉课程学位,建立更多跨学科、跨院系教育项目(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又有3大王牌学院联合授课!北大本科教育怎么改? | “一流本科”专题》),鼓励主修辅修等内容。

经过改革,林建华认为,院系更加重视本科教学了,学生们有了新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激发了出来

林建华的PPT(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从博士生奖助体系改革切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对于研究生教育,林建华的看法是,这是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代表了学校的整体学术竞争力。为此,北大也将研究生教育改革纳入到学校的存量改革中。

2017年,林建华还专门兼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统筹研究生教育工作。当年9月,作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北大博士生资助体系改革方案正式实施。

具体的改革方案是设立助教、助研和全额奖学金三类岗位,从平均资助向按岗位核算转变

助教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

助研除了做科研之外还要承担课题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学校还可以利用全额奖学金进行学科布局上的调节,帮助那些没有太多经费或国家资助不到位的学科。

如此一来,新方案就把学校奖助金的资源分配与岗位和工作任务量挂钩,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了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北大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还是在2017年,北大又从春季学期开始,将研究生课程成绩评价方式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以接轨国际惯例,弱化分分计较,向重视和促进研究生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

林建华畅谈北大教育发展之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02

人事制度改革:近者悦 远者来

担任校长以来,林建华会时不时地在全校公开发表署名文章和讲话稿,向广大师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一些会议上演讲所用的PPT也会公布在网上,便于师生及时查阅。

2016年11月,为了解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想法,凝聚改革共识,动员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改革,他就以《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提升北大人才竞争力》为题,在北大新闻网上公开发文。

在文中,他提出要建成“伟大的学校”,关键在于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学术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力,作为国内最早启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校之一,北大一方面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持续实施“博雅人才计划”(含聘任博雅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和青年学者),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

另一方面,营造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学术生态,让优秀人才在燕园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能够淡泊、宁静,潜心学问。

经过不断努力,北大已基本完成新的教师聘任、评价、晋升和薪酬体系,新老体系的并轨也已有序展开。

对于这样一项既涉及教师利益、又关乎学校未来的重大改革能够平稳实施,林建华不无感慨,他说:“我要感谢院系、部门和老师们,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担当与悉心,是完成这项重大改革的基础。”

林建华的一天(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03

学科布局定义大学

2015年5月,林建华回归北大后不久,北大就研究决定,将211工程办公室、985工程办公室更名为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规划和建设;一年后,北大又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由林建华直接出任委员会主任。

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就成为林建华的关注焦点之一。他在多个场合表示,医学是北大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北大要在学术、临床、转化医学等各方面引领中国医学发展,并为老百姓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终,落实到林建华任内编制发布的《北京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上:

6个医学类学科全部纳入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之列

医学是也成为《方案》规定的面向2030年的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之一

临床医学+X”则成为面向更长远的未来重点布局的2个重大领域之一。

林建华希望,全校面向临床医学的需求,调整方向,推动和加强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探索对优秀人才的跨院系兼聘、共聘,快速提高教学、科研与医疗水平。

于是,临床医学+X成为北大的战略性工作部署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X”委员会;

启动了“临床医学+X”集群聘任(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为了“双一流”建设,北大从美国“移植”了一套制度》);

医学部分别与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共建(筹建)多个新体制研究中心,与工学部将跨学部共建生物医学工程系。

从林建华卸任演讲来看,北大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还包括:

组建了数十个由世界顶尖学者领衔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聚集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

构建了人文社科跨学科交流合作机制,激发学者的创造潜力;

根据院系实际,设立了院系精准建设方案,破解发展瓶颈,释放院系潜力。

林建华在首届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论坛上讲话(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

04

治理结构改革:学者就是大学

在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交流会上,林建华讲出了自己对于“学者就是大学”的理解。

大学是学术机构,学者是大学的基础,只有把学者的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办好大学。

校长不能仅靠命令,要通过理念和价值观凝聚大家的共识;通过章程和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这是学术领导的基本方式

为了让学者们担负学术管理的责任,北大改革了学术委员会,组建以学者为主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和教师纪律委员会,并对学部进行重组,加强学部协调院系的职能,推进管理中心下移

因为历史原因,北大医学部本就是校本部外的实体单位,而在校本部内,北大也于1999年成立了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人文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等4个学部,聘任知名专家担任学部主任。

但除医学部自成一体外,其余4个学部并未充分发挥协调院系的应有职能。

林建华回归北大后,就将学部建设作为北大管理架构综合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推动人文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理学部完成换届,并新增学部建制,在原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

这些学部随后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学科规划(2016-2020),并纷纷成立学部办公室,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为学部履行职责提供行政支撑与服务。

林建华资料图(网络图片)

05

小结

北大取得了诸多方面的进步,但还未成长为一所“伟大的大学”,也未能给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卸任之际,不知林校长心中是否还有一些遗憾。但他在演讲中动情嘱托:“我真诚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拜托大家!

而现场爆发的两次长时间的掌声,已经表达了北大师生对这位“老校长”的敬意和感谢:

“林校长,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延伸阅读

北大校长林建华出书谈管理心得:不要怕误解

北大校长道歉了,很多人松了一口气

又有3大王牌学院联合授课!北大本科教育怎么改? | “一流本科”专题

为了“双一流”建设,北大从美国“移植”了一套制度!

北大教授拟任山大校长之路突现“插曲”?

本期作者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

一读EDU编辑部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