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斗中医人:陈俊军: 用一根银针守护病人健康

 方舟娜 2018-11-26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医师陈俊军从医40多年,在小儿脑瘫、顽固性面瘫、偏头痛、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顽固性呃逆、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的的治疗上,形成了自己的针灸技术风格,且善于针药并用,屡起沉疴。


年轻医生倾心治重病


1968年,陈俊军响应“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经当地干部群众推荐,参加了赤脚医师培训班,从此开始了自己特别热衷的中医针灸普救众生之路。


1970年年初,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他成为一名能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预防接种、计划生育的赤脚医师。在工作实际中,陈俊军虚心向老中医、老药农学习,经常跟着老药农上山找药、挖药、识别中草药;更多的时候是背着红十字药箱,不分日夜,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为群众送医送药上门。


1970年7月,当地合作医疗刚刚实行约4个月,就有一位重症瘫痪患者家属前来要求陈俊军出诊。这位病人近十年来,腰以下完全丧失知觉,不能动弹,经常发热、抽搐,严重时只能送往长沙的大医院抢救,这次发病与以往症状相似。陈俊军匆忙地准备后跟着病人家属,来到病人床前。



当时,病人神志恍惚、昏昏欲睡,上身及头面部烫热发红,但腰以下仍需棉被包裹,触摸皮肤冰冷,不时牙关紧闭,双手攥拳抽动。陈俊军虽然初出茅庐,未掌握高深的医学知识,也无多少临床诊疗经验,但他面对这种临床少见、久治难愈的疑难瘫病,却没有退缩和回避,而是不慌不忙,把培训班老师传授的针灸技术和农村常见病诊疗知识倾囊而出,立即给病人进行针刺治疗。 

   

通过针灸治疗,病人病情有些好转,神志转清醒,抽搐痉挛缓解,陈俊军接着给病人开出了几片解热止痛药。第二天,患者丈夫来告,病情平稳和往常相差无几,要求再给针灸治疗其瘫痪的下肢。



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很少用针灸治疗疾病。 陈俊军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当前的体征,确定了针灸治疗方案,并配合中草药内服,外加草药煎水熏蒸泡洗,天天坚持。十多天过去了,产生疗效了,患者腰以下没有那么冰凉,感觉也有些变化,病人心情和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出现这些变化,陈俊军更加坚定了信心,白天坚持上门治疗,晚上挑灯夜读,探求最佳治疗方案。由于他的执着和病人的配合,两个多月时间,这位瘫痪病人重新站立起来,而且通过日后的调护,病人能推车挑担参加体力劳动。    


针药结合  区别对待


因为治愈重症瘫痪患者,1971年,陈俊军被评为省、市、县各级先进个人代表,在湖南省展览馆还展出过3幅他精心为病人治疗的巨幅图片。 陈俊军也因此被推荐到湖南中医学院医疗专业继续深造,有机会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医疗技能的学习。他通过刻苦认真的学习,较牢固地掌握了扎实的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和知识。毕业后,他以成绩优异留在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工作。陈俊军虚心向前辈们学习针灸操作技能、临床诊疗技巧,很快能胜任针灸门诊、病房及部分临床教学工作。    



1981年至1983年,陈俊军又参加了卫生部在黑龙江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针灸研究班。为期两年的培训学习,他整理、研读和发掘古典医籍,如《灵枢经》《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名著,中医药的理论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医学科研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为后来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针灸临床中能灵活运用针灸古籍中的精华,借鉴同行们的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积累的临床体会,诊疗诸多疑难重病,如小儿脑瘫、顽固性面瘫、偏头痛、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顽固性呃逆、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并取得成效,逐步形成自己的针灸技术风格;同时,陈俊军善针药并用,屡起沉疴。



如治疗面瘫,他在指导学生和省针灸学术会议上多次提出,面瘫是针灸治疗的最佳适应病症,它有疗效好、治愈率高的优点。但面瘫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不分年龄、性别。面瘫虽然不是什么疑难大病,但千万不能小视,如果辨证诊断不精准,针灸用药不及时、不得当,诊疗得不确切、不到位,也会造成费用上的翻倍,康复时间的无限延长,甚至给病人留下不同程度损容性后遗症。在治疗面瘫的临床实践中,他提出医师首先要清楚面瘫是怎么得的,中医如何认识,西医有哪些观点,其次要很熟悉面神经在人体的位置,主要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这样就便于医者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判断面神经是哪个部位出现了什么程度的损害。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治疗宜早不宜迟,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是最佳组合,用中药时一定要辨明是风寒还是风热,方药区别对待,必要时配合西药的抗病毒、激素和神经营养剂,后遗症期还可用神经再生剂,会大大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因人因病制宜,不能一个方案去征对各种不同的临床体征的面瘫病人。

 

  

对于小儿针刺治疗,他有自己的体会:当代很多小儿科的疾病,如小儿脑瘫、抽动症、多动症、疳积、近视、脑损伤后遗症,都适合配合针刺治疗来提高疗效,或达到康复痊愈的目的。但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整个机体稚嫩,头针时,很多囟门尚未闭合完全,加之小儿不能很好配合,也不能用言语表达针感。这就要求医师针刺手法特别娴熟、轻柔、敏捷、准确到位,针剌躯体、四肢穴位时,医师手下有针剌得气感,即可出针,针头穴时,可以留针。   

 

陈俊军在教学工作中,能结合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管是实习生、进修医生,还是研究生,都是从严要求,“仁术仁心”是师生共同的座右铭。他指导的20多名研究生,都已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    

陈俊军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省级、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获奖论文5篇,参编著作3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1项,参与省教委获奖课题1项。    



陈俊军在中医针灸岗位上已40多年,仍愿为中医针灸事业做贡献,甘当病人的守护神,每周坚持定期门诊,时常为社区与乡村医师上培训课,传承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中医针灸专业高素质人才,造福于人类健康保健事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