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兴民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

 052D到055 2018-11-26



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于清朝嘉庆年间居住在河北永年广府城南关,人们把他和长子杨凤侯、仲子杨班侯练的拳称作“南关老拳”。所谓“老拳”,即含有母拳或基础拳的意思。至于杨健侯父子进京授拳的低架和少侯在班侯技击《小架》基础上编排的《快架》便不是杨家的老拳了。杨澄甫开派定型的大架,被其仲子杨振基称为《杨澄甫式太极拳》,其拳法就更不属于“南关老拳”了。



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于清朝嘉庆年间居住在河北永年广府城南关,人们把他和长子杨凤侯、仲子杨班侯练的拳称作“南关老拳”。所谓“老拳”,即含有母拳或基础拳的意思。至于杨健侯父子进京授拳的低架和少侯在班侯技击《小架》基础上编排的《快架》便不是杨家的老拳了。杨澄甫开派定型的大架,被其仲子杨振基称为《杨澄甫式太极拳》,其拳法就更不属于“南关老拳”了。



南关老拳是功夫拳。按照老拳的练法,功夫长的特快特深厚。据过世的永年县老人祁钩书讲,他曾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杨班侯亲传弟子陈秀峰演练这种老拳架。这种老拳架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1、技击性掌型特殊。练老拳架的掌是把大拇指与食指间的虎口撑圆,便于往外通出内气并做出锁喉的动作;食指与中指并拢、挺直、外翘,做剑指状,便于打出“二龙戏珠”的招法;无名指和中指分开,与小指往内弯曲成瓦垅状,便于打出“龙爪手”



2、架式极低,臀部几乎蹭到地面。据祁钩书透露,杨露禅祖师当年从陈家沟回来后,就想把这种拳传给永年拳界习武人。但是许多练武的永年人都学不了。练这种拳架的人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和超常的毅力才行。凤侯和班侯当初也不愿意练,因而受到了严厉的斥责。凤侯年长5岁,对老拳理解得快。待全面理解了的时候,却不幸早殇了。班侯虽然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练武智商,也只理解了七成。健侯比班侯小5岁,仅只理解了四成,且将几乎是爬行的低架改成了裆与膝平的低架,功夫自然比其父打了折扣。



3、盘拳走架极慢,慢得就象以屈求伸的尺蠖。这样运势,强度极大,特别要求胯腿膝脚的支撑力要强;否则难以完成动静的招式(图2)。除了下盘招式的训练,还要保持立身的中正,并配合地打出肩靠、肘击、手打的各种招法,这就增加了练拳的难度。习练者如果缺乏毅力,那是很难再练下去的。



4、呼吸的配合要慢、匀、细、长。下盘运势的幅度大,因为费劲,往往要喘粗气,这就违反了太极拳呼吸应顺畅自然的理法,为贯彻自然的理法,就要慢匀细长地呼吸,可是这样做又谈何容易呢?需要对老拳架驾轻就熟才行啊!

以上这四个特征,就给老拳架的盘练增添了太多的困难;可是,克服了上述困难,练拳人的功夫就会大大提升,比其它一般练法进境的提升要快速得多,或者说,简直无可比拟。


韩兴民先生是个有心人。他从9岁起便接受父亲韩会明和关质彬等老一辈南关拳家谈论太极拳的文化熏陶。这些拳家大多都是杨班侯的义子李万成的亲传弟子,他们的太极文化影响,使韩兴民从孩提时代便立志做南关拳的传承人。20年的春秋风雨,他练拳从不间断,20年的严寒酷暑,挡不住他拳境的提升。就在他拳有小成、被拳界认可的时候,一个大胆的梦想在他的心头萌生了!他要在研究南关老拳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大多数人习练的南关拳,使新的南关拳既有老拳架落地生根的功基,又有圆活跃动的轻灵;既有支撑十面(八门加天门、地门)的身法,又有沾连黏随的拳功。



经过近30年的研发实践,韩兴民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他真的研发出了符合自己理想的新的永年南关拳!如果给“什么是新的南关拳”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以南关老拳架为指导,以健侯拳的低架为基础,以班侯拳的精巧小架为范本,以杨澄甫的动静势为基准、颇能代表广府南关老拳风格的内功拳架。这种拳架的特点是架子低,动作小,结构紧凑,运势流畅。既有老拳架的稳健,又有小拳架的灵动;既有高拳架的大方,又有内功架的柔美。



韩兴民是杨氏太极拳第5代传承人,他是以南关人的智慧和勤奋在做着太极拳业继承和发展的大事情!如果将他的创拳思路向社会做个通告的话,可以归结出5个要点:

1、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他认为,既然老拳架架式极低,大多数人练不了这种拳,那就应该按杨健侯的低架去练。内家拳的低架都是裆与膝平,踢踹不过胯。将老拳架改成健侯低架练习并不违反武术原则。经过近30年的低架盘练,韩兴民的功架练成了。现在他盘拳走架,裆与膝平,下盘稳健,气固神宁。单腿支撑,就象个木桩栽在地上。单轻腿可随意前踢后踹,摆莲脚可左旋右转,立身依然中正而不歪斜。看到他行功走架的拳家,无不交口称赞。



2、保留杨家紧凑、小巧的拳架优点,使其成为创新后拳架的显著特点。杨家的拳架,从露禅公、班侯到少侯,3代人的拳架都是小巧而紧凑。出拳往往高不过肩,即使是白鹤亮翅的拥挤掌,掌尖也仅只到眉。韩兴民打出的拳架,虽然比杨家人略高些,但整体风格仍是小巧而紧凑。一路拳势练下来,你会觉得如行云般流畅,如流水般跃动,象猿猴般轻灵,象镂空的元瓷花瓶一样的隽永而精巧。




3、树立杨班侯与杨健侯的攻防意识,在练法上要做到充分体现。据班侯的弟子陈秀峰讲,班侯在行功走架时,即使没打完动势、进入静势,也能随手进行攻击。韩兴民在练拳时也突出了这一攻击意识。他在练左拥手或右拥手之前,先练出左肩靠或右肩靠;接着可用左肘或右肘进行击打;在后捋或前挤的时候,明显地露出肩推肘、肘推手的劲法路线。在动势转换期间,总有护心的中手在胸前翻转。这就体现了杨健侯的防守意识。据说,杨健侯在练搂膝拗步时,总是以“三环套月”或“老虎洗脸”护住中手,决不让对方从中路攻进心胸。韩兴民在练法上树立了杨健侯的防守意识,使祖师的技法得以很好地承传。



4、坚持杨家人盘拳速度慢、呼吸深长的练法,练出杨氏拳慢、匀、轻、松、柔的特点和呼吸细而深长的优点。韩兴民练完一套85式拳架,大约要用45分钟,速度很慢,而且势与势问的节奏非常匀称(音:趁)。他动作轻,运势松,姿态柔美,继承了杨家人祖上的太极拳风格。他走架时的轻松,呼吸顺畅而自然,恰好贯彻了杨氏老拳架关于呼吸深长的原则。


5、还要练出杨澄甫公的动静式,这是韩兴民坚持研发思路的第5个要点。



韩兴民杨式太极24式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杨澄甫式太极拳虽然不是南关老拳架,但他的动静式却是要继承的。韩兴民认为,通观杨澄甫的拳照,给人印象最深的架式是动静式。杨澄甫的动式是开得大,静式是合得小。开得大,便于打出阴阳相分相斥的冷脆劲;合得小,利于立身的中正和内劲的收、蓄。据陈秀峰讲,班侯在发力时,功力极大,双手往往先将对方吸过来,使对方双脚离地,然后再吐劲发力。韩兴民考虑,既然练不成老拳架极深的内功,何必不用杨澄甫的动静式功夫来弥补呢?韩兴民的想法是对的。创新的南关拳就应该有杨澄甫的太极拳元素。韩兴民的拳,已经练得浑身一体。他把《太极拳论》中关于“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论述贯彻得淋漓尽致。他在练拥手捋手挤手按手时,前胸大肌和后背肌不时地凸起或跳动,其它各部位的肌肉也一齐鼓动。在练前后势衔接的静式时,刚才还鼓动着的肌肉却一动不动了。《拳论》中关于“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论述往往易使拳家忽视。韩兴民却对这两句话刻刻在心。他认为,太极拳的行功走架,就是顺势换势转势。有折叠才有往复,有换转才能进退。不必说每路拳的折叠往复,就是每个拳式之间的换势,他都注意细小的环节。比如做野马分鬃的动作,随着摆脚扣手,他的身子便或往右转或往左旋,左手或右手或往右抄或往左抄,在身体的一侧合成紧凑而小巧的天地合抱掌;随着左脚或右脚往斜上方的隅角迈出和后腿的蹬劲,腰里便松柔地转动半固,合抱的双掌也顺势打开呈扇面状。看着他打这一拳势,你会觉得他的身架就象一幅横轴书画,一时折叠卷起,一时又舒展开放。你会体悟到拳家是怎样练出了分筋错骨的功力!



曲中求直,奇正相生,便利从心,出神人化

看着韩兴民行功走架,你会觉得他精神提得起,气遍全身,毫无迟滞之虞;意气换得灵,饶有圆活之趣。沉着松静,劲由脊发,曲中求直,奇正相生,便利从心,出神人化。看着韩兴民的拳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笔者不禁由衷而生敬意,赞叹这位杨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真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太拳业上的人啊!


为了表彰韩兴民对太极拳业的贡献,2014年2月,永年广府武协给他颁发了一块《太极名家》的牌匾(图8)。笔者认为,这个光荣的称号是对他研发南关太极拳的肯定。笔者坚信,随着太极拳的广泛普及,韩兴民的研发成果,必将会被全社会所认识,他所研发的太极拳文化必将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附:韩兴民简介

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韩兴民,永年广府南关人,汉族,1952年6月出生,家住杨露禅故居北邻。父亲韩会明为杨班候嫡传弟子李万成的入门高徒,现任杨露禅故居博物馆馆长。韩兴民六岁开始跟父亲学拳。1970年,初中毕业,拜太极名师傅宗元(傅钟文大师胞弟,杨澄甫弟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为师。1994年,又拜太极大师傅钟文为师,其后又向西安的赵斌大师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韩兴民现任永年广府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永年县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杨澄甫太极拳学院院长。国家二级裁判,邯郸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