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年南关访拳—记韩兴民

 成中行 2019-07-03

 2009年的五一节前夕,我到河北永年县广府镇南关访拳,访的是被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称为文史学者的韩兴民先生。
韩先生年近花甲,中上等身材,精神矍铄,性格开朗,聊起拳来,侃侃而谈。他介绍说,自祖辈起,他家便在杨露禅家借居。少年时期,除了跟父亲学习大极拳外,还常常观看祖辈、父辈的乡亲们练拳。因此,他虽然于1970年、l994年先后拜傅宗元,傅钟文两位拳家为师,以后还多次求教于西安的赵斌老师,但自己的拳架演练却仍然保留着南关拳的风格特点。“南关拳的风格特点就像是种子,我的几位师傅给我传授的太极拳知识就像肥沃的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长出壮硕的庄稼!”韩先生如是说。
南关拳的风格特点!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南关拳,是怎样的一种风貌呢?
韩先生看出了我心中的意思,他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脱掉外衣说:“我给你演练两套拳架,你自己来看。”
他站在地上体松气固凝神之后,便开始演练起来,从揽雀尾、单鞭的拳式起始,一式一式地往下进行。我一看,这是在盘杨澄甫定型的85式拳架。杨澄甫大师身材魁梧,拳的风格是大开大合、松沉稳健、气势雄浑。傅钟文大师承传了乃师的风格,又将其师的风格感染了永年的弟子。而韩先生的拳风,开合大方紧凑,阴阳虚实的转换,呈现出逐渐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韩先生盘完85式拳架之后,又练了一套拳。只见他先打出一个右单掤式后,接着就练出三式楼膝坳步。在练每个拳式时,体内的气息都充盈鼓荡,肌肉随着中轴线的运动而鼓动,头项、眼神随着手肘的蓄发而协调动作。尤其是在拳式转换时,似乎不是弓步后腿前移,而是后腿迅速提到前腿里侧,脚尖自然下垂。那轻,那巧,那快,令人惊叹!他盘拳,前式未停,后式又起;劲势虽换,意却相连。所以总是那么绵绵不断,松柔而有余韵,真正做到了轻而不浮,松而不懈,重而不滞,劲而不僵。
    韩先生演练完毕后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南关的老拳架。”他笑着反问道:“你看出什么门道了吗?”    “我发现了南关老拳的种子!”
我回应到前边谈的话题:“这就是太极拳的轻灵劲儿!它在内外相合的表现方式上是形于外而发于中;在上下相随的表现方式上渐阴渐阳、渐阳渐阴,渐虚渐实、渐实渐虚。”    对我的回答,韩先生点了点头,会心地笑了。
    晚上,躺在广府古城南门的客栈里,想着白天韩先生演练拳架的情景,觉得这次访拳的收获很大:    第一,我看到了生动鲜活的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它告诉我,阴阳互根、虚实转化,是个渐变的过程,这是对“虚实宜分清”这一拳理法则的进一步发挥。
    第二,李雅轩大师曾有过三级功夫,五级劲道的论述,而韩先生的拳境,是对李大师拳论的活注脚。他所展现的轻灵劲儿,正是李雅轩大师肯定的第四级劲道;往第五级劲道“虚无劲”上发展,功夫也便进入第三级“阶及神明”了。
    我的思绪象野马般奔驰起来。我想到了杨露禅,想到了杨班侯、杨健侯,还想到留守在永年广府城南关传拳的李万成。是他们这几代太极拳巨匠培育出了南关拳的良种。韩先生的拳,从南关老拳的传承来讲,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的。它的拳架与练法都有别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太极拳。这种拳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重要意义。认真地发现、培养、推广南关拳,让这颗良种生产出具有深邃太极文化底蕴的庄稼,应当是我们这代习练者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