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hj6899 2018-11-26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这是张载《正蒙·太和篇》中的著名矛盾观命题。
    张载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即言所有的存在都是气,气有阴阳、浮沉、升降、动静、聚散、清浊等等的对立,两个对立的方面氤氲相荡,交感屈伸,由此而有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张载称此为“天地之大义”,即是宇宙演变的总规律。
    气有对立面的矛盾,气聚而成之物,也有对立面的矛盾。
    “气本之虚则湛,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对”指矛盾的对立面。“仇”指对立面的斗争。“和”指对立双方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二气交感聚而有象,一旦有象便有其对立面,有对立面就会有相反的运动。因而便会有斗争。而斗争的结果便是形成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统一体形成平衡与和谐并不是没有对立了,“有象斯有对”,对立是永远的、绝对的,而和谐则是有条件,是对立面斗争的结果。张载的这个命题肯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与它物的对立和斗争之中,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他强调“仇必和而解“,强调对立双方斗争的结果是平衡、和谐(应该认为统一体的破坏也是对立双方平衡的结果),也包含着非常合理的内容。但“仇必和而解”容易使人们以为对立双方斗争的结局总是折中、和解,这是张载这个命题的理论缺陷。
    这是哲学网中王吉胜先生对张载的这段著名的矛盾论的评价,观点很好。对最后一句王先生认为“和”为和解,并担心被误解为折中,而且认为这是张载的理论缺陷。笔者不同意王先生的观点。这里的“和”正如冯友兰所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是周易思维。“和”正是太极图所表达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动态中的和谐,而动态正是基于矛盾的互为依存,互为排斥中形成的动态。他们的特性就像阴阳鱼的形态,在共同生存的世界里(圆),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浮沉、升降、动静、聚散、清浊、既相荡又互相制约,张载讲的很明白“天地之大义”,如果理解为折中就错了。因为太极图所演示的图像已经告诉我们一切,这就是营造外圆(和谐)中始终保持着内部做好充分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阴阳构成的。简而言之,一文一武,一礼一兵,治国,治军的根本法则。在太极哲学里有阴盛阳衰、阴虚阳亢,总是需要不断调节平衡,才能营造出真正的和谐世界。所以对“和”的理解要真正用太极思维去理解方能掌握精神实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