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唯一东坡,人生世事何其艰,却道,归去无风亦无晴!

 西行游者 2018-11-26

初识东坡,正值少年,悟其言,豪放不羁,悲中为乐,其人其境,无不使人泣然。及稍长感苏轼豁达开朗,愈慕其风采,五千年华夏,千古而来唯一东坡。

null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

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最喜那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百态,辗转千回,终是一身轻盈,那种洒脱跃然于纸上,却写进了人心中。

null

但世事无常,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null

苏轼把人生看作如搓合的绳子的循环哲学,“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把悲哀作为人生的普遍部分是经常存在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人生看作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间过程“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如果说持续的波动是人生,那么主体持续的反抗也是人生,“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

null

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苏轼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情绪。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虽声称“知陶者,苏轼也”,但他还是不会学陶渊明去做一位采菊东篱下的隐士。在苏轼的诗中,人生如梦的主题常伴随着深沉的慨叹,并不轻松达观,尽管看破红尘,却难舍红尘。正是因为苏轼始终未脱根尘,才使他的诗在旷达诙谐之外,保持着生活的热情,别具一番咏叹的情调。

null

苏轼虽然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现实,他采取以不退避为退避的原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不为风雨而狼狈,不为晴朗而欣慰,既不信人生会有坎坷,也不信人生会有坦途。因为不管风雨还是晴朗,都不过是“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超脱的情怀,使苏轼在自我体验中感到轻松释然的意味。

null

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他率真旷达,又在庄子的逍遥思想浸渍下,早年便怀齐物志。对现实保持着不即不离,能入能出的关系。苏轼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逆境中的从容,又表现为顺境中的淡泊,与其陷入漫长的波动的低谷无法自拔,不如寄希望于未来。这样一个将逆境顺境处理得如此之好的文人,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这也是我这等庸碌之人此生所敬佩、所追求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