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

 松林阅读 2017-10-15

苏轼的词一向旷达,潇洒,但这首却显示出他的晚景凄凉,透出对人世的思考,那么这是哪首呢?又对人生有着怎样思考呢? 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我们说的就是上面这首词,它写于公元1097年中秋,苏轼初到儋州,也是海南岛,而苏辙在雷州。同遭贬谪的兄弟两人,隔海相望。21年前的那个中秋,苏轼在密州,苏辙在济南,那时苏轼才40岁,他们对后半生的期望和约定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今,人来到了天涯尽头最南端,生命也似乎到了尽头苏轼已61了,老兄弟两个唯有把酒对望、两相凄然。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

回首往事:世事一场大梦,六十年前在眉山呱呱坠地,懵懂无知;四十年前与子由同时及第、名震京都;十八年前遭“乌台诗案”,又险些丧命;十二年前蒙太后恩宠,八面风光;三年前形势急转,与众多朋友一起流放蛮荒。这一切,不正是一场过眼而逝的梦?也是人生难测,几度温凉。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

这难道不是梦吗?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青山依旧,夕阳依然,人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不过一过客。短暂光阴,最终灵魂消逝,一切成空。这正如佛教讲的,这一切都是幻象世界,是那么美妙缤纷、应有尽有,佛家讲六道: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六道轮回,回回都是梦幻。我们虽知是梦,却不愿醒来。美在梦中,睡比醒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真实,但的确每个人都渴望美好。 ..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苏轼曾给朝云所生不幸早夭的那个儿子写过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希望自己儿子有一个美好人生,可事于愿违…

东坡的旷达是因为看透了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再痛苦的梦,也会有解脱的一天。而再欢乐的梦,也会有终结的那刻。人之穷与达,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

记得东坡早年初做官,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曾写了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首四句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大意是人生在世,来来往往,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鸟雀,不经意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而已。杜甫讥刺那些无名之辈:“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谁不是如此呢?谁又逃脱了宿命呢?东坡亦不例外。东坡懂佛,所以看破世事成空,如梦,但是他又与佛不同,佛讲来生,东坡注重现世,他爱自然,爱社会,爱身边每一个人,他幽默,兴趣广泛,总之他会享受人生。

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

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 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这是他1085 年写的,其中吾生如寄耳,曾经在他的诗文中反复提到八次之多,可见是其思想反映。什么意思呢? 这受庄子影响,庄子说:夫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人是自然界产物,最终回归自然。人只存在一个短暂时空内,只是一个存在形式。苏轼以为人性灵寄寓在身体上,如果以生命短暂对应岁月长久,就不自由,所以他主张超脱物外,寻求精神自由,这就成就了旷达之性。

莎士比亚说过:“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是一个在舞台上大摇大摆指手画脚的戏子,下台后就永远沉寂无声。”一个人死后,他的命运就交给了历史。不管风光还是沉沦,都与本人无关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叫嚣“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是清醒的。东坡珍惜人生,不想白活这一回!苏轼这首词写尽人生,看破世事,何以是东坡旷达性格的理由

“九死南荒吾不恨”,苏东坡早已打算终老海南,他依然旷达,没有抱怨,不过这次他没有“如愿”。他在有生之年赶上了又一个新皇帝继位。遇赦北归后,东坡颇觉庆幸,他自己说:“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可惜天不假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病逝于常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