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潜岳修省 2020-06-06

苏轼在诗、词、赋、散文、书法和绘画均有极高的成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词豪放为主,其性旷达飘逸。很多人在称颂他的文学成就之时,都感慨于他能够以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一切人生中的苦难、厄运与不公。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殊不知,与其说他的豁达超脱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个性秉赋,还不如说是被憋屈艰难的生活现实逼迫而生出的一种无奈的被迫应对。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有人别有用心地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告发并逮捕了苏轼,他因此被无辜关了4个月。因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而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前,从苏轼的诗词文字中,我们感知到的是一个疾恶如仇、笔触犀利、充满政治豪情的正义刚强之士。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而这样一个人,在乌台诗案中,他被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莫须有的罪名加诸其身,逼迫他承认自己无意中写就的文字,是蓄意讽刺新政青苗法、盐法,讽刺朝廷水利难成,讽刺当今所用皆为小人,讽刺朝廷管辖之下百姓生活贫困、官吏薪俸微薄,总之罪孽深重无人可及。以至于苏轼自己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也曾极度悲伤地自认为凶多吉少而给胞弟苏辙写下两首诀别诗: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中浸透了苏轼对于亲情和家人无尽的依恋和对于生命无常的依恋、命运多舛的无奈与感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原本爱憎分明、眼里容不下沙子而又热爱生命的人,一下子被诽谤得体无完肤甚至生命危在旦夕,会是一种怎样的身心折磨?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面对人生如此巨大的痛苦,很多时候,想到自尽以求解脱在所难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诗人屈原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投于汨罗江就是一例。假如苏轼当时选择一死了之,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再看到一代大家后期数量众多而更加文采斐然的诗词作品。

相比子由,苏轼性格上更偏于外向。而生命力旺盛的他,既然最终没有选择亲手让自己的生命走向终结,那就必然会本能地为自己痛楚的灵魂寻找到一个精神出路,一个让自己继续存活的理由。这个时候,释道两家相对于儒家而言,对于苏轼的自我精神的拯救所起的作用也许更大一些。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儒家是积极入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苏轼前期在政治上表现出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他关心现实政治,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从政,对现实政治提出过许多改革建议和措施。他的儒家思想,既表现在忠君报国、利国利民、德治仁政的从政思想上,也表现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上。

而贬官黄州以后,政治上遭受的打击,使身处逆境的他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年轻时就认为老庄思想“得吾心矣”的苏轼,中年以后对于道教爱好更甚。

他曾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以“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炼成的外丹。贬居黄州时,他很长时期“闭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遭遇不幸的他,不仅研习佛理,而且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归诚佛僧,求一洗之”,经由释道两家而达到超然物外、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状态。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他给子由的信中说自己“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可作乐事也”就是一个明证。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佛教与道教,在遭遇厄运的时候,曾经给苏轼的心灵以最大的慰藉与安抚,让他最终走向旷达,从而让自己饱受蹂躏的心灵和精神得以释怀和超脱。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后期诗词作品: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这里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苏轼什么风雨没有经历过?因此,他觉得,面对“穿林打叶声”,最好的办法是不用理会、依然故我,“何妨吟啸且徐行”。经历了人生更大苦难的他,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既是劝人,更是自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反正一切凄凉如常,还不如宠辱不惊、淡然应对。

诸君请看,这里的苏轼,是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以后,才学会了一种足以自保的淡定与从容,那份旷达与超脱,分明是撕心裂肺的痛所换来的!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苏轼的这首词作,创作背景多有争议,同时,其意境的创设也带给人们丰富广阔的联想。自己这个“多情”之人,却总是遭受“无情”的冷酷对待,内心的惆怅、落寞,也许还有哀怨、冤屈和悲愤,唯有如此自嘲一番,才是唯一可以消解得了的。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两渺茫”的何止是“东武”和“余杭”?“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痛彻心扉之时,根本无法用言语来诉说。“今夜送归灯火冷”,一切冷暖自知。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在淅淅沥沥的暮雨中,杜鹃声声哀啼,这是一幅多么哀怨、凄楚的场景!但是,词人偏不愿任艰难世事摆布,下阕连用三句表达不愿认命、执意自主的句子,将自己不甘于不平命运的激愤之情和坚定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从“高处不胜寒”中读到的是郁愤;从“照无眠”中读出的是郁结。而从“不应有恨”中读出的是妥协;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读出的是释怀;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读出的则是豁达祈愿。苏轼有何错了,却要遭受如此大的人生变故?无非因为满腹才华遭人妒!

但是,他把无故加之的一切独自吞下,学会让自己试着接受、消融,最后还是祈盼着一切和满,认识水平达到了一种至高境界。我们敬佩这种接受命运的结果,而更钦佩的是其将多舛命运内化、消解最后升腾的过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东坡之地“醒复醉”的苏轼,一定独自将郁闷和着酒一起吞下,“倚杖听江声”也就不仅仅是寄情山水那么简单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种无以言说的身不由己和任人宰割的无奈从心中分外酸楚地泛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最终以道家的出世为自己找到了心灵出路和精神归宿。

被贬黄周期间,坊间盛传一则关于他的传说:人们发现东坡的衣服堆在江边,而他早已仙逝。最后自然是令朋友们虚惊一场,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可见苏轼当时痛苦之深非常人能够承受。而道家思想在此时起了作用,让他到了“达”的境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对“千古风流人物”的伟业的追思,却让现实中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苏轼更加怅惘和忧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是这种巨大失落的最好表达。但在文末,“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及时让自己释怀,以举杯赏月来自解自慰。当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落差的时候,这样的释怀之念是再明智不过的了。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人生如梦,世事悲凉,中秋独孤,不见未来。这首词写尽了苏轼内心的沧桑和悲情。人生短促,壮志难酬,世道险恶,人生寥落。苏轼只能将这一切诉诸笔端,方能让自己通过文字倾诉以求一纸安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庭坚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苏轼当然不是不知人间烟火,而是人间烟火味太浓太重,将之伤得不轻。“幽人”、“孤鸿”都是苏轼为自己所画的自画像,“有恨无人省”更是他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个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自我形象到此呼之欲出。寂寞着,却孤傲着,清高着,苏轼此诗是其真实心迹的自我表达。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这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苏轼明知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是简单能够归罪于谁,从而为自己讨回公道的。“一池萍碎”,其实是他的人生所遭受无端碾压的让人心碎的现状。“点点离人泪”与其说是泪奔不止,不如说是欲哭无泪。

少年时的满腔政治热情,到中年时极度的无奈无助,一直到老年时的通透旷达和放梦自然,苏轼的旷达,是一种被无端加诸其身、无以辩驳对错的社会环境逼迫出来的应对智慧。

而这种旷达最终成功地成为他的个性特征和生命秉性,浸润在他的诗词中被我们感受到,是因为他个人的才智与教养所助力的结果。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人说穷则思变,其实,剧痛方能彻悟。才情越高、知识越博、思想越深刻的智者,一旦没有被残酷的生活所吞噬,那必然会体悟得比谁都彻底。苏轼天赋异禀、聪颖过人,当他决定以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为自己找到精神出路的时候,他的智商决定了他的这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和生命体察得以成功。

而他个人的教养和学识,释道思想的长期影响,又帮助他将这些思想精髓化作自己的生命养分,滋养着自己走出灵魂的困境。

以天才少年苏轼的旷达,来为人生寻找精神出路

同样作为生命个体的我们,自然无法避免人事的纠缠困扰,这时候,不妨让自己学学苏轼,以自己长期积累而成的学养、以一定高度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情怀,让自己试着为自己找到心灵的出路,以此抵抗生命中遭受的一切磨难与不公。

当然,我们没有苏轼那样无人匹敌的智慧和才华,我们能够为自己做的,就是学习他的精神抗衡策略,让自己的内心更平和安适

寻找真实的自我,
关注内心的真实体验,

这颗心永远属于自己,

安置好自己,

才不枉这一生。

人生最奢侈的是时间,一定要将之挥霍于最美好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