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校长说,学校变革“两层六面”,你想透了,学校也就“上楼了”!

 丛耘720 2018-11-26



熊佑平 

深圳市百仕达小学校长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命题作文”,学校建设的路径。

 

学校的建设之路——我认为,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条路总是在变革中前行的。

 

有两个我们无法主导的因素,一个是社会的影响,一个是政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这一切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政府有自己的意志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强制学校按照它的意图、朝着它所期望的预想方向进行变革。

 

除了这些客观的因素,还有我们教育人自己主观的诉求。我们也希望教育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善用自身的力量去变革,有变革才会有发展。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调试的一个历史。

 

在这里我偷偷换了一个小概念——建设的路径,其实就是变革的路径。

 


梳理了一下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我认为学校变革的路径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起。

 

一个是组织改造,一个是教育革新。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不同的学校处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变革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我就以我的百仕达小学为例,为大家说明一个学校在过去20年的发展变化中,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圳市百仕达小学,是一所非盈利的国有民办学校,产权是国家所有,主办方是民营企业。百仕达小学创办于1999年,今年它的第20周年)

 

组织改进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一个基本保障,也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般来说,学校的变革往往是从组织架构和制度改革着手。它通过制度的建设来引导校园文化的更新,需要一个整体改革。从这个角度讲,制度是学校文化和教育改造革新的一个抓手。

 

由于我不是百仕达学校的创始校长,所以我比较幸运——当我接任校长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完备。我认为,学校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往往是相对应的。制度要和组织架构相匹配。我们学校(百仕达小学)所实行的就是一个扁平化、低重心的管理架构,我们的中层基本上取消了。

 


我们学校实行的是董事会聘任的校长责任制。校长直接面向教研组、年级组等基层。我作为校长,要负责教研组的教科研工作、教师的招聘培训工作、学生的招生和毕业生工作,甚至连课表我都要直接去排。

 

对于这种扁平化的管理体系,我们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基于这种管理系统,我编成了一个教职员工手册,每一个入职的老师都会领到一本,通过浏览,每个老师都能知道自己的责任,也知道自己在学校工作的底线在哪里。

 

文化再造


我谈的文化不是广义上的,而是狭义上的。我认为它是全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创造并达成的共识,是由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校风学风教风、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一个价值观体系。

 

我在文化再造方面的实践过程以及跟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困惑。比如说,学校的文化再造由谁来主导?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年,许多学校都热衷于学校文化建设,很多的时候,学校请的是第三方文化公司、专家学者来学校做整体的文化打造包装。

 

这是文化建设再造中的一个现象。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种学校的文化再造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我将用实践回答。

 

由于在我之前,就有很优秀的校长把学校带到了很高的平台之上,所以我们学校的文化再造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我举个例子——我们原本的办学目标和现在的办学目标,在方向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内涵、路径等方面做了一些拓展和延伸。比如说,我们最后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现代绅士淑女,这其实是借用了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来拓宽我们育人目标的量化。

 


这一些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脉络向前的发展,包括在具体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我们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拓展。比如说,在教风的描述方面,我们最先的描述是“求真务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后来我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老师团队中许多年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将描述改成了“求真务实、注重细节、共赢互惠、追求卓越”

 

“共赢互惠”,是我们团队的文化精髓。我们所有的资源都是共享的。

 


在学校文化的再造方面,我认为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也是很重要的。善待老师、相信学生——人是这个校园文化中最大的主题,老师和学生是这个学校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

 


开门办学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让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躲进小楼成一统”,我们跟这个世界的联系在不断加强。开门办学是趋势所在。开门办学,对学校品牌形象的提升,对学校发展的促进,都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并且,开门办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家长及其背后的社会资源,这对学校学生的发展是特别有帮助的。我们开放、交流等各种活动,都有利于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

 

那么如何开放?目前我们的实践,是向家长开放,向同行开放,向社会开放。

 


向家长开放,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决策中,甚至监督学校的运营。比如在学校的基础建设方面,厨房食品的采购检验方面等,都有家委会的家长们全程参与。这样一来,第一,学校的运营有了质量的保障,第二,也能让家长放心。在这些方面,我们跟家长之间就没有什么误会了。在技术教育方面,我们会让家长们参与进来,筹划、策划技术教育项目,并利用他们的资源举办培训班。

 

针对学校文化建设,家长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家长还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的策划中来,比如我们每年的图书馆嘉年华活动,家长都是组织、策划、参与,他们参加了每个环节。

 

此外,家长还能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比如职业教育课程,主讲老师都是我们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包括图书馆的导读课、拓展课,也是由家长义工来开展的。现在的家长资源非常强大,我做过家长们的学历统计,80%的父母都是本科以上毕业,硕士以上毕业的有20%,博士学位的家长也比较多。

 

但在我们百仕达小学,硕士以上的老师很少,没有博士,因此,我们向家长开放,利用家长及他们背后强大的社会资源,给我们孩子搭建成长的平台。这也正是我们办学目标中“家校携手,共筑多元化的发展平台”的具体表现。

 


向同行开放,即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我们的学生跟香港、台湾、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学校都有交流。不但要我们让孩子走出去,也要让对方学校的学生走进来,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校将更开放,学生的视野将更开放。

 

教师交流的方面也同样如此。跟这些学校做交流的时候,老师之间也在做教学的研讨、做课程共建。我们在这种开放交流的过程中,还引进了专家做专题培训和诊断反馈。

 

我们把校门打开,接待客人的最常规方式是——走进来,给你一张时间表,一张平时的课表,让客人去任何地方找任何人听任何课。这样全部让同行前往,开放,然后再交流,我们也能从对方的赞美中得到鼓励,从对方的建议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改进我们的工作。要跟同行开放,都是内行人。这个方面是需要勇气的。

 


向社会开放,我们学校这些年跟各公益机构,跟其他各个社会各个部门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国内知名的公益机构,都跟我们有交流。我们在跟社会交流的时候,除了参观,我们还会跟社会合作,共建项目。

 

我们帮助公益机构开发乡村阅读课程,做小学图书馆的书目研制,还派出老师做很多公益的讲座。这种开放,对我们老师和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很大的促进。老师和学生在对外开放和交往的过程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对我们走了巨大的帮助。当我们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时候,我们的认识就会不一样。这种社会的力量对学校的变革起了促进作用。

 


教育革新

特色创建


特色创建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特色项目的打造。在办学的初期、品牌塑造的初期,需要有鲜明的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二个阶段,学校就要慢慢从特色项目的打造转向学校品牌的塑造。

 

我曾经接受记者采访,问我学校的特色。我希望这个学校是最好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学校好,但要问有什么特色,我只能说没有特色——这所学校应该是全方位、全品质的意思。

 

我们学校的办学经历就是这样的历程。在创办初期,因为是民办学校,要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要打造一些特色项目吸引家长。所以最开始就选择了以下三个特色——小班教学、绅士淑女教育和双语教学。

 


但当年的小班教学——在深圳32个人依然是小班教学,可上海在很多年前已经普遍做到了这一点。很多公办学校的人数甚至更低。当我们走到台湾、美国去看,我们的小班就完全是大班。但无论如何,在深圳的特殊情况之下,在“小学生年年倍增、公办学校班级人数普遍在50人左右”的环境里,百仕达小学一直坚持不超过32个人,还是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个人观点。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做大做强,但我们在办学的时候,发现芬兰的小学一个学校平均人数不超过六十人,欧美大概在一百人左右。离我们近的日本,一个小学校的规模也只有平均130人。而我们的学校,被大家称为小学校却也有700多人。按照未来这个趋势,我们的学校在规模方面还将进一步缩小。

 

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就要全方位的开展。一些别人认为的“特色”,并不是我们刻意而为之,而是自然沉淀的过程。比如阅读,也是很多公益组织在与我们合作,也是我们的在学校阅读的整体环境打造方面,所取得的一个成就。再比如运动,我们的八大运动社团,每个项目在深圳都赫赫有名。这些确实不是我们刻意要打造特色,而是我们心中教育本来的样子。

 


课程重构


课程重构,是这些年所有的学校都比较重视的问题。大家对课程的认识有一个共识——学校课程的重构,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多元发展、自主发展的长远化。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如何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项目课程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学校走的应对之道是融入与整合,也是在尽量避免重起炉灶。我们还是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的,把我们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融入进来,不只是做加法,还要尽量做减法,让小学的课程项目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

 


比如说语文。在语文的方面,我们就是在项目的实验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理念,比如,我们的教学目标以阅读理解为主,阅读材料可以各式各样、丰富多元。在课程实施的方式上,我们采用的是“基于文本的阅读讨论”。

 

我们还把课程目标细化,分年段制定分级阅读目标。阅读课程内容走出教科书,教科书只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教科书以外的整本书(包括绘本)以及其他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新闻、非连续性文本,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另外,改革课程评价,使评价跟得上课程实践的探索。

 


英语也是这样。我们的英文课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目标到内容,从组织形式到评价,都做了大胆的拓展。

 


课堂革命


课堂革命,这是近两年来大家的焦点。

 

王水发博士说,“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教育部长陈宝生去年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家都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佐藤学说,“课堂革命是静悄悄的革命。”我们学校的课堂革命开展的比较早,我们比较早的确定以学为中心的这种课堂革命的路径。我们建立了这样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我们所有的课堂,无论是什么形式,基本上呈现四个特征。

 


第一是丰富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在生动有趣丰富的情境中开展的。

 

第二是充分的学习时间。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经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学习历程。

 

第三是积极的生生对话。我们希望学生和同伴的对话取代老师问学生答。

 

第四个是适切的学习支架。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导学案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们在课堂的革命方面,首先是变革课堂的组织形式。由于一个班有32个人,所以在英语课堂,我们进一步降低了课堂人数,一班16人。

 

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地组合变化。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分层走班教学。我们的英语课从一年级就是走班制,三年级变为走班与分层相结合。在数学学科,我们从四年级开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一个班的学生根据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分成ABC三个层次,由不同的老师来教学。

 

我们的兴趣选修课,鼓励全校学生打破年级界限,根据兴趣选择课程,走班上课。我们教室的座位安排,基本上都是四人小组,这是组织形式上的一个改变。

 


第二,我们每个学科都在探索学为中心的一个教学范式,慢慢就形成了我们语文的“问·思”阅读教学方式,数学的习本课堂,还有我们英文的浸入式中外教协作教学方式。

 


语文的“问·思”阅读教学方式,分为三种,问题聚焦型、质疑探究型、预测检视型。我们英文的浸入式全英语教学,采取中外教协作教学方式。外教的组织和管理比较有特点。数学的习本范式,还有绘本教学方式。还有艺术和体育方面——在课堂教育方式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一直在跟香港、境外的学校做研讨,改变我们的课堂生态,使课堂成为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

 


第三,在课堂革命的方面,我们致力于信息化的融合,同时也利用信息化平台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现在的信息化教学跟我们的各个学科的课堂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未来,信息化教学将自然融合进来,它会成为老师和学生的一种需要。

 


第四,项目式学习。我们学校开展了七年的项目式学习,是国内比较早在全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学生都参与。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研究项目,开展研究实践。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两个月的时间,其中最后三天是停课集中做研究的。第一天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第二天制作展板、PPT或视频,准备成果发布及答辩;第三天是成果发布以及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由我们学校办学的一些经历,跟大家分享的我对学校变革路径的思考。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佐藤学先生关于学校变革的几个观点,共勉:第一,只有从内部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改变;第二,改革不能只凭教师和校长的力量,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力量和家长的支持;第三,只进行局部的改革也不能取得成功。改革要考虑到整体性;第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努力。改革要取得成功,一两年的时间是不够的,即使改变了现状也不能维持。我们学校办学二十年,始终在变革中前行,现在才逐渐取得可以看见的成效。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切不能急于求成。

 


责任编辑:刘禹卓

图文排版:田新


文章来源:转自微信公众号:均优教育/ ID:junyouedu;本文为熊佑平校长在均优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演讲主题:《学校建设的路径》,节有删减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