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一定也要让孩子知道

 书童的主人 2018-11-26


近日,杜嘉班纳的一则宣传片引起网友一片哗然,一时间骂声一片。

该宣传片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标题为“起筷吃饭”。

但是其中充满着对东方文化的误解和贬低,模特用奇怪的姿势,使用“小棍子形状”的筷子吃所谓的“意大利美食”,甚至,还将影片中东方长相的模特设计成为“无知低能”的形象,极尽讽刺中国女性。

难道筷子就是“小棍子,”披萨就是“伟大的”?

即便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也不该以贬低的方式来展现自身的优越感吧;你可以尽情展现西方文化,但请不要肆意贬低、侮辱别国的文化,因为这种行为最为低级、无能。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真的了解筷子的前世今生吗?

01

首先,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它的形状是一头园,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体现了做人要把握方圆的道理。

筷子是两根的,称呼却是一双。为何呢?这里面有着阴阳和太极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

中国筷子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眼下,仍未追溯到源头。只记得《韩非子·喻老》中有一段“纣置象箸箕子忧”的叙述,“箸”便是筷子,可见,早在奴隶主时期便有关于筷子的记载了,而且还让重臣箕子预感到君主的穷奢极欲,为国家的兴亡忧心忡忡。

到了秦末时期,张良借用刘邦手中的筷子,边比划边分析国家大事,而后便有了“张良借箸筹划天下”的美谈,筷子在这里成为了克敌兴国的指挥棒。

明朝之时,文人程良规写下《咏竹箸》:“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

言简意深,称颂筷子专利他人,无私奉献的“筷子精神”。

一双筷子就见证了华夏大地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突显时尚的悠久话题。

02

到了当今,筷子更是成为了人们维系情感的“枢纽”。

像2017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


通过几个场景故事,为我们展现了筷子与中国人之间的故事,这是关于传承、关于亲情、关于礼节的中国精神。

一双筷子,轻轻点在孩童的嘴上,是爷爷对孙子味觉的启迪,是隔代的

期望,更是源自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孩子,这筷子上传递的亲情“味道”可要记住咯!

摆动的筷子,大手握着小手,是妈妈对女儿的传承,是固执的要求,更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

按下的筷子,对视的双眼,是父亲对儿子的教导,是文明的传递,更是家庭团聚的欢乐;

让长辈先动筷,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搅动的筷子,忙碌的身影,是母亲对游子的关爱,是人间的至情,更是孤独之人相互的温暖;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你若归家,胜却无数。

细短的筷子,轻声笑语,是夫妻间的相守,是相濡以沫,更是彼此心灵的依靠;这一双筷子,送给我们未出世的孩子,愿他/她与我们一起快快乐乐。

添双筷子,多一副笑容,是邻居间的和睦,是内心的感动,更是与邻为伴的优良传统;你我既是邻居,守望互助本是应当。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它早已成为中国的符号。

03

每次年夜饭,我们还多拿出来一双筷子放在桌子上,是给家里去世的长辈留的,我们希望还能和去世的亲人在聚一堂,享受合家欢乐。

一双筷子,是一种思念,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筷子不再是一种餐具,它是连接彼此心灵间的枢纽,是沟通千古智慧的桥梁。

一双筷子,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智慧。作为中国人,这项传统不可废止,需要继续弘扬下去,也不可让其受到侮辱,极力维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