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为什么掌多拳少?为什么不叫太极掌呢?

 tjboyue 2018-11-26

太极拳为元末明初武当张三丰所创,后来逐渐演变为“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几大流派。

至于太极拳的套路招式当中为什么会‘’掌多拳少‘’,为什么不叫“太极掌”?简单归纳一下,应该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传统的称呼:

中国武术徒手搏击套路当中,主要就是,‘’拳、脚、掌、指、肘‘’等部位的综合运用和技击技术,虽然不同套路有不同的名称,比如“鹰爪掌”、“螳螂拳”、“连环腿”,等等,这些武术套路虽然都有各自的技击特点,但总体上都归于“拳术”这一类,命名时,无论命名为“拳”还是“掌”,都应该没有什么较大争议。

其次,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关:

太极拳以“轻灵圆活、以柔克刚”为主要搏击理念,重在发挥肢体的灵动性,运用“缠、绕、卸、带、借”等手法来化解敌方攻势,达到“以小力制大力、四两拨千斤”的对战目标,在与敌方周旋的过程中,再伺机给予敌方以有效的打击。这些搏击手法的运用,主要靠掌法的变换来实现,在给予敌方有效打击时,‘’拳掌并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打击效果;这也是太极拳‘’重在防守,轻于进攻‘’的主要特点,防守多于进攻,防守以掌为多,进攻适时用拳,用掌多于用拳,因此,太极拳是一种‘’掌多拳少‘’的拳术练习套路。

再次,与太极拳的拳术性质有关:

中国的拳术主要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内家拳以“练意、练气”为主,外家拳以‘’练体、练力‘’见长。 太极拳是一种重在“练意”为主的内家拳,讲究在练拳时做到“排除杂念、心静体松”,练习时要求“眼随手走、意领势行”,这种意识要贯穿每一个动作环节,以达到“舒展均匀、和缓连贯”的动作要领。这些动作的舒展灵动,如果用拳,则显动作生硬,意识局促,行动艰涩;如果用掌,则易于肢体圆活,气血通达,变换协调。这也是太极拳“掌多拳少”的原因之一。

如果结合“太极内功”,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并练,练意和练气同时进行,那更离不开“用掌”这一主要动作,人体的两手可以视为“阴阳两极”,气血的通达运行,关键在于四肢的舒展畅通,变掌为拳,则会阻滞脉道,不利于气血通行。

太极拳融合了“太极阴阳”原理,从“先有形到无形”,到达“无招无式、变化无常”的更高境界,身心并练,刚柔并济,不失为一项老少皆宜、防身健体的有效锻炼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