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思明居士 2018-11-26
原创: 晓梦迷蝶整理
历史百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平定倭寇                                张习孔
                        晓梦迷蝶整理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的后期。在内战中因失败而丧失军职的武士,流亡海上,成为无业“浪人”。他们勾结本国的流氓、奸商,在日本封建主的支持下,成群结伙到我国沿海,大肆掳掠,明朝人称之为“倭寇”。倭寇除了日本海盗外,还有不少从倭的中国人。嘉靖二年(1523年),明政府撤消市舶司(明初在浙江、福建设立的对外贸易机构)后,断绝了对外通商关系。沿海豪门势家、海盗魁首组织船队,冒禁阑出;有的竟同倭寇互相勾结,走私发财。而中枢秉政之人,利于贩卖番货,收受贿略,公然包庇纵容,如“海寇汪直,通倭为乱,晓议置重典。而严嵩颇宽假之。”(《明史·郑晓传》)兼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为倭奸细,为之向导”(《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这就更加助长了倭寇的侵略气焰。由于明初杜会比较安定,海防整饬,倭寇还未酿成大患。
    明朝中叶以后,政治一天天腐败,开始了统治危机,倭患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明世宗嘉靖统治时期,政治更加腐朽,沿海军事设施大都荒废,-因而给倭寇大举侵扰造成了可乘之机。而这时日本已进入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各地的封建诸侯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便支持并且组织自己境内的浪人和商人,到中国沿海来进行冒险。倭寇所到之处,劫夺财物,焚烧庐舍,奸淫妇女,杀和掳掠大量人口,甚至对所掳婴儿“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采常吉《倭变事略》)。倭寇惨无人道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了保家卫国,沿海地区人民展开了打击倭寇的斗争。戚继光就是在这一时代里锻炼出来的一位杰出的御倭名将、民族英雄。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始祖戚详,元末时避乱居安徽定远,从朱元璋起义,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戚氏后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一位精通军事的将领,曾统筹山东的防倭军事。戚继光从小刻苦读书,并且受他父亲的教导,学到不少的军事知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死去,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官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倭寇的不断侵扰,激发了这位青年将领歼敌卫国的热忱,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横槊稿》上《韬钤深处》)的诗句,表达了他生平的伟大抱负。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十五岁的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统率三营二十五卫所,负责山东沿海防倭的军事。当时山东的海防,和其他沿海地区一样,工事残破,器械不全,兵额不足,缺乏训练。戚继光到任后,立即着手进行改革。他一面“振饰营伍,整刷卫所”,一面训练士卒,严肃纪律。开始时,戚继光的部属中有些人认为他年轻,有些看不起他。当时军营中有个军官,论行辈是戚继光的舅父,他仗着长辈的身份,不服从指挥,戚继光当即按照营规,给以严厉处分。当天晚上,戚继光主动请来这位长辈,向他耐心解释“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的道理。_他的舅父被他坦率诚恳的精神所感动,激动地说:“你执法如山,我今后再也不敢违抗命令了。”经过戚继光的积极努力,山东沿海的防务日渐巩固,倭寇再也不敢到这一地区来侵扰了。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明政府调戚继光前往倭寇猖獗的浙江。明年,戚继光升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他在对倭战斗中,看到明朝军队腐败无能,临阵畏怯,认为有必要训练新军,彻底消灭倭寇。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招募了以勇敢著称的浙江金华、义乌地方的农民和矿工四千多人,进行训练,教以武艺,申明纪律,又根据江南地区山岭多、沼泽多、道路狭窄曲折,兵力不易展开的地形特点,并针对倭寇善设伏、猛冲锋.擅长短兵相接的惯技,刨制了有名的“鸳鸯阵”法。这种阵法是以火器,弓箭作掩护,对敌人进行短距离搏斗的一种战斗队形。它以十二人为一战斗单位,最前一人是队长,领导小队作战。其余的人依次是:二人并列,一持长牌,一持藤牌,二人持狼筅[狼筅又名龙筅,是一种适应江南水田地带时御倭利器,用大毛竹做成(也有甩铁做的),长约一丈五、六尺,节密枝坚,梢加利刃,须力大的人,才能运用自如。];四人持长枪;二人持短兵;末
一人是炊事兵。在战斗开始时,敌人进至一百步以内,放火器;敌人进至六十步以内。弓弩手放箭;再进,鸳鸯阵接着冲杀。以鸳鸯阵法进攻时,先是二牌手执牌并列前进,等到敌人长枪快及身时,牌手即投标枪击敌,接着取腰刀砍杀。狼筅手各跟一牌手身后,以保护牌手和掩护本队前进。长枪手每二支分别照顾一牌、一筅,如长枪进刺不中,短兵手即杀上救应。鸳鸯阵法不仅长短兵器互相为用,以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效能;而且把十二个人紧紧地结成一个战斗整体,各尽其能,互相配合,因此就有可能战胜个人武艺较精的倭寇。
    鸳鸯阵所包括的各种兵器,虽不是戚继光的发明,但是把这些兵器综合运用到一个战斗小组中,交互迭用,取长补短,则是戚继光的创造。戚继光招募的新军,素质很高,又经过认真的洲练,掌握了熟练的战术和阵法,成为一支具有坚强战斗意志的队伍,被人们称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分股窜犯浙江沿海地区。在桃渚(今浙江临海东北)遭到失败后,又转袭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戚继光得到消息,立即亲率大军奔赴台州。在距离台州城二里的花街,给倭寇以迎头痛击。倭寇气馁,把队伍分为左右两队,从两侧攻击戚家军。戚家军摆鸳鸯阵冲杀,正面、侧翼一齐出动,倭寇渐渐抵挡不住。狡猾的倭寇抛出大量金银财物,企图利诱戚家军。但是有着铁一般纪律的戚家军,却置之不顾,继续奋勇冲杀。倭寇全部被歼,从倭寇手中夺回被掳去的男女百姓五千多人。
    花街之捷后不久,一支两千多人的倭寇再犯台州府城。戚继光率领一千五百人,在中途上风岭设伏,以少胜多,一举全歼,从倭寇手中敷出被掳百姓一千多人。
    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戚家军连战皆捷,共斩俘倭寇一千四百多人,敌人焚溺而死者四千多人,给侵台倭寇以歼灭性的打击,浙东倭患暂告平息。
    四
    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因为作战有功,升为都指挥使,负起更重大的保卫海防的责任。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福建沿海倭寇肆虐,戚继光奉旨率军入闽剿倭。
    当时,福建倭寇主要据点有三处;宁德的横屿,地处海中,是倭寇的老巢。离岸约十里,筑有坚固防御工事;另外,福清县境的牛田、兴化府的林墩,也是倭寇的重要据点。戚继光分析福建倭寇的形势,决定先破横屿。这年八月,戚继光趁海潮退时,率步兵涉水作战,命军队列鸳鸯阵,负草填泥,匍匐前进。倭寇据守岛中木城,戚家军四面台围,奋勇冲杀,不到半天,就控制了全岛。横屿收复后,戚家军乘胜开到福清,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戚继光当众扬言:“我兵近来,须养锐待时而动,非朝暮可计也。”(《戚少保年谱耆编》)牛田倭寇侦知,果不为备。当夜,戚家军疾驰至牛田倭寇的外围据点杞店,乘敌熟睡之际,予以全歼。紧接着,戚继光指挥大军乘胜直捣牛田贼窟,予以重刨,残寇逃往兴化。戚家军稍作休整,又立即向林墩进发。林墩四面阻河,直通海上,残余倭寇尚有四千多人,列栅据守。戚家军乘夜进袭。连克敌营六十余座,倭寇四散奔逃,落水淹死的就这一千多人。天明,居民扶老携幼,出城十里夹道欢迎。
    福建三大倭巢荡平,战事告一段落,戚继光率军回浙。这时,南逃和新来之倭酋相互庆告说:“戚老虎去,吾又何惧!”(《年谱》卷三)又收集残兵败卒,兴风作浪,并赚取了兴化城,占领平海卫(在兴化东南)。后来,戚继光再度自浙援闽,收复平海卫,解仙游(在兴化西南)
之围,救回数千被掳的百姓,夺回许多被劫走的财物。福建沿海的倭寇基本上被肃清。当时沿海人民到处传唱着这样的歌词:“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奠袭再生兮,维戚元辅。”
公元1565一1566年,戚继光又会同俞大猷荡平了流窜广东的残倭及“挟倭剽掠”的“山贼”吴平。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和沿海军民十多年的艰苦奋战,东南沿海各地倭患,终于被扫除了。
    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抗倭将领,而且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他在浙江任参将时,曾总结练兵和抗倭的经验,著成《纪效新书》十八卷。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诲诸三军,俾习焉。”阐明他著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练兵和作战的需要,务求实效,反对花法。
    戚继光教育士兵的中心思想是要他们“保国安民”。他说:“沿海卫所,自初建置,本以保障生民,捍卫地方。”可是现在明军竟腐败到让人民来保护的地步,这种“事体倒置”的现象,使他十分慨叹。他教育新军战士说;“兵是杀贼(指倭寇)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纪效新书》卷四《谕兵篇》)他经常以“岳家军”的严明纪律和秋毫无犯韵优良作风来约束部下,教育“戚家军”,同时制定了严格其体的法规禁令,因此他的部队能够真正做到“兵民相体”,使“戚家军名闻天下”(《明史·本传》)。
    在平时训练中,戚继光十分重视士气的培养。他说:“共之胜负者气也。兵士能为胜负而不能司气,气有消长,无常盈,在司气者治制之伺如耳。”如何培养士气使之常盈呢?戚继光认为,士气“譬如清泉细流,辄以巨罂迁汲之斯浊;浊而不少间以蓄之则涸。必汲其渍而澄其浊,又停其汲,故能供再汲之罂,斯罂常满而流弗可涸。”(《纪效新书》总叙)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善于带兵的人,必须注意平时的训练与教育,注意蓄养士气,同时运用有节,使士气常盈,才能收到常胜不败的效果。
    在战略思想上,戚继光反对单纯防御观点。他说:“守是攻之策”,即防守只是为了实现进攻而采用的一种策略。在御倭战争中,他始终强调“守不忘战”,对倭寇要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以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他认为,平定倭患的关键在于把它们彻底消灭,而不是驱走了事。
    在战术运用上,戚继光主张,在通常情况下,要强调“营阵之制”;在非常情况下,作为前线指挥官,则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作出应急处置。他说:“缓急之变,贼势叵测,苟或遇出于此格之外,偶有警急,岂能候中军号令?”(《纪效新书》卷八《操练篇》)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用来对付在江南特殊地理条件下,出没无常的倭寇,是完全必要的。
    “信赏必罚”是戚继光治军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说:“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纪效新书》卷叫《谕兵篇》)、他说到馓到,有一次,在作战中,他的长子因为临阵回顾,戚继光毫不留情地按照军法处以斩刑。《明史·本传》称其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这正是他在抗倭战争中经常获致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发电举:屡摧大寇”(《明史·本传》),为民族为人民建立盖世奇功,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广泛称颂。今天,浙江、福建一带,还有着大量关于戚继光和戚家军的遗迹和传说,有的被编成戏剧,到处传唱,《戚继光析子》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和成家军在平倭战斗中表现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纪念!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他的军事学说,是留给我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