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莓花果期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很关键!受害草莓严重减产

 龙_之吟 2018-11-27

随着草莓进入开花结果期,叶片和果实上的病害也越来越多,其中以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最为严重。这两种病害均由真菌引起,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减产50 %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一、主要症状

1、草莓白粉病

主要危害草莓叶片和果实,但以危害果实为主,会在果实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果实早期染病影响果实发育可造成僵果,中后期染病导致果实着色不均,果实变软;叶片受害在叶背面产生白色丝状、粉状物,新叶比老叶更易感病,病情加重时叶缘向上卷起,后期呈黄褐色;白粉病发生严重时还可危害叶柄、花萼和果梗等,发病部位出现白粉状物,花瓣感病时变红,影响开放。

2、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主要为害花、花萼、花瓣和果实、叶片,是花果期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花萼变红是灰霉病早期主要症状之一,幼果受害蒂部呈水渍状软化,导致发育停止;已转色的果实受害,初期出现油渍状褐色小斑点,湿度大时迅速扩大,僵果腐烂,果肉变软,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叶片染病一般从叶缘开始,出现暗色污斑,大小不等,后期呈红褐色病斑, 叶缘萎缩、枯焦,典型特征是发病部位产生鼠灰色霉状物。

二、发病规律

1、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由真菌引起,温室生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头年11 月、次年3月中下旬为病害高发期,在温度15-25℃、相对湿度40-80%时容易发病和蔓延,温度高于35℃或低于5℃对病害有抑制作用,生产上栽培密度过高、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较大或氮肥施用较多时容易发生病害。

2、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由真菌引起,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主要发生在开花后,在气温18-20℃,相对湿度60%以上时容易发病,夜间温度在10℃以下时不易发病,北京地区通常1月上旬至3月下旬为病害高发期,灌水过多、地膜积水、施氮肥多、密度过大以及棚内通风不良时均可诱发该病。

三、防治技术要点

1、草莓白粉病

(1)农业防治:及时摘除老叶、枯叶

(2)药剂防治:可使用生物杀菌剂2%武夷菌素200倍液、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孢子/克)48-72克/亩、寡雄腐霉8000倍液、0.5%大黄素甲醚水剂90-120毫升/亩、5%氨基寡糖素50-100毫升/亩进行喷雾防治;也可选择化学药剂42.4%氟唑菌酰胺8226;吡唑嘧菌酯(健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42.8%肟菌酯8226;氟吡菌酰胺(露娜森)1500-3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900-15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朵麦可)50-83克/亩进行喷雾防治,喷药时主要喷施叶片背面,每次间隔7天,连续喷雾3次。经常使用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性。

2、草莓灰霉病

(1)农业防治:及时摘除病株、病果,置于装有药液的桶中;注意科学通风,阴天也要适当短时间通风以降低湿度;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在发病时期加大放风将湿度降低到50%以下,闭棚将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起到明显抑制作用。

(2)药剂防治:发病前期可选用木霉菌(2亿活孢子/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寡雄腐霉8000倍液、5%氨基寡糖素50-100毫升/亩,茎叶喷雾,也可选用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7天1次,连续喷2~3次,建议交替施药,以免发生抗药性,也可采用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

防治草莓生长期病害,最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监测棚室内温湿度变化,及时通风,注意观察草莓上是否有病害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真正获得好收益。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北京市农业局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