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鲜红如心,柔软多汁,香味浓郁,甜酸可口,营养丰富,被誉为"水果皇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较多,现已成为元旦、春节期间第一个上市的水果,因此有"北国第一果"之称,种植产量高、效益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由于温室大棚移动性差,同时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种植连作现象较多,因而草莓易发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和革腐病等病害也逐渐加重,直接影响草莓的品质,所以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下面就这些易发病害的综合防治介绍级您,希望对您的草莓生产有所帮助。

一、草莓易发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繁苗基地。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要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可减轻病害发生。病菌可通过患病秧苗进行传播,因此,大面积栽培草莓要建立无病繁育秧苗基地,改变过去自繁自育的习惯,避免病害加重发生。对于小量栽培需要引进秧苗的,应到无病基地选择健壮无病苗定植,不要从疫区引种;种苗应经常更新,选择的草莓幼苗应健壮无病。

2、合理轮作,清除病源。引起草莓病害的病原菌多数是随着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因此,可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是解决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引进的秧苗要及时剔除病苗,田间发病后及时清除病叶、罹病株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菌基数,减轻病菌侵染发病。拉秧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僵果,减少越冬菌源和再侵染菌源。也不些病菌如白粉病随着农事活动传播,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

3、实施高畦栽培,田间及时排湿。草莓病害多数是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侵染发病的,因此,要选择地势高燥、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地块栽培草莓,避免低洼地、夜潮地种植。同时,采取高畦(垄)地膜覆盖种植,既有利于提高地温,垄面又不易积水,即使遇到降雨田间也不存积水,不给病菌传播创造机会。如果遇到干旱时,灌水应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进行,争取傍晚时落干,不产生露水传播病菌,最好采取膜下滴灌。对于温室大棚保护地栽培草莓,则应注意通风降湿,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座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有利于减少病菌传染机率。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4、科学施肥,加施菌肥。土壤肥料是草莓正常生长、优质高产之根本,因此,应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搭配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促进植株协调生长;加施微生物菌肥,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和危害,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

5、增强通透性,合理疏花果。要保持草莓田间通透性,首先要做到合理密植,避免过密田章荫蔽,叶片变薄抗病力下降。其次,温室大棚尽量采用无滴棚膜,旧膜应清除污物,增强室内光照,有利于升温促生长;第三是要调节植株的叶片、果实比例,增强田间通透性,通过合理疏花疏果,保持每株2~3个花序,每个花序保持5~6朵花,使有限的养分集中供应给果实,进而提高草莓抗病性。

6、氯化苦土壤消毒,高温杀灭病菌。氯化苦作为熏蒸剂在土壤消毒处理中能有效防治真菌、线虫等土传病害,每平方米使用30~50克,由于氯化苦为高毒农药,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根腐病病原菌在一般在30℃以上的土温条件下不能蔓延,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点,在夏季将发病区段的土壤耕翻,然后用塑料薄膜严实覆盖15天,使土壤温度超过50℃,能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7、对症用药,合理用药。草莓常见病的药剂防治应本着对症用药,合理用药的原则,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田间注重病害的有效识别,因病用药;对于根部病菌侵染病害应尽量采取灌根防治,对高温高湿易发病害搞好药剂预防,连作地块易发病还可在定植、发病前有效喷施保护剂预防,药剂治疗一定要在发病初期适时用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具体用药可见各种病害的药剂防治。

二、草莓常见病的发病规律、症状及防治药剂应用

1、草莓灰霉病

(1)发病规律:草莓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中的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病菌孢子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为92~95%时,繁殖最快,发病率高,病菌孢子借助于气流、雨水等通过植株的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草莓植株下部的老叶、枯叶、散落的花瓣等是病菌侵入的重点部位。越是接近收获时期发病越严重,轻者可减产10~20%,重者可达50%以上,

(2)发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也能危害叶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被害部位会有一些灰色的霉层、霉状物(见图 4),这也是此病害名称的由来,但此时防治为时已晚。田间防治首先要应注意巡视,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止病害蔓延。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 草莓灰霉病叶片感染症状

叶片感染病时,病部最初呈现水渍状,像开水烫了似的,病斑扩大后绿色褪去,呈现不规则形,典型病斑在叶缘处呈小"V"字形(见图1)。当田间湿度较高时,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层,发生严重的病叶枯死。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2 草莓灰霉病花器染病症状

花器感染病时,最初在花萼上产生水渍状小点,之后扩展成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见图2),并侵入花蕾子房及幼果,使其呈湿腐状态,导致花序干枯 。当田间湿度较大时,在病部着生厚密灰色菌丝,如同长毛一般,这便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3 草莓灰霉病幼果染病症状

果实感染病时,初期先是侵染幼果,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生淡褐色病斑,并向果内发展(见图3);果实感染病菌的后期,病斑逐渐扩散到整个果面,使果实软化呈湿腐状,并在病部产生灰色的霉层,果实开始变软、腐烂,进而生成霉状物,容易从植株上脱落下来,并失去了果实原有的形、香、色、味。遇到天气干燥时,果实呈现干腐状。生长期感病的果实,采收后还会继续腐烂(见图4)。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4 草莓灰霉病果实染病发展症状

(3)药剂防治:可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在发病初期选用3%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1000亿个/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每亩40~60克,对水30公斤喷雾。发病初期可选用3%多抗霉素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喷雾防治,棚室湿度过高时采用20%腐霉·百菌清300克/亩。试验表明,唑醚·氟酰胺、嘧菌环胺、啶酰菌胺或嘧霉胺等防治草莓灰霉病效果也很好,通常两种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草莓白粉病

(1)发病规律:草莓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引起的,是一种特殊的寄生真菌,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整个草莓生长季节都会造成为害,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可达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病菌侵染发病的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为75~98%,一般新叶发病高于老叶,病菌多从叶子背面的气孔侵入,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连作大棚发病早,发病重;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弱,抗病能力较差,发病较重。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5 草莓白粉病感染果实症状

(2)发病症状: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6 叶片感染白粉病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叶柄等部位。叶片感染此病,最开始是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的一层白色粉状物,这就是菌丝层,也是该病害名称的由来。随着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见图5、图7),叶片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之后整张叶片萎缩焦枯、死亡。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7 叶片感染白粉病症状

花蕾和花感染病菌后,花瓣呈粉红色,随着病情的加重,花瓣呈紫红色,花蕾不能开放,因此也不能结实。果实感染病菌后,幼果生长停止,不再继续膨大;后期受害时,草莓果实的表面覆有一层白粉(见图5、图8),失去光泽并硬化,不能食用。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8 幼果和成果感染白粉病症状

(3)防治方法

草莓白粉病重在预防,可采用药剂防治,如使用百菌清、吡唑醚菌酯、枯草芽孢杆菌700倍液等复配药剂,连用2次,间隔5~7天。有实验表明,4%四氟醚唑水乳剂水乳剂和42%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显著;腈菌唑防效也很理想。臭氧化油和4%农抗120水剂对有机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在80%以上。

3、草莓根腐病

(1)发病规律:草莓根腐病大多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近年来草莓黑根腐在草莓根病中的危害最重,影响最大,其次是红心(中柱)根腐。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9 草莓根腐病地上病症状

草莓根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具有发病持久、危害严重的特点。发病持久是说病原菌在没有寄主时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仍具侵染性。危害严重是指重茬、连续种植病害严重。

(2)发病症状:不同种类的草莓根腐病表现的病症有所不同,常见的有以下2种根腐病。

*草莓黑根腐病。草莓感染黑根腐病后,植株整体呈黄化、矮小,与正常植株相比明显发育不良(见图9)。草莓坐果数量少,果实瘦小无光泽,畸形果增多。查看植株的根系多为褐色(见图10),新根数量少,吸收能力降低。叶片呈现枯死状(见图11),因此有人也称此病为"黄叶死棵"。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0 黑根腐病根部症状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1 黑根病后期表现症状

*草莓红心(中柱)根腐病。草莓感染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后,茎蔓多变为褐色;植株下部叶片变成黄色或者红色,植株上部的新生叶片有的呈现蓝绿色金属光泽,匍匐茎减少,病株迅速枯萎死亡。发病初期,植株的不定根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5毫米以内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梭形长斑,随着病情加重木质部出现坏死;后期老根呈"鼠尾"状——后粗前细(见图13),切开病根或剥下根外表皮,可看到中柱维管束呈褐红色或者暗红色或者褐红色(见图12)。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2 红中柱根腐病剖检症状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3 红中柱根腐病根系如鼠尾状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5%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或65%代森锌粉剂600倍液,70%安泰生600~8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喷2~3次。也可用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多氧清水剂600~800倍液灌根。收获前7~10天为减少农药残留,应停止喷药。

4、草莓革腐病

(1)发病规律:草莓革腐病的病原菌是于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真菌的恶疫霉引起的,草莓革腐病的病菌抗低温能力较强,在-16℃情况下仍能存活,遇到适宜温度和水时可侵染草莓。在25℃左右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下,卵孢子遇水后可快速萌发侵染草莓引发革腐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罹病僵果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病菌在17~25℃条件下,遇到水1小时,便可产生芽管直接侵染果实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状态通过土壤快速传播,从根部伤口和表皮穿透侵入,经3天左右的潜伏期即可引发草莓革腐病。连作地、夜潮地,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施氮肥发病重。

(2)发病症状: 草莓革腐病主要发生在根部和果实上,匍匐茎也有发病的。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4 草莓果腐病果实发病症状

*植株表现症状。从田间观察来看,早期植株并不表现症状,与正常生长植株无差别;感病中期开始生长较差,略显矮小(见图15);到了开花结果时期植株地上部分出现失水状态,开始表现为逐渐萎蔫,直至最后整株死亡。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5 田间草莓革腐病病果

*根部发病症状。一般病菌首先通过根部侵染发病,用解剖刀切开病根可见到由外向内呈现革腐状的变黑病组织。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6 近成熟时期草莓革腐病症状

*果实发病症状。果实在整个发育期内条件适宜情况下都可能被侵染。绿果受害时,病部显示褐色至深褐色,出现皮革状的淡褐色水烫状病斑,然后会迅速蔓延使整个浆果变褐(图14、图15)。成熟果受害(图16),果实呈淡褐色水烫状斑,并且能迅速蔓及全果,病部褪色失去光泽,后期用手轻捏有皮革状发硬的感觉,高湿条件下果面长出白色菌丝(图17)。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7 草莓革腐病果面长出的白色菌丝

剖开浆果后,果肉呈灰褐色,腐烂病果有一种令人作呕的腥臭气味,干燥时罹病果变成僵果(图 18)。

*小苗发病症状:繁育小苗期间也能发病,主要表现为匍匐茎发干萎蔫,最后干枯死亡。

草莓结果期4病害易发多发,掌握规律有效识别,综合防治效果好

图18 草莓革腐病病果及其内部剖面症状

(3)药剂防治:草莓革腐病应搞好预防,合理使用药剂。

*关于药剂预防。大田露天种植时,当进入雨季后每隔10天喷1次保护药剂预防病害发生,可选用35%瑞毒霉1000倍液,或25%多菌灵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关于药剂治疗。生长期间一旦发病,则应及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可用64%杀毒矾、黄腐酸盐等进行灌根,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于傍晚点燃用熏一夜,连续2次即可,还可用72.2%的普力克600倍药液、72 %克露600倍药液等进行叶面喷雾,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草莓栽培要注重管理,防治病害要以农业措施为主,药剂防治既要对症用药,又要合理使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