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的思维工具是什么(十五)

 书蠹之家315 2018-11-27

第十五章 复杂结构

世界上有些事物,可以被比喻成花,思维就是其中之一。思维何以称为“思维之花”,又何以“绚丽多姿、缤纷绽放”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与思维的复杂结构有直接关系。

第一节 何为思维的复杂结构

在思维大厦的建构中,复杂结构位于这一结构的上层:底层有思维结构要素作为基础;中间为思维的简单结构。

一、什么是思维的复杂结构

在汉语中,“复杂”一词是由“复”和“杂”两个字组合而成。“复”的主要含义指多样、重复、反复,形成某种层次嵌套的自相似结构。“杂”的主要含义指多样、破碎、纷乱,形成某种不规则的、无序的结构。但是“复而不杂”和“杂而不复”还不是真正的完全的复杂性,只有“既复且杂”才是真正的完全的复杂性,它把层次嵌套的自相似性与无规则性、破碎性、混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维的复杂结构建立在思维的简单结构基础之上,但又不同于思维的简单结构的加和。作为思维结构的高级形态,思维的复杂结构集中体现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点;展示了各个子系统依据思维的目的性而协同、有序运行的过程;表现了概念、意象以及语言在思维过程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关系形式;刻画了思维结构要素复杂的激活、连接轨迹;是在思维简单结构基础上的复杂构成;是复杂的思维过程。

(一)以思维的简单结构为基础

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是在思维结构的简单结构的基础上构成的。思维结构的简单结构,也就成了思维结构复杂结构构成的基础。

思维结构的简单结构之所以成为思维结构复杂结构的基础,源于其结构构成与复杂结构构成的一致性:无论是思维结构的简单结构,还是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都是由作为思维结构要素的概念、意象以及语言的激活、连接构成。而这种一致性,则为从简单结构上升到复杂结构提供了基础。思维结构从简单结构上升到复杂结构,是在思维结构简单结构的基础上。对于抽象思维说来,是以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为基础;而对于形象思维说来,是以图式结构为基础。无论是抽象思维的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还是形象思维的图式结构,虽然都属于思维的简单结构,是相对独立的结构;但同时,又是构成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基础。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历离散化的过程,要在切分、复原中实现激活、连接。而离散化、切分的对象便是思维的简单结构,也就是由思维的简单结构切分为概念、意象以及语言。此外,思维结构要素在结构呈现中的作用会发生变化。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过程中,结构的呈现最终表现为思维结构要素:概念、意象以及语言;但从复杂结构构成分析,概念、意象以及语言,已成为思维简单结构的构成成分;已失去了概念、意象以及语言的独立性。因此,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还是建立在思维结构简单结构的基础上。

(二)体现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点

思维系统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而能够全面、准确、切实地体现开放复杂巨系统这一特点的,是在思维活动的复杂阶段;从思维结构方面分析,也就是思维的复杂结构。

先从开放的特点看。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在构成中,会有大量的变化性结构输入。这些变化性结构,属于复杂结构的复杂性构成因素;而其中相当数量的变化性结构属于环境信息。这些变化性结构的输入,不断同支撑性结构发生交互作用,实现了系统与环境的交换。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思维系统开放性的特点。

再从复杂方面看。复杂性是复杂结构最主要的特点,而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思维,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复杂结构的构成中。由于这一问题是本罩的中心,这里只涉及结构构成之间的关系。虽说这只是一个方面,也足以见证这种复杂了。思维结构的构成关系包括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近线性关系。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这些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竞争协同,交互作用,最终都会落实到结构的复杂性上。此外,非线性关系、近线性关系构成的结构,将随机性、不确定性、变量引入复杂结构的构成中,最终也会反映到结构的复杂性上。

最后是巨系统特点。思维系统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所谓的巨系统,主要体现在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构成阶段。严格说来,在思维结构构成中,思维结构要素只是这一巨系统的基础;而进入简单结构构成阶段,也缺乏构成巨系统的层次、部分,无法展示出巨系统的特点;只有进入复杂结构构成阶段,思维系统才有了成为巨系统的可能。当数个、数十个、数百个乃至众多的思维结构的简单结构,分别承担起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的职责,在不同层次、不同部分产生交互作用时,思维系统的巨系统特征便开始呈现了。

(三)合思维的目的性

思维的子系统中,包含目的性系统;人的思维,则是合目的性的行为。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思维的合目的性系统,通过合思维系统的目的性,以及合具体思维的目的性发挥作用。

思维复杂结构的合思维系统的目的性,要求复杂结构的构成,要满足思维系统运行顺畅、有序的要求,也就是要控制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出现的涨落和偏离,使思维系统运行达到顺畅、有序的目的,实现思维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运行。复杂结构的构成,还要服从或服务于思维功能“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不管思维复杂结构如何构成,怎样构成?是线性、非线性、近线性?抑或线性、非线性、近线性共存,都必须有助于对思维功能的把握。进入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会有由非线性连接构成的非线性结构以及由近线性连接构成的近线性结构。这些非线性结构、近线性结构的进入,都要服从于思维目的性驱使;满足对线性的逼近、迫近;都要有助于对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

思维复杂结构也要合具体思维的目的性。具体思维的目的性有简单或复杂之分,不过,这种区分与思维结构是简单结构构成还是复杂结构构成并没有直接关系:简单的思维目的性可能需要思维的复杂结构;而复杂的思维目的性也可能由思维的简单结构便可满足。一般说来,是构成思维的简单结构还是构成思维的复杂结构,主要取决于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与思维目的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换言之,宜简单结构则简单结构,宜复杂结构则复杂结构。

(四)表现了复杂关系以及复杂关系形式

思维的复杂结构,需要作为思维结构要素的概念、意象以及语言,进行复杂的激活、连接,表现的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复杂的关系形式。

思维结构的构成,是概念、意象以及语言的激活、连接。一般说来,思维简单结构的构成,是作为思维结构要素的概念、意象以及语言所进行的简单的激活、连接,采用的是简单结构构成形式。这种简单结构的构成,表现的是思维对象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关系;这种简单的关系,又表明为一种简单的关系形式。而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则是作为思维结构要素的概念、意象以及语言,所进行的复杂的激活、连接,采用的是复杂结构构成形式;这种复杂结构的构成,表现的是思维对象之间的一种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又表明为一种复杂的关系形式。

(五)从体到网的过程

思维结构从简单结构上升到复杂结构,所经历是从体到网的过程;也就是从立体的结构体,上升为立体的结构网。这种立体的结构网,被称之为网状结构。可以说,网状结构是对思维复杂结构的一种直观描述。

在思维结构的构成中,抽象思维的简单结构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而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则跳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环节,直接由点到体。思维结构从简单结构上升到复杂结构,是在简单结构的立体的结构体,也就是在三维立体的结构体的基础上,构成了复杂的立体的结构网。离开了简单结构立体的结构体,复杂结构立体的结构网则无从构成,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也就无从谈起。

将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称之为网状结构,与对网状结构三种解释中有关现代主义小说结构形式的解释相近。现代主义小说的网状结构,是指小说的结构不按照外部世界活动的程序来谋篇布局,而按照人物的内心活动特点来安排:以表现对象的“自我”为中心,让人物的各种感觉、意识、幻觉、梦境等向四面辐射;其情节线索间隔穿插、交互错综,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

将思维复杂结构称之为网状结构,是因为这种由诸多思维简单结构——形式结构、辩证结构、图式结构构成的结构,同样是间隔穿插、交互错综、路径曲折、层次众多。而结构间隔穿插、交互错综、路径曲折、层次众多的结果,是交互作用的产生。这种交互作用,最终表现为结构的复杂性。

网状结构的构成基础或是抽象思维的形式结构、辩证结构;或是形象思维的图式结构。这些形式结构、辩证结构;或是图式结构,每个结构都是相对独立的小型网络。而这些小型网络的激活、连接,构成的是异常复杂的网络型结构,也就是网状结构。当然,网状结构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思维复杂结构都是由相对独立的小型网络激活、连接构成;还在于这些相对独立的小型网络在激活、连接中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是小型网络的变化。具体说来,进入思维复杂结构阶段,思维简单结构的形式结构、辩证结构、图式结构在交互作用中将会分化,有的归入支撑性结构,有的归入变化性结构,从而产生诸多的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这些诸多的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在思维过程中交互作用,使思维结构的构成,在确定性中又夹杂了某种随机性,在有序性也产生了某种无序性。而诸多的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性与无序性、定量与变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向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思维功能逼近、迫近,构成了一幅复杂的网状结构图。

二、思维结构的两种网状结构

两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反映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网状结构:一个是抽象思维的网状结构;另一个是形象思维的网状结构。抽象思维的网状结构称之为框架结构;形象思维的网状结构称之为脚本结构。

对于两种不同的网状结构说来,它们都属于思维的复杂结构;而这种属于则意味着:它们都以思维的简单结构为基础;都体现了思维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点;都合于思维的目的性;都表现了思维对象的复杂关系以及复杂关系形式;都经历了从体到网的过程。不过,作为反映两种不同思维形式的思维结构,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又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的网状结构: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其本意为建筑工程中由梁、柱等联结而成的结构;后用于表述事物的组织、结构;在软件工程中,框架是指整个或部分系统的可重用设计,表现为一组抽象构件及构件实例间交互的方法。框架规定了应用的体系结构,阐明了整个设计、协作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责任分配和控制流程,表现为一组抽象类以及其实例之间协作的方法,为构件的复用提供了可能。

框架结构是本文为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网状结构命名的概念;这一命名主要参考了该概念有关组织、结构以及抽象构件、构件间交互等原有含义,并赋予其思维系统中新的涵义。框架结构是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网状结构,是抽象思维各个子系统依据思维目的性而协同、有序运行的结果;表现了概念以及语言在思维过程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关系形式;刻画了概念以及语言复杂的激活、连接轨迹;是形式结构和辩证结构的复杂构成。

作为复杂结构的网状结构,框架结构的特点有两个:

第一,透视型参量主导

透视型参量是支配和规定抽象思维微观子系统及其参量的存在和行为,影响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协同关系,决定抽象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参量。透视型参量在框架结构构成中的主导作用在于:支配和规定思维对象的抽象化,以保证形式结构、辩证结构在构成框架结构时有序运行。

应当说,透视型参量的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抽象思维过程,当然包括框架结构的构成过程。说明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进入框架结构的构成过程,抽象思维已基本脱离了对思维对象的直接抽象、概括;而对思维对象的直接抽象、概括,大多出现在简单结构构成之中或构成之前。不过,这并不表明透视型参量作用的减少。随着思维结构构成进入到复杂结构阶段,透视型参量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变化:转向支配和规定框架结构构成,协同思维活动的各个子系统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保证抽象思维过程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从而提升抽象思维有序运行的水平。

第二,恢复事物复杂性联系

抽象思维框架结构的构成,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在抽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框架结构的构成中,经历了离散与恢复的过程。

思维信息在思维过程中要经历离散化的过程。在这一离散化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出现了中断的情况。这种中断,既可以表现为概念切分后的概念素状态;也可以表现为或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切分后的概念状态;还可以表现为或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状态。而如果从框架结构构成方面分析,这种离散化则又表现为或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这是思维信息在框架结构构成中离散化的结果。正是在框架结构被离散为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的意义上,可以把抽象思维框架结构的构成,看成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中断后,在抽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恢复。

(二)形象思维的网状结构:脚本结构

脚本原指公牍或书稿的底本;后引申为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拍摄所依据的本子。1977年,认知心理学家SchankAbelson提出了脚本理论,从此,脚本这一概念走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使用的脚本概念,是用以描述一系列特定事件总体信息的知识结构。SchankAbelson认为,脚本所包含的信息排列有序,是人们对经常发生的熟悉的事件加以总结,归纳,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固定化的结果。

SchankAbelson为此还设计了一个“餐馆脚本”用以诠释这一理论。“餐馆脚本”包括4个部分:进入餐馆、点菜、吃和离开。进入餐馆分为走进餐馆、寻找位子、决定位子、落座:点菜包括拿菜单、看菜单、顾客点菜,服务员记录、传给后厨;吃分为厨师把食物交给服务员、服务员把食物端给客人、客人吃食物、谈话;离开包括服务员把账单交给客人、客人看账单、付账、收拾各人的东西、离开餐馆。 [1]

作为用以描述一系列特定事件总体信息的知识结构,脚本要比图式更为复杂,艾森克和基恩认为:“在许多方面来说,一个图式的内容都是相当松散的。……由概念依存性表征中所看到的是很简单的图式。SchankAbelson1977)的脚本理论可用来解释一些存在更多联系的样例。” [2]

与认知心理学中的脚本理论不同,本文引入脚本这一概念不是用以描述一系列特定事件总体信息的知识结构;也不是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固定化的结果;而是用以概括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网状结构。脚本结构作为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网状结构,是形象思维各个子系统依据思维目的性而协同、有序运行的结果;表现了意象以及语言在思维过程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关系形式;刻画了意象以及语言复杂的激活、连接轨迹;是图式结构的复杂构成。

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有两个特点:

第一,观照型参量主导。

观照型参量是支配和规定形象思维微观子系统及其参量的存在和行为,影响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协同关系,决定形象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参量。观照型参量在脚本结构构成中的主导作用在于:支配和规定思维对象的具象、整合,以保证图式结构在构成脚本结构时有序运行。

和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一样,观照型参量的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形象思维过程,包括脚本结构的构成过程。进入脚本结构的构成过程后,形象思维过程已很少对作为思维结构要素的意象构成进行具象、整合,因为对意象构成进行具象、整合,大多在图式结构构成之中或构成之前。观照型参量进入脚本结构中的作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转向支配和规定脚本结构构成中图式结构的具象、整合;协同形象思维活动的各个子系统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保证形象思维过程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从而提升形象思维过程有序运行的水平。

第二,恢复事物复杂性联系。

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构成,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在形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反映。尽管形象思维的思维对象保持了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但在脚本结构的构成中,仍然经历了离散与恢复、具象与整合的过程。

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思维信息要经历离散化的过程。经过这一离散化的过程,作为反映对象的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出现了中断。反映在思维中,意象可能被切分为意象素;也可能切分为失去同其他意象联系的意象。但在进入脚本结构构成阶段,被切分的对象,大多为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也就是图式结构。也正是在脚本结构被切分为图式结构的意义上,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构成,也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在形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恢复。同时,客观事物复杂性联系的恢复,也是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中的具象、整合过程。而具象、整合的对象,从思维结构方面分析,则是形象思维的图式结构;也可以说,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是在对图式结构的具象、整合中,恢复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

三、思维复杂结构的划分

思维结构有很多划分:从思维结构要素到思维的简单结构是如此;进入思维复杂结构也是这样。思维复杂结构的划分有两项:一项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划分;另一项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划分。思维复杂结构的两项划分都在两种不同的思维网状结构划分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在抽象思维框架结构和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基础上。

(一)两项划分的基本情况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其构成类型是不同的;构成方式也不相同。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存在,才有了构成类型和构成方式的区别和划分。

先分析一下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划分。思维复杂结构在构成中,依据其共同的构成特征分为两种大的类型:现实型、超现实型。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现实型、超现实型,又因两种思维形式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的界定、功能、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来,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是两大类、四小类;具体说来就是:抽象思维框架结构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

再分析一下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划分。思维复杂结构在构成中,依据其构成作用的不同进行了划分,共计三大类型二十种复杂结构构成方式。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三大类型分别是:基本类、时间空间类、专属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殊类。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有八种,分别是:并行式结构构成方式、串行式结构构成方式、接力式结构构成方式、反馈式结构构成方式、跳跃式结构构成方式、递进式结构构成方式、发散式结构构成方式、收敛式结构构成方式。时间、空间类结构构成方式有六种,分别是回溯式结构构成方式、前瞻式结构构成方式、外围式结构构成方式、内围式微观式结构构成方式、宏观式结构构成方式、微观式结构构成方式。专属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有六种,分别是专属抽象思维的构正式结构构成方式、验证式结构构成方式;专属形象思维的扩张式结构构成方式、缩微式结构构成方式、模拟式结构构成方式、扭曲式结构构成方式。

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三大类型中,前两大类型,也就是基本类构成方式和时间、空间类构成方式,适用于两种思维形式复杂结构构成。就是说,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需要八种基本类构成方式,也都需要六种时间、空间类构成方式。而其余六种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则分别属于两种思维形式。这是由两种思维形式的存在以及在思维中的支配地位决定的,它要求拥有隶属于自身的结构构成方式。于是,专属抽象思维的两种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和专属形象思维的四种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便隆重登场。从根本上说来,这六种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的存在,是思维序参量的产物。是思维序参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存在。由透视型参量主导,便有了两种专属抽象思维的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而由观照型参量主导,便有了四种专属形象思维的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

(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两项划分的基础

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类型共计分为两大类四小类;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共计分为三大类二十种小类,或问,何以需要这样的划分?

问题的提出,涉及思维复杂结构构成划分的基础问题。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化。人类生活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斑斓多姿,发展、变化、复杂、多元,而这些无一不体现于思维活动中,反映到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并由此导致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不同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不同。试想,如果只有一种构成类型,一种构成方式,何以反映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应当说明的是,复杂结构构成类型是开放的,不会封闭起来仅止于此。因为无论是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两大类四小类,还是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三大类二十种小类,都不能穷尽其构成类型和构成方式。只是,这四种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和二十种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内涵较为清晰、定位比较准确、功能特点较为突出罢了。至于那些内涵还较为模糊、定位游移、功能特点不明晰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并不在此列。当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进步和思维实践的丰厚、变化,相信还会有新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面世。

(三)思维复杂结构构成划分的对应性

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划分中,四种构成类型和二十种构成方式,都存在着一种对应性。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对应性表现为: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对应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类型对应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类型。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的对应性表现为:并行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串行式结构构成方式,跳跃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递进式结构构成方式,发散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收敛式结构构成方式,接力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反馈式结构构成方式。时间、空间类结构构成方式的对应性表现为:回溯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前瞻式结构构成方式,外围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内围式结构构成方式,宏观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微观式结构构成方式。专属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的对应性表现为:构证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验证式结构构成方式,扩张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缩微式结构构成方式,模拟式结构构成方式对应扭曲式结构构成方式。

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对应性,是事物所具有的对应关系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反映。作为思维客体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必然在事物的结构构成上得到反映;而事物结构构成上所反映这种对应性,又必然反映到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中。

第二节 复杂结构的构成

谈到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这里涉及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复杂性问题。这不是绕口令。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性,可以用一个现象来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有关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兴起至今,连公认的定义都还在讨论中。什么是复杂性,仍是众说纷纭。在众多的研究中,公认的是复杂性问题的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变化无常的活动背后呈现出某种捉摸不定的秩序,其中演化、涌现、自组织、自适应、自相似等,被认为是复杂性问题的共同特征。

思维结构复杂结构的构成,作为复杂性问题之一,既具有复杂性问题的一些共同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毕竟思维系统不同于自然的复杂系统或人造的复杂系统;思维结构复杂结构的构成,也不同于自然的复杂系统或人造的复杂系统的结构构成。

一、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表现

分析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需要了解一下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表现。思维结构的复杂结构,是以复杂性为其特征的。而这种复杂性,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交互作用

说起来,思维机制即是交互作用: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交互;思维特殊类子系统、管理类子系统和实施类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思维系统的运行。而思维复杂结构在构成中的交互作用,除了思维系统共有的交互作用外,还有其两个方面特有的内容。

其一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过程的交互作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过程的交互作用,发生在思维简单结构之间。因为思维复杂结构是由思维简单结构构成的,因此,在进入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过程后,思维简单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有的成为支撑性结构,有的则归入变化性结构。所谓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过程的交互作用,其实就是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的交互作用。对于抽象思维说来,框架结构的构成,是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中的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的交互作用;而对于形象思维说来,脚本结构的构成,就是图式结构中的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的交互作用。

其二是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包括了众多层次的交互作用。进入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过程,层次不断增加和拓展。这些层次都自成系统,都归属于一个高于其的更大系统。相对于高于其构成的上一层次而言,每个层次只是一个或几个要素。而那些更大系统或更高层次,既可能是统属该系统的更大系统,也可以作为该层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是说,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众多层次,既形成了一种层层相属、环环相扣的互规定关系,又存在一种交互作用关系。互规定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交互作用:是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层次之间关系的交互作用。

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交互作用,使思维复杂结构在确定性构成中,产生了某些随机性,也使结构构成在有序性中,产生了某些无序性。而正是随机性、无序性的出现,导致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出现了随机性和确定性、无序性和有序性共同存在的情况。这种随机性和确定性、无序性和有序性的共同存在,无一例外会反映到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从而加剧了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复杂性。

(二)变化性结构不断输入

对思维复杂结构说来,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是其复杂性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进入思维复杂结构构成阶段后,有的思维简单结构成为支撑性结构,而有的思维简单结构则归入变化性结构。理解思维简单结构中的这种变化,还可以从一些研究中得到启示。对系统关系中类似的这种变化,有的研究以“定量、变量”称之。以此推之,支撑性结构相当于定量;而变化性结构则相当于变量。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各种变化性结构也就是变量会不断输入。而这些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则直接影响到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甚至导致结构构成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单个变化性结构,主要影响与之对应的支撑性结构;也有的会对N个支撑性结构产生影响。而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则带来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变化性结构的这种不断输入,不仅影响了诸多与之对应的支撑性结构,还使这些被影响的支撑性结构之间产生了影响。应当说,这是由变化性结构不断输入产生影响而带来的进一步影响。当然,这些不断输入的变化性结构,也包括被其影响的诸多的支撑性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的结果都会加大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

(三)连接方式的复杂性

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还来自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连接方式,也就是将思维简单结构激活、连接的方式。

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激活、连接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线性连接方式、非线性连接方式、近线性连接方式。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在于运用多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仅限于运用某一种连接方式。而非线性连接方式、近线性连接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运用,其直接结果便是对思维复杂结构复杂性的强化。非线性连接方式的曲线、折线或不连续线的连接,带来的结果是非对称或者对称破缺;是不确定性、随机性甚至是无解。可以说,非线性连接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任何运用,最终都会增加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复杂性。近线性连接方式也是一样,这一连接方式虽然是对线性的迫近、逼近,但毕竟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毕竟不存在线性的那种确定性和有序性,因此也会增加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复杂性。

(四)思维功能的复杂性

思维功能是对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这种“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也是思维复杂结构复杂性的来源。

思维功能的“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决定了近线性连接方式在思维结构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而近线性连接方式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逼近、迫近,虽然较之非线性的变量、随机性、不确定性,有了很大的改观和变化,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变量、随机性、不确定性,距线性、定量、确定性,还有一段路要走。而这尚未走完的一段路——变量、随机性、不确定性,是复杂的。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它是其复杂性的第四个来源。

二、思维复杂结构复杂性的基础

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来源于其在结构构成过程的交互作用和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源于变化性结构不断输入,也来源于非线性连接方式、近线性连接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运用。但这又不是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的根源。构成思维复杂结构复杂性的根源,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是思维复杂结构复杂性的基础。

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基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社会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普遍联系的。在社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的;人际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单个人,都可以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普遍联系的。时间、空间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物体的质量同物体的运动速度也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能量形式之间存在着极严格的联系。正是这种相互联系、普遍联系,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提供了基础。由此,也构成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人们会发现:世界上没有简单的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简单的。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自然的复杂性自不待言;就是细胞、分子、原子甚至基本粒子,无一不是复杂的。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先生倾毕生之心血仍未能摘取这顶最大的数学皇冠,它使人们知道原来“11”竟这样复杂。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则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无解到有解,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不能把认识原因导致的“简单事物”真真作为简单事物,因而阻滞了无穷的认识之路。

当然,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在程度上并不相同。这正如系统科学研究中有系统、简单系统、复杂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一样。指出事物都是复杂的,不仅在于要对事物认识的无限性过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还在于要为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为客观事物的多维性提供支撑,同时也要为思维复杂结构复杂性的确立提供依据。

还应指出,不能把人们简单化处理复杂事物同事物的复杂性对立起来。对事物包括复杂性事物进行梳理,使之简单化,这也是人们处理事物惯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正如流行的那句话: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实际上,这种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处理,与事物的复杂性并不矛盾。因为这种对事物的简单化处理,是建立在对事物复杂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从复杂中寻找到简单的一种结果;这也是思维功能“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把握的体现。

反之,如果以简单来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再做出简单的处理,那就是一种简单化了。在应该进入抽象思维复杂、立体、网状结构时而没有做到;或停留在形式结构、辩证结构、图式结构中;也就是停留在思维简单结构的构成中,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思维的质量。

三、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综合集成

本章大量谈到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问题,但是对思维复杂结构究竟是如何构成的这一问题,并没有涉及。实际上,这一问题关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的研究。

(一)综合集成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走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研究的前列。这一研究认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研究方法,实际上是把大量零星、分散的定性知识,点滴的知识,甚至群众的意见,都汇集成一个整体结构,达到定量的认识,是从不完整的定性到比较完整的定量,是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当然一个方面的问题经过这种研究,有了大量积累,又会再一次上升到整个方面的定性认识,达到最高层次的认识,形成又一次认识的飞跃。 [3]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思维科学的研究,特别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思维复杂结构作为思维这一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结构,其构成过程也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当然,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与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是不同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是人的思维在复杂阶段的表现,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情形。而作为研究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其实质则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各种信息、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建成一个“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智能系统。从这种不同出发,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具有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特点,并体现在综合集成的对象、综合集成的步骤以及综合集成的目标中。

(二)综合集成的对象

在提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过程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思维者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换言之,思维的哪些方面属于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对象?

笼统地回答这一问题则是:一切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有关的内容都包括在内,都属于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对象。具体说来,则主要是五种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有关的因素。这五种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有关的因素是:不同的结构种类,不同的结构层次,不同的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

第一,不同的结构种类。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包含不同的结构种类。大的结构种类有两类:一类是支撑性结构;另一类是变化性结构。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以思维的简单结构为基础。而思维的简单结构并非一种,仅仅是抽象思维的形式结构,便有十七种之多。进入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这些不同的思维简单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归于支撑性结构;有的归于变化性结构。

支撑性结构是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主体,每个思维复杂结构,都包含数量不等的支撑性结构。这些支撑性结构,承载结构构成的主要职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变化较少。在受到变化性结构的影响时,会发生被动的改变。支撑性结构数量众多,分为核心型结构和辅助型结构。核心型结构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起重点、主要的支撑作用;辅助型结构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起协助、次要的支撑作用。支撑性结构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改变,分为质的改变和量的改变。质的改变是支撑性结构的功能、特征的完全变化;量的改变是支撑性结构的功能、特征的部分变化。单个或多个支撑性结构在变化性结构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会导致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发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强烈或微弱的改变。特别是核心型结构的变化,更容易导致支撑性结构质的改变,进而对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产生影响。

变化性结构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活跃因素。变化性结构并非一种:依思维的时间形式,或同时或陆续进入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通过与支撑性结构的交互作用,使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或直接或间接,或强烈或微弱地发生改变。变化性结构不断进入,是使思维结构成为思维复杂结构的主要原因;也是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变化性结构分为主导结构和跟随结构。主导结构是主导变化的结构,通常对支撑性结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核心型支撑结构产生影响。变化性主导结构的影响,大多会导致支撑性结构质的改变。变化性跟随结构对支撑性结构的影响较小,单一地跟随结构很难对支撑性结构产生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导致支撑性结构发生质的改变了。变化性结构主要来源于环境思维信息;次之来源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不同构成方位随时发生的变化;少量则来源于思维反馈系统的信息。

将不同的思维简单结构归于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是进入思维复杂结构构成后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归并使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有了综合集成的对象。在构成思维复杂结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中,最主要的综合集成对象便是由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构成的交互体。这种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的交互体,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数量不等,都依复杂程度而定,或十或百或千或万,没有任何限制。最终都要历经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

第二,不同的结构层次。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包括非常之多的结构构成层次。这些不同的结构层次之间,发生着不同的交互作用,使思维系统复杂的结构,成为一个整体的构成。

如同其他复杂系统的结构构成一样,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层次,是一个可不断上溯和不断开掘的历时态存在:数量不等,数量巨大。有的层次已经掌握并被验证;有的层次通过推论可预测出来。至于掌握并被验证层次的数量,通过推论预测出来层次的数量,则依思维者的上溯和开掘而定。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不同层次并非孤立地存在:或为系统或为子系统;或居上一层次或居下一层次。层次之间是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规定、互制约的交互关系。

思维复杂结构层次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构成思维复杂结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中,是综合集成的重要对象。因为不同结构层次的交互作用,将影响或改变相关层次的功能、特点,进而影响相关层次的结构构成。而相关层次功能的变化,又将影响或改变思维复杂结构的功能、特点,最终影响或改变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

第三,不同的连接方式。

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连接方式,是线性连接方式、非线性连接方式、近线性连接方式。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不会刻意推斥某种连接方式,包括线性连接方式。但进入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阶段,非线性连接方式和近线性连接方式的作用更为突出。非线性连接方式是曲线、折线或不连续线的非直线连接方式;或者被称为非对称、对称破缺中的连接方式。非线性连接方式无法从过去推知现在,从过去和现在推知未来;无法从已知推导出未知。由非线性连接方式构成的思维复杂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随机性甚至是无解。但这些与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还是一致的。近线性连接方式以线性连接方式和非线性连接方式为基础,迫近、逼近线性连接方式;既与思维复杂结构的复杂性相适应,又能适应思维功能“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要求;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占有连接的优势。

思维复杂结构由三种连接方式连接而成;而这三种连接方式,也包括线性连接方式,都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重要对象。特别是对非线性连接方式产生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甚至是无解;对近线性连接方式在对线性连接方式迫近、逼近中产生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变量等,都必须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并通过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来解决,舍此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第四,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

思维结构构成方位,大多不会成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复杂性因素,但非常规构成方位中的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是个例外。

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自身并没有特定的方位,它以正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侧向位结构构成方位所拥有的全部方位,作为自身的方位。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包容所有结构构成方位的结果,将使思维复杂结构在构成方位上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特别是支撑性结构中的核心结构因变化性结构的影响而可能导致质变发生时,来自相对或相异结构构成方位构成的结构,极有可能成为制衡这种质变发生的强力因素。协调、处理这种矛盾、冲突,需要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通过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对应的、相异的结构构成方位,才能统一于思维复杂结构的方位构成中,化解结构构成方位中的矛盾、冲突。因此,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一定要成为综合集成的对象。

第五,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

思维功能是对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思维功能的实现,要求对思维对象非线性的关系给予近线性的把握。这种要求,必然要通过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逼近才能实现。由于这种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逼近,本身就不是定量的、确定性的、精准的。由此才引出了需要对这种“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进行综合集成的问题。

对“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进行综合集成,是综合集成的重要内容。这种综合集成,也就是对“迫近”目标、程度、任务、预期的调整,使这种“迫近”更合于思维的目的性,合于思维功能“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要求。这表明:“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既不是不向着这一目标、程度、任务、预期努力;也不是不兼顾其他,而一味地“对线性、定量、确定性迫近”。而要遵从优化律的原则,达到目标的最优化。而这种“对线性、定量、确定性迫近”的调整,需要通过综合集成得以实现。

(三)综合集成的步骤

钱学森先生在提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时,其实已指出了综合集成的步骤:从定性到定量。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也要经历综合集成的过程,实行从定性到定量的步骤。当然,这是综合集成的第一步。

先分析综合集成的定性。综合集成中的定性,原指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从“质”的方面进行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依靠分析人员的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具有公认的规则或知识,很难进行定量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的方式产生。

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综合集成的定性,是综合集成的第一步;是对综合集成的五种主要对象,也就是对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从“质”的方面进行的确认。而这种从“质”的方面进行的确认,将使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迫近有了归属:是支撑性结构还是变化性结构?是支撑性结构中的核心型结构还是辅助型结构?是变化性结构中的主导结构还是跟随结构?这些综合集成对象“质”的梳理也为随后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

在思维复杂结构综合集成的定性中,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的定性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会因思维复杂结构分为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而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反映在“质”的表现形式上。在抽象思维框架结构构成中,对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的定性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也就是对“质”的确认是清晰、明确的:因为感性的具体已进入抽象的规定。而在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中,对不同的结构种类、不同的结构层次、不同的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的定性,也就是对“质”的确认是不清晰、不明确的:因为“质”的规定包含在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中。应当说,脚本结构构成中“质”的确认的不清晰、不明确,为随后综合集成的定量增加了困难。

次分析综合集成的定量。综合集成中的定量,原指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的分析,也可以对事物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用“数量”加以描述。定量分析强调实物的客观性及可观察性,强调现象之间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其优势相对于定性分析较为明显。

思维复杂结构综合集成的定量,是综合集成的第二步;是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在对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进行定性的基础上,对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的确认,也是对性质特征、相互关系等,从数量上进行的比较。它使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的“质”的规定数量化了,也就是使支撑性结构和变化性结构的规定数量化了,从而为更高一级的定性提供了基础。

再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之间的易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学森先生着手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问题,最初提出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后改为“从定性到定量”。这一提法的改变决非文字游戏,而是涉及了解决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的关键问题。

对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说来,综合集成的过程,首先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因为如果不首先进行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的定性,继而对这些定性进行定量,是很难进行综合集成的。道理在于:在没有定性的情况下,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所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不同。而面对“满目”的不同,如不进行定性,定量将无法进行;至于是从定性到定量还是从定量到定性,也都无从谈起。首先进行的从定性到定量,就是对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先行定性;后在这种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以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从而在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中构成思维复杂结构。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过程,要经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只是,这一过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会止于从定性到定量,这就产生了定性和定量之间的易位。钱学森先生曾谈到了这一点:“这个过程就是从很多很多定性的认识,经过处理变成定量,这个定量就是不跟原来的定性在同一个水平上,是更高的一个水平。假设这种结果做得很多,……你有一个更概括的认识,这个概括认识又是定性的。所以这里头很清楚,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从低层次的定性到高一层次的定量,然后定量累积起来又成了更高层次的定性。” [4]

钱老的表述很精辟。结合到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综合集成中:应把这种综合集成视为一个完整过程。在思维作为人类把握主体和客体工具的意义上,这一过程不会完结。每一次具体的思维,都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具体说来,如果首先进行的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话,那么,下一环节则可能为从定量到定性的综合集成。应当说,从定性到定量和从定量到定性,构成了综合集成完整的过程。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从定性到定量居于过程的初始阶段;而从定量到定性则居于过程的上升阶段。两个阶段的接续、循环,不断从初始进入上升,才构成了综合集成完整的过程。还需指出:在定性、定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处于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过程,二者之间位置的变换是经常发生的。

最后分析集成。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是将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在其“质”的归属的基础上,使之结构成有机整体的过程。

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首先是一个过程。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还是从定量到定性;也无论是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还是支撑性结构与变化性结构的交互作用,都要经历发生、发展、结束的历史。也正是在这种发生、发展、结束的历史中,思维复杂结构不断进行集成、再集成。其次,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是思维功能不断实现的过程。进入复杂结构的思维,同样是对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而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则是对非线性激活、连接和近线性激活、连接在结构构成中的改变:使之向着线性逼近、迫近。思维复杂结构集成中向线性的逼近、迫近,在确定思维结果之前,是一个无限进取的过程,以期达至“以精确为辅、近似为主”的把握。再次,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是结构构成的过程。在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中,不同结构种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连接方式、多向位构成方位和对线性、定量、确定性的迫近,或将归入支撑性结构或将归入变化性结构,从而实现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继而实现支撑性结构与变化性结构的交互作用。而正是在变化性结构不断输入,支撑性结构与变化性结构不断交互的过程中,思维复杂结构得以构成。最后,思维复杂结构的集成,服务于思维的目的性系统。对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说来,综合集成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要为思维的目的性系统服务。也就是说,要做到思维系统目的性和具体思维目的性的双满足。

第三节 复杂结构的类型

对绝大多数人说来,有过复杂的思维活动,不是什么难得或稀缺的经历。而如果把难以计数的人的复杂思维活动汇集起来,便是天文量级的复杂思维活动;或者天文量级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问题是,这些天文量级的复杂思维活动或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是否分为不同的类型,也就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思维复杂结构或具有共通点的思维复杂结构所形成的种类,进行一下归类?可以肯定的是:过去没有。

一、思维复杂结构何以需要进行类型划分

思维结构的构成,经历了从思维结构要素激活、连接构成思维的简单结构,又从思维的简单结构激活、连接构成思维的复杂结构的过程,那么,何以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才出现类型划分的问题呢?

(一)思维结构要素不构成结构类型

思维结构要素是思维结构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相对独立、不宜进行分割的单位。在思维结构构成中,由思维结构要素自身进行的连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因思维信息的离散化所致的切分与复原:即思维结构要素切分为思维结构素,而又由思维结构素复原为思维结构要素;另一部分是思维结构要素之间的激活、连接,构成思维的简单结构。无论是思维结构要素的切分与复原,还是思维结构要素之间的激活、连接,都属于思维结构要素阶段。这也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结构还没有构成,因此,不构成结构类型。

思维结构要素也有类型的划分。从对思维内容与形式的意义、意态承载的角度,思维结构要素划分为精神承载类别的概念、意象,物质承载类别的词(语言);从对形式承载的角度,将概念和意象分别归入抽象思维的结构要素类别和形象思维的结构要素类别。只是这些划分乃至归类,不在结构类型划分的意义上,不涉及结构类型。

(二)简单结构的构成类型特点不明显

思维结构要素囿于其结构基本单位的性质,还没有构成真正的结构,因此不构成结构类型;而由思维结构要素之间的激活、连接构成的思维简单结构,则由于类型特点不明显、不突出,也不宜进行类型的划分。

思维简单结构展示的是思维结构要素之间的简单关系,以及由这种简单关系决定的简单关系的表现形式。从抽象思维方面分析,形式结构由线型判断结构和面型推理结构组成,二维、平面、不变是其特点。这种线型判断结构和面型推理结构,都属简单结构,很难进行结构类型划分,也不宜进行结构类型划分。辩证结构建立在对思维对象一分为二同时又合二为一的基础上,由对应部分和“把握度”部分融合、统一为对应体。尽管从二维、平面、不变的结构上升为三维、立体、变化的结构,但辩证结构依然属于简单的结构构成,辩证结构的对应体也是简单清晰,没有必要进行结构类型的划分。从形象思维方面分析,图式结构由意象之间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构成,是意象之间因关系存在而被激活、连接的产物,属于形象思维简单结构的立体结构。但图式结构构成是简单的,这种简单表现为激活、连接的单一性,因而构成了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形象思维的这种简单结构,当然也不具备结构类型划分的资格。

(三)复杂结构构成中存在类型问题

由复杂的思维活动反映出的思维复杂结构,数量众多,难以穷尽。而这些数量众多,难以穷尽的思维复杂结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特别是在类型构成方面较为明显。19世纪末的法国文坛,有一场饶有兴味的讨论,这场讨论对理解思维复杂结构的类型构成,会有一定的启示。讨论的两位主角分别是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和福楼拜。

乔治桑说:“你呀,不必说一定要写伤心的东西:我呀,要写安慰人心的东西;你……限制自己的描写,同时有系统地、极其小心地藏起你私人的感情”;进而乔治桑认为:“现实灾祸的直接的叙述、酝酿的热情的呼吁都不是获得拯救的出路,宁肯吟一首甜蜜的歌曲、宁可听一曲牧童的短笛、宁肯写一篇使孩子们没有惊恐、没有痛苦、值得安眠的故事”。 [5] 乔治桑的这些见解反映在她的创作中,诞生了诸如《小法岱特》、《魔沼》、《弃儿弗朗沙》等赞美人性的纯朴、善良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理想化的乡村图画。

福楼拜则不同:“然而我说到我对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我总是强迫自己深入事物的灵魂,而且特意回避偶然性和戏剧性,不要妖怪,不要英雄”。福楼拜把他和乔治桑的见解作了归纳,他说:“你,事无巨细,一下子就升到天空,再从天空降到地面。先由先见、原理、理想出发,你伟大的地方;——我呀,可怜的东西,胶着在地面上,好像穿的鞋是铅底;一切刺激我、撕裂我、蹂躏我;我上去要费老大的气力。假如我用你的方式来看整个人世,我会变成可笑的了”。 [6] 福楼拜的文学见解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使人们看到了无情揭发19世纪法国现实生活、使伪善的卫道士们激怒以致使作者吃官司的《包法利夫人》。

乔治桑和福楼拜之间的讨论,文学史上称为创作方法的讨论:前者称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后者称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的讨论,涉及了各自创作方法的一系列共同特征。实际上,这场讨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创作方法之争。从思维研究角度重新审视这场讨论,它涉及的正是思维复杂结构类型构成问题,而决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方法甚至也不仅仅涉及形象思维。无论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它都是对客体结构的方式。因此,思维复杂结构的类型构成,也就有了进行划分乃至界定的参考。

二、怎样进行类型的划分

创作方法的讨论,为思维复杂结构类型构成的划分乃至界定,提供了参考;而思维实践则对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划分,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基础。这些都为本文对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一)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划分的依据

可以笼统地将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划分的依据,归于思维实践。而具体说来,这种划分有两个依据:一是不同思维形式下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二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共同特征。

先分析不同思维形式下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所谓不同思维形式,就是抽象思维形式和形象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形式下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是框架结构;而形象思维形式下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是脚本结构。以不同思维形式作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依据,也就是以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和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作为类型划分的依据,而不是笼而统之地对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进行类型的划分。换言之,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的划分,要在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和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中进行;要对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从类型上做进一步的归类,以推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类型。

再分析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共同特征。前面在分析复杂结构构成面临的问题时,已涉及了思维复杂结构类型构成中的共同特征。无论是乔治桑所谈的浪漫主义特征,还是福楼拜所谈的现实主义特征,它都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有关,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类型构成特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思维复杂结构构成分为两种类型,即现实型和超现实型。

当然,抽象思维框架结构中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又不同于形象思维脚本结构中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严格说来,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类型,应该是四种,也就是,抽象思维框架结构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

(二)框架结构类型的界定

框架结构的两种类型,为现实型和超现实型。两种类型的划分,依据的是与现实的关系。这就是说,与现实直接关联的抽象思维框架结构构成,为现实型框架结构类型;而与现实间接关联的抽象思维框架结构构成,则为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类型。

第一,框架结构构成的现实型。

作为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类型之一,框架结构的现实型,是由现实中的大型、复杂活动引发的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是在这些抽象思维活动中构成的框架结构类型。

现实型的框架结构构成,有三个要义:

其一是由现实中的活动引发的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从根本上说来,与现实活动有关。而所谓和现实活动有关,是就思维内容的表现形式而言的:凡是在思维内容中对现实进行抽象而又保留对现实指向的,便可归入框架结构的现实型;凡是在思维内容中对现实进行抽象而无需指向现实的,便不属于现实型框架结构的现实型。具体说来,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活动引发,并对这些活动进行抽象思维的活动;换言之,对现实进行抽象而又保留对现实指向的活动,便属于这种由现实中的活动引发的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

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与现实有着直接、明确的关联。这种直接、明确的关联,决定了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只与现实有关,而与抽象思维类型无关。无论是直感式抽象思维,还是重进式抽象思维,抑或再造式抽象思维、创造式抽象思维,都可以构成现实型框架结构。

其二为大型、复杂的活动引发的抽象思维活动。说来,对现实进行抽象而又保留对现实指向的活动,少量的是大型、复杂的活动;大量的是小型、简单的活动。由于这些小型、简单的活动类型特征不明显、不突出,因此在抽象思维简单结构构成中并没划分类型。而进入框架结构的构成则不然:支撑类型构成的是大型的、复杂的活动。这里所说的大型的、复杂的活动,是指大型、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活动甚至是巨型的活动。因为人在现实中的活动数不胜数,而在这些数不胜数的活动中,只有那些大型、复杂的活动,才需要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也才能构成现实型的框架结构。如果说,与现实直接、明确的关联是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根本;那么,大型、复杂的活动,则是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基础。

其三引发了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有了对现实进行抽象而又指向现实的活动;而且又是大型、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活动,甚至是巨型的活动,并不能保证构成现实型的框架结构。它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保证这些大型、复杂的活动,引发了与之相关联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并因此而构成复杂的思维结构;二是要保证这些大型、复杂的活动引发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的复杂思维活动,不是形象思维的复杂思维活动。

第二,框架结构构成的超现实型。

框架结构构成的超现实型,亦是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类型;是由远离现实的大型、复杂活动引发的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是在这些抽象思维活动中构成的框架结构类型。

超现实型的框架结构构成,有三个要义:

其一是由远离现实的活动引发的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超现实型的框架结构构成,从根本上说来,与活动远离现实有关。所谓远离现实,是就思维内容的表现形式而言的:凡是在思维内容中不直接涉及现实、不直接指向现实的,便可归入框架结构的超现实型;凡是在思维内容中涉及现实而又指向现实的,便可归入框架结构的现实型。具体说来,高度抽象的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便可归入这种不直接涉及现实、不直接指向现实的超现实行列。

超现实型的框架结构构成,并非与现实没有关系。因为任何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无一不源自现实;无一不在现实中寻求归宿。只是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的存在,与现实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是需要探求才能认定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与现实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与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有直接的关联,而与现实有着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与抽象思维类型无关。无论是直感式抽象思维,还是重进式抽象思维,抑或再造式抽象思维、创造式抽象思维,都可以构成超现实型框架结构。

其二为大型、复杂的活动引发的抽象思维活动。如果说,对现实进行抽象而又保留对现实指向的活动,少量的是大型、复杂活动的话;那么,由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为内容,不直接涉及现实、不直接指向现实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这类活动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能够以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为内容,进行大型、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不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事。大多数人毕其一生,从未接触过、运用过这种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类型。能够进行这种远离现实的大型、复杂抽象思维活动的,也仅仅是少数的科学家和少数的理论家。而这同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运用,形成了鲜明对照: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乏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经历,只是数量上、质量上有差别而已。

其三引发了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有了由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为内容,不直接涉及现实、不直接指向现实的活动;而且又是大型、复杂甚至是巨型的活动,并不能保证构成超现实型的框架结构。它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保证这些大型、复杂的活动,引发了与之相关联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并因此而构成复杂的思维结构;二是要保证这些由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为内容的大型、复杂活动,其所引发的是抽象思维的复杂思维活动,不是形象思维的复杂思维活动。

(三)脚本结构两种类型的界定

脚本结构的两种类型,同样是现实型和超现实型。与框架结构两种类型命名为现实型和超现实型相比,脚本结构两种类型的命名,应该说更为妥帖一些。毕竟,现实型和超现实型的提出,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创作方法有关;而文学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又是形象思维。

第一,脚本结构构成的现实型。

分析形象思维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可以追溯到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沿用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里的一段话:“据我的意思,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过,一般的教科书在谈到这一创作方法时,大都做了某些补充。如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塑造形象、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等等。

作为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类型之一,现实型脚本结构,是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对图式结构进行激活、连接,形成意象集群,构成的形象思维复杂结构。

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具有三个要点:

其一,大多发生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属于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构成。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的这一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在排除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后,很少会采用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类型进行形象思维。反过来看,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大多发生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

作家、艺术家创作文学、艺术作品,要采用形象思维,包括再造式形象思维与创造式形象思维。如果作家、艺术家是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的话,那么,他的艺术创作思维,一定会采用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而无数的欣赏者——读者、观众、听众,则采用直感式形象思维和重建式形象思维,来欣赏那些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创作出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么,他的艺术欣赏思维,大多会采用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

其二,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从根本上说来,是以生活事实为基础,依据客观世界或者现实世界本来的样子,构成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

考虑到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大多发生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情况,有关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的例子,也都选择文学艺术作品。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曹禺的《雷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都属于这种以生活事实为基础,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欣赏者——读者、观众、听众对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遇其事,与作品中的形象同呼吸、共命运。从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看,无论是作家、艺术家,还是读者、观众、听众,采用的都是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类型。

其三,比反映对象更具概括性。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虽然依据客观世界或者现实世界本来的样子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但它绝不等同于客观世界或者现实世界本来的样子;绝不是客观世界或者现实世界本来样子的摹本结构。对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说来,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比反映对象更具概括性;这种概括性被称之为典型性。而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说来,这种概括性表现为融入属于主体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等。

第二,脚本结构构成的超现实型。

分析形象思维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可以追溯到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一般说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按照生活可能的样子,在超越现实的环境中塑造形象、概括生活、反映生活本质真实的创作方法。

作为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类型之一,超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是依据客观世界应有的样子,对图式结构进行的激活、连接,形成意象集群,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

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亦具有三个要点:

其一,大多发生在文学艺术创作、欣赏以及潜思维状态中。与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类型主要发生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不同: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主要发生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中;还发生在潜思维状态中。

谈到思维状态,可以肯定地说,大多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全部的文学艺术欣赏,都发生在显思维状态中。超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就其大多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全部的文学艺术欣赏说来,也都是发生在显思维状态中。而与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不同,在超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中,除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外,还包括潜思维状态的梦、灵感、催眠。在梦、灵感、催眠中,也有超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对梦、灵感、催眠的界定,可以间接给予佐证:梦是由显思维状态转入的意象或概念进行的连接,而这种连接有较大随意性、不确定性、不规则性。灵感是概念、意象在未知的知识范围内所进行连接的被捕捉,是思维的低觉知状态向高觉知状态的突变;催眠是“我”在外力的作用下成为“自我”,而“我”的地位为外力取代后,由外力控制而达至的概念或意象的连接。

其二,依据客观世界可能的样子。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依据的是客观世界或者现实世界可能的样子,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在可能的样子和本来的样子之间,形成了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和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的区别。

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可以举出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例子。屈原的《离骚》、吴承思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罗琳的《哈里·波特》、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北京的天坛建筑群等。此外,在潜思维状态的梦、灵感、催眠中,也有这种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

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所依据的是生活可能的样子。所谓生活可能的样子,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并不完全一致。正是这种距离和不一致,才是超现实的。思维者在这种生活可能的样子中,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希望与追求,并体现在意象组的连接中,也就是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而体现在意象的行为、行为方式中的这种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是异想天开,奇丽诡谲甚至天马行空。这种结构构成,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欣赏,在潜思维状态的梦、灵感、催眠中,都有表现。

其三,产生的原因不断变化。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有着辉煌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历史;至今仍活跃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舞台上,也活跃在潜思维状态的不同类型中。

从历史看,古代的“神话现象”就是先民们运用形象思维的超现实类型的佐证,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类神话,尽管当时的形象思维并不成熟。神话分为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或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西方的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传说、我国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属于人类起源或创世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属于自然神话;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英雄神话大多产生于原始人类渐渐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恐惧心理时期,人们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在我国有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西方有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们。

神话之所以活跃于人类生活的早期,是因为周围的一切之于先民们都是未知的,先民们对思维对象有着太多的困惑。问题在于:先民们不会满足于这种困惑和未知,他们总是力图冲破阻滞,使困惑得到疏解,把未知变成已知。于是,寄予了理想、希望的神话,便应运而生,并在长时间内获得发展。当然,神话毕竟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当人类逐渐长大、成人;当他的知识越来越多、阅历越来越广、能力越来越强时,就离神话越来越远了。

神话的逐渐消亡是否意味着超现实型脚本结构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呢?不会的,超现实型脚本结构产生的土壤在变化,在这一土壤之中生长的超现实型脚本结构也在变化,在发展,这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证实。一是超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艺苑中始终绚丽多姿,没有凋零的迹象,一部《哈里波特》将魔幻冒险之风吹遍全世界,也将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推向了高峰。二是潜思维状态的三个类型始终各领风骚,单是一个梦,就将使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永葆青春。

三、框架结构两种类型的特点

作为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框架结构的两种构成类型:现实型和超现实型,都与现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两种构成类型的特点也都源出于此。

(一)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直接性

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主要的特点是直接性。这是指这一抽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直接依赖现实,接近、贴近现实,以构成框架结构的特性。

对于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说来,这种直接性体现了框架结构的构成与其所反映的现实之间的直接、明确的关系。尽管在抽象思维的过程中,经过透视型参量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现实失去了其生动、鲜明、可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类型,与其所反映现实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改变。实际上,在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中,现实扮演着三重角色:一重角色是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来源;二重角色是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模板;第三重角色是检验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尺度。现实扮演的这三重角色,较为充分地说明了框架结构的构成与其所反映的现实之间这种直接、明确的关系;也说明了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直接性。

(二)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实践性

人在现实中的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现实型框架结构在构成中体现出的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也是一种实践关系。而这种实践关系,又表现为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的实践性。

实践是指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是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是人的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试验活动等。

从实践性方面分析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强调框架结构构成的合目的性。人的实践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属于目的性活动。人不会毫无目的地活动,也不会为所欲为地活动。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在复杂的或大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突出。愈是大的活动,愈是复杂的活动,愈发显示出目的性的作用,发挥出目的性的作用。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是因大型、复杂的实践活动而构成的抽象思维复杂结构类型。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则强化了抽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活动的目的性,使合目的性成为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的特点。合目的性的这种强化表现为:在抽象思维的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要服从于目的,服务于目的,以目的为转移,向着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否则,一旦目的游移,抽象思维的复杂结构也将无从建构。

从实践性方面分析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还要强调框架结构构成的合规律性。人的实践活动都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实现一定的愿望。但人的活动并非都能达到目标或完全达到目标;因为人不能为所欲为地任意确定目标。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目标要受到规律的制约、条件的限制;否则会事与愿违,受到规律的惩罚。为此,人们要遵循和服从规律,以克服条件的限制,在规律和目的之间进行选择与平衡,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现实型框架结构在构成中,注意到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问题。这种合规律性,不仅表现为遵循客观现实的规律;还要遵循思维对象的规律;同时也要遵循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规律。只有遵循和服从这些规律,现实型的抽象思维复杂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在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中,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是一对矛盾;正如在实践活动中,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有时相对一致,有时又不一致一样。实践活动中这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两难”,反映在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中,是思维者的控制要求和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之间出现了问题。而要使控制要求和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统一起来,使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必须遵循和服从规律而不是相反,应当在遵循和服从规律中达到统一。

(三)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间接性

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主要的特点是间接性。这是指这一抽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类型,间接依赖现实,远离现实,以构成框架结构的特性。

在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中,其与所反映的现实之间,是一种间接的,也就是需要在深入开掘中才能确认的关系。毫无疑问,任何的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现实,这就是说,最终都要将现实作为其来源。正是这种追溯,显示了其与现实型框架结构在构成中的不同:现实型框架结构与现实具有直接、明确的关系,而超现实型框架结构必须通过这种追溯才能确认其这种关系,这种间接性已表露无遗。

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与现实的这种间接性表明:一旦脱离了有关来源问题的探讨,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就是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既可以和现实联系起来,也可以和现实没有联系。因为,这些构成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与现实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而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与其所反映的现实之间,同样也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四)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不指向性

指向性是物理学概念,是指在频率固定时,通过声中心的指定平面内换能器响应,作为发射和入射声波的方向。心理学研究的注意也有指向的提法,是指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跟踪。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中的不指向性,是指这一框架结构构成类型,不指向与现实有关的特定对象的特性。

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中的不指向性,是对指向特定对象的否定。它表明:在抽象思维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构成中,没有与现实有关的特定对象参与;思维内容是不指向任何特定对象的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思维过程是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的激活、连接;思维结果也由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呈现。

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中的不指向性,不是无指向性。无指向性是指不具备指向能力。超现实型框架结构在构成中,是可以指向现实中的任何事物的。因为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来源。问题在于:超现实型框架结构的“超”,就是得益于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没有指向任何对象。反之,如果这些公式、定理、规则、符号、数据乃至数字,全都指向了特定对象,那么,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与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的区别何在?看来不指向性既是超现实型框架结构构成类型的特点,也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

四、脚本结构两种类型的特点

形象思维与现实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使脚本结构的构成类型特点,区别于抽象思维框架结构的构成类型特点: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两种类型,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脚本结构两种构成类型的共同点

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两种类型,都以客观存在作为脚本结构两种构成类型的基础;换言之,脚本结构的两种构成类型,在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都是从客观存在出发的。

先分析现实型脚本结构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在脚本结构构成的两种类型中,现实型脚本结构比较容易接受以客观存在作为结构构成基础的看法。因为现实型脚本结构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引发的图式结构连接,根据客观存在的发展、变化,将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上升为复杂结构。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中,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符合生活的真实、符合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感知。分析起来,现实型脚本结构类型中的“现实”,与客观存在所谓“生活本来样子”,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因而容易为现实型脚本结构接受并成为这一结构类型的特点。

当然,生活事实、客观存在之于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也只是基础。生活事实与生活事实在形象思维中的反映,不可能完全一致,客观存在也只能作为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的基础。思维者的思想、观念、情感以及渗透性控制和操作性控制等,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匿地投射于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中,影响或改变着思维对象。之所以提到这一问题,与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及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关。

19世纪末,欧洲文坛出现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主要特征:其一是按照事实描绘生活,对生活做照相式记录:既不进行评价也无须深入事物本质;注重追求一种真实性。如左拉所言:“我看到了,我说出来,我一句句地记录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其二使用自然科学方法即“实验方法”进行创作。其三从生物学的决定论出发,经常把主人公置于酒精中毒、精神错乱、色情狂等病态之中,不顾及经济、政治、道德的作用,只关注人的生物属性和自然属性,忽略人的社会属性。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由于自然主义的艺术家们在追求那种所谓“真实”时,自身存在着片面性,最终使这一思潮和流派应有的意义被大大地削弱了。契诃夫之所以不喜欢左拉,其原因盖出于此。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自然主义的命运值得思考:生活事实、客观存在是形象思维结构构成的基础,既不能无视它的作用,也不能扩大它的作用。

再分析超现实型脚本结构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与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类型容易接受客观存在作为其构成基础不同,在超现实型脚本结构中,接受客观存在作为其构成基础,是要费些周折的。因为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类型,不是遵循生活本来的样子引发图式结构的激活、连接,将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上升为复杂结构;而是按照生活可能的样子引发图式结构的激活、连接,将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上升为复杂结构。显然,在生活本来的样子和生活可能的样子之间,也就是在客观存在与生活可能的存在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问题在于:承认这种不同,并不是要改变什么;只是不能推论出客观存在作为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基础的理论不能成立。

对于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构成类型说来,超现实并不是不要现实或脱离现实,生活可能的样子永远离不开生活本来的样子;客观存在仍然是其基础和最终的依据。只不过,这里的事实是间接的事实、这里的反映是曲折的反映罢了。对此,鲁迅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指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只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7]

(二)脚本结构两种构成类型的不同点

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两种构成类型,除了拥有共同的客观存在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自身的特点将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两种类型区别开来。

首先是存在形式不同。对于形象思维说来,存在形式是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它表现为意象的存在、图式结构的存在、意象以及图式结构构成形式的存在。形象思维脚本结构两种构成类型的不同,反映在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中,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

对于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类型说来,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形式,意象、图式结构、意象以及图式结构构成形式,都存在于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中。而对于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类型说来,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是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形式并不一致的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或称之为超现实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意象、图式结构、意象以及图式结构构成形式,都存在于这种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形式并不一致的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或称之为超现实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中。思维时间、空间形式的不同,与形象思维脚本结构两种构成类型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这种不同又将对意象行为、行为方式、结构构成、结构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

其次是意象行为、行为方式的不同。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作为复杂结构,由图式结构成;但其基础的连接则为意象的连接,具体表现为由意象组连接汇聚成意象集群。脚本结构两种构成类型的不同,也反映在意象行为、行为方式中。

在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类型中,意象的行为、行为方式存在于与现实相近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中,扎根于坚实的大地上,成了似曾相识的陌生者,人们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作家、艺术家在创造这些意象(艺术形象)时,所展示的这些意象(艺术形象)的行为、行为方式是平凡的、普通的:它们生活在平庸细碎、平凡普通中;尽管他们的世界也复杂、曲折甚至离奇,但这种复杂、曲折甚至离奇,是可以触摸到、感知到的,是这个世界的复杂、曲折甚至离奇在形象思维中的映射,不是那种超现实的东西。在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构成类型中,意象的行为、行为方式则存在于超现实的思维时间、空间中,它们似乎是在远离大地的空中,虽然能捕捉到一点点现实的痕迹,却很难将它们与现实生活完全对上号,所谓由了它去!在那些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中,意象(艺术形象)的行为、行为方式是独特的:成为巨人式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这些意象(艺术形象)具有夸张的外形、动作、情感、个性;充满了神秘、渴望、悲观、忧郁等。

再次是结构不同。形象思维脚本结构两种不同类型,在不同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中,连接出了不同的脚本结构。

在与现实一致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中,现实型的形象思维脚本结构得以实现。与现实生活蕴含的结构相对照,现实型的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显得很真实,并与现实生活蕴含的结构很相似,这也构成了现实型脚本结构的特点。而对于超现实型的形象思维脚本结构说来,其结构构成是在以现实为基础又超现实的时间、空间形式中实现的。与现实生活蕴含的结构相对照,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显得夸张、廓大,这也构成了超现实型脚本结构的特点。

最后是结构方式的不同。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的不同类型,存在于不同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中,不仅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脚本结构;同时在这一构成中,还产生了不同的结构方式。

形象思维脚本结构不同的结构方式,是在图式结构汇聚成意象集群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也是依附于结构展示出来的。在与现实一致的思维时间、空间形式中,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结构方式,会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结构方式的使命;即或结构方式上剧烈变化,也是现实所为之或以人们理解的现实而为之。而分析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结构方式,其特点却在于大幅度、跳跃式,较少呈现出常态。在以现实为基础而又超现实的时间、空间形式中,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这种大幅度、跳跃式结构方式是较为独特的,结构的构成常常使人感到意外。不妨体会一下那些以超现实型形象思维脚本结构创作的绘画作品,这种结构方式呈现的跨越、突兀,便比较清楚了。

第四节 基本类复杂结构构成方式

基本类的基本,含有基础、根本之意,引申为必要的、必备的。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属于基础的或称之为必要的、必备的复杂结构构成方式。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的这种基础的或称之为必要的、必备的作用,可以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数量最多。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三种类型中,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属于数量最多的类型,共计有八种,占全都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百分之四十。二是使用最多。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是思维者使用最多的类型,凡进行复杂性思维,都离不开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三是没有不同思维形式的区别。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需要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以构成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

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包括四对八种:并行式结构构成方式、串行式结构构成方式、接力式结构构成方式、反馈式结构构成方式、跳跃式结构构成方式、递进式结构构成方式、发散式结构构成方式、收敛式结构构成方式。

一、并行式结构构成方式和串行式结构构成方式

无论是抽象思维框架结构的构成,还是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构成,都需要那种使用量大、构成能力强、基本的构成方式。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便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基本类型中,所谓“大中更大”的两种结构构成方式。

(一)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并行和串行这两个概念,过去人们使用不多。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两个概念渐渐为人们所熟悉。这里用以对思维复杂结构基本类构成方式中两个构成方式的命名。

先分析并行式构成方式。并行本意是指“并排行走、不分主次”或“同时实行或实施”;并行也指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物学中的并行,是指同一祖先的后裔在分开之后因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从而产生出既相似又有区别后裔的现象。在计算机科学中,并行用于表述通信(传输)方式,指的是多个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数据也就容易出错;并行处理是计算机系统中能同时执行两个或更多个处理机的一种计算方法,并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节省大型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时间;并行还可以表述接口设置,其内涵大致相同。

作为思维复杂结构基本类构成方式中的构成方式,并行式构成方式是指多个思维简单结构并排推进,实现与其他思维简单结构的激活、连接,用以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

理解并行式构成方式,有三点需要说明:其一,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并行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采用的是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的方式,以实现思维对象之间的激活、连接,也就是思维简单结构之间的激活、连接。这种横向、并排、分布式的推进,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使用量大、简单方便的构成方式。其二,不宜与计算机的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作简单类比。并行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对象之间的激活、连接,也就是思维简单结构之间的激活、连接,构成思维复杂结构中,采用横向、并排、分布式方式,对这种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不能完全比照计算机的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因为这是思维中的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因为思维过程不可能如计算机那样,让N个思维对象同时进行横向、并排、分布式的激活、连接。对于思维而言,无论是并行式构成方式的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还是串行式构成方式的纵向、顺序、依次推进,都要经过离散化,要适应思维的切分与复原过程。对于并行式构成方式说来,就是在切分与复原中,依次实现思维简单结构之间的横向、并排、分布式推进。三是处理好并行式构成方式与串行式构成方式的关系。在并行式构成方式与串行式构成方式之间,是一种交织、交替、交互的关系,由这种交织、交替、交互关系所决定,没有单纯的并行式构成方式或串行式构成方式构成抽象思维的复杂结构。

再分析串行式构成方式。串行与并行相对应。除计算机科学外,串行大多指:对所从事的某项工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去实施。在计算机科学中,串行是指串行通信,是“通用串行总线”的简称,就是使用一条数据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依次传输,每一位数据占据一定的时间长度。

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串行式构成方式是指具有纵向关系的思维简单结构之间,依次推进、顺序实施,实现与其他思维简单结构的激活、连接,以构成思维的复杂结构。

理解串行式构成方式,需要说明三点:一是构成方式很普通。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基本类型中,串行式构成方式履行着思维简单结构之间纵向激活、连接,也就是依次推进、顺序实施的职责,由于这一职责与思维对象激活、连接的顺序是一致的,因此这种依次推进、顺序实施虽大量参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但很少引起关注,真的是太普通了。二是与思维过程的一致性。串行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依次推进、顺序实施,与思维过程是一致的,与思维信息的离散化也是一致的。这种一致使得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变得自然而然,串行式构成方式也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三是与并行式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织、交替、交互的关系。如同前面对并行式构成方式的分析一样。

(二)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功能,都在于满足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需要。只是,这种满足增加了构成数量较大、适用范围较广、使用频次较高的内容。由此,构成数量较大、适用范围较广,使用频次较高,也成了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功能的组成部分。

构成数量较大、适用范围较广,使用频次较高,之所以成为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功能的组成部分,除了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自身的激活、连接,以构成思维复杂结构外;还与对其余六种基本类构成方式以及其他思维结构构成方式的兼容有关。这六种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的激活、连接,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含有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一种结构构成方式能够排除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作用。由此,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构成数量较大、适用范围较广,使用频次较高,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尽管有的结构构成方式的构成数量、适用范围,使用频次等并不弱,但却只有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将构成数量较大、适用范围较广,使用频次较高,作为自身的功能。

(三)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作为基本、大量、普遍的结构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会不断产生交叉,而与这种交叉相联系的是协调。由此,交叉性、协调性又成为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第一,交叉性。

谈到交叉,一般指交叉关系,形式逻辑和数学都涉及这一关系。形式逻辑中的交叉关系是对概念的外延而言的,是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有部分重合;而数学中的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有共同元素、也有非共同元素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在抽象思维框架结构构成中,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之间的交叉是大量的;而大量的交叉则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对于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之间的交叉关系说来,这之中既有形式逻辑和数学意义上的交叉关系;也有类似物理学意义上的思维空间的交叉关系。从形式逻辑和数学意义上说,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都服务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而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一起自然会交叉,自然存在着交叉关系。而从类似物理学意义上的思维空间说来,并行式构成方式属于横向的结构构成方式,而串行式构成方式属于纵向的结构构成方式。在这横向与纵向、纵向与横向的结构构成中,交叉是必然的,交叉关系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由于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在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叉,产生大量的交叉关系。而大量的交叉和交叉关系,又容易产生不和谐、不一致、不配合、不得当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不和谐、不一致、不配合、不得当的问题,也就成了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在构成思维复杂结构过程中的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不和谐、不一致、不配合、不得当问题的出路,就是进入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通过这种综合集成,加强协调性,在协调中解决问题。这就好比公路交通系统,平行车流基本上不会相互影响,也很少产生问题;而在十字路口则容易发生非常剧烈的交互,因此这里需要周密的协调。

第二,协调性。

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思维过程的顺序性中。思维结构的构成再复杂,思维信息的切分与复原、离散与连接都是有顺序的;从结构要素到简单结构是有顺序的;而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同样是有顺序的。二是体现在思维阶段性目标的存在与实施中。无论是并行式构成方式还是串行式构成方式,其横向的结构构成或纵向的结构构成,都是思维阶段性目标的组成部分,都要经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而综合集成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减少或避免由交叉而带来的混乱。三是对结构构成中因交叉而带来的混乱及时反馈,在综合集成过程中及时予以调整。

二、接力式结构构成方式和回馈式结构构成方式

在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二十种结构构成方式中,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很特殊:作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基本类型之一,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是对所有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具体连接方式的关注,涉及思维复杂结构之间怎样连接的问题,与所有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都有关系。这一点,其他结构构成方式都无法比肩。

(一)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提出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显然是受到有关家庭结构关系研究的影响。该研究认为:国外家庭特别是欧美家庭,父辈与子辈的关系,类似田径比赛场上的接力赛,子辈一俟成人便相对独立,因为已经从父辈手里接过了接力棒。这种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也因之谓之为接力式关系。而东方家庭特别是中国家庭,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强调相互施恩,父辈施恩于子辈,而子辈又报答父辈之恩,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反馈,也称为回馈,这种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也因之谓之为回馈式关系。在这里,不仅这两种构成方式的命名受到该研究的影响,以至其界定也受到该研究的影响。

先分析接力式构成方式。谈到接力,一般是指田径以及游泳比赛中的多人合作项目,也是唯一的集体项目。以田径比赛中的接力为例,每队由四名队员组成,要跑完一定距离,并依次传递接力棒。日常用语中的接力,也指一个接续一个进行。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接力式构成方式吸收了田径比赛中依次传递接力棒的接力规则,并运用到思维复杂结构的具体连接中,是指上一个思维对象接续地激活、连接下一个思维对象,而下一个思维对象再接续地激活、连接下下个思维对象的激活、连接方式。在这种相对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激活、连接中,构成思维复杂结构。

理解接力式构成方式,有三个重点:一是过程在接续中进行。接力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采用的是接续的形式,激活、连接的思维对象一个接着一个,前一个思维对象引出后一个思维对象,一个个思维对象接续而来,又接续而去。二是思维对象保持相对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过程。由接力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思维对象的激活、连接都会保持相对独立而又相对完整。因为前一个思维对象一经接续后一个思维对象,前一个思维对象的使命便告结束,而后的激活、连接,则由后一个思维对象承担。三是交互作用呈断续状态。思维对象接续地激活、连接,也是思维对象的交互作用。而由接力式构成方式主导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只是要将思维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断连接、打断、再连接、再打断,使思维对象的交互作用,呈现断续状态。

再分析回馈式构成方式。回馈又称为回报,也有的称为回赠,一般是指接受方反过来对施予方的报答。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回馈式构成方式是思维对象的激活、连接与思维对象的反馈相结合,在强烈的交互作用中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回馈式构成方式有别于接力式构成方式在处理思维对象激活、连接中采用接续方式,即不断连接、打断、再连接、再打断,使思维对象的交互作用,呈现断续状态。而是通过反馈方式,使不断的激活、连接和不断的反馈结合在一起。

分析回馈式构成方式,亦有三点值得重视:其一,过程从不中断。由回馈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会因新的思维对象被激活、连接而断开,它在不断反馈中使这一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其二,是思维对象之间的反馈。回馈式构成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既不是思维过程的输入过程中的反馈式输入,也不是思维过程的输出过程中的反馈式输出。思维过程中输入、输出的思维信息反馈,是以思维主体为中心的环型信息流程,着眼于通过思维控制对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功能、思维结构等进行调整或不调整。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反馈,则发生在思维对象之间,是由被前一思维对象激活、连接的后一思维对象,对前一思维对象激活、连接的反馈。其三,交互作用强烈、复杂。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是复杂结构的交互作用过程。回馈式构成方式通过反馈,使不断的激活、连接和不断的反馈结合在一起,无疑加剧了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交互作用,也加剧了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复杂性。

(二)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功能较为单纯:解决参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结构构构方式之间,将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问题。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除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外,还有十八种。这些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以其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功能,通过思维对象之间不同的激活、连接,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深入一步的问题就是:这些思维对象之间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而能够回答这一问题的,恐怕只有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接力式构成方式以其对思维对象在激活、连接中的接续,也就是采用不断连接、打断、再连接、再打断的方式,来解决思维对象之间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问题。回馈式构成方式以其对思维对象的反馈,也就是将不断的激活、连接和不断的反馈结合在一起,来解决思维对象之间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问题。以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基本类其他构成方式为例,无论是并行式构成方式还是串行式构成方式,都要解决并排推进中的“并排”,是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也要解决依次推进中的“依次”,是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答案当然并非唯一:既可以通过“接续”来“并排”或“依次”,也可以通过“反馈”来“并排”或“依次”。这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也展现了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不同功能。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所遇到的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问题,在所有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中,具有普遍意义。

(三)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的特点也比较单纯,各自只有一个。而这各自的特点,都同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交互作用有关。

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交互作用,之所以与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相关联,是因为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所解决的怎样连接,采用何种方式连接的问题,和思维对象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交互作用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连接方式,产生的是不同的交互作用,而不同的交互作用,则又构成了接力式构成方式和回馈式构成方式各自的特点:接力式构成方式的弱交互性,回馈式构成方式的强交互性。

先分析接力式构成方式的弱交互性。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接力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对象,一直处于接续状态:激活、连接结束,前一思维对象也结束,由后一思维对象接上。就这样不断地连接、打断、再连接、再打断。在接力式构成方式的作用下,思维对象的交互作用,总体上呈现出弱化的状况。而这种弱化的状况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前一思维对象在激活、连接后一思维对象之后,便悄然引退了,不存在共同的主角。二是思维对象之间的联系呈现断续状态。当前一思维对象激活、连接后一思维对象时,两个思维对象的联系是存在的;而当后一思维对象正式登场,前一思维对象悄然引退时,两个思维对象的联系是中断的。而前一思维对象的悄然引退,两个思维对象的联系的中断,直接影响到思维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使这种交互作用呈现出断续状态。显然,在接力式构成方式的作用下,思维对象的交互作用被弱化了,由此也构成了接力式构成方式的弱交互性。

再分析回馈式构成方式的强交互性。与接力式构成方式的弱交互性相反,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回馈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对象,通过不断的反馈,联系愈加紧密,交互作用愈加增强。由回馈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是通过后一思维对象对前一思维对象的反馈实现的,保证了思维过程中不发生中断。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被前一思维对象激活、连接的后一思维对象,不断对前一思维对象进行反馈,由此在前一思维对象和后一思维对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回馈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对象之间建立的这种紧密联系,也是思维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特指前一思维对象与后一思维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在这之中,来自后一思维对象的作用力非常重要,它是这种紧密联系的纽带,是以反馈形式出现的力量。而前一思维对象与后一思维对象的紧密联系,正是思维对象之间交互作用不断增强的体现。由此也构成了回馈式构成方式的强交互性。

三、跳跃式结构构成方式和渐进式结构构成方式

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基本类型中,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是仅次于并行式构成方式和串行式构成方式,也属于大量、普遍的结构构成方式。只是这种大量、普遍,更多反映在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构成中。

(一)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是从思维复杂结构的激活、连接形态,或者是构成形态上,做的一种划分。

先分析跳跃式构成方式。跳跃的本意是指腿部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地方;引申为越过应该经过的一处而到达另一处。学术界依其引申义,亦有跳跃式思维的提法,指的是那种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结果的一种思考模式。

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跳跃式构成方式是指在由思维简单结构向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减少过程性结构而达及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跳跃式构成方式实施的过程,是过程性图式结构以及形式结构、辩证结构被压缩、减少、忽略的过程;也是过程性意象组以及过程性概念组的激活、连接被压缩、减少、忽略的过程。而这种压缩、减少、忽略的前提是:脚本结构以及框架结构的构成,不会受到影响,否则,这种压缩、减少、忽略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跳跃式构成方式对过程性结构的压缩、减少和忽略,与脚本结构以及框架结构的构成,也就是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要求,表面看来是有冲突的:难道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或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这种思维的复杂结构,容不下过程性结构而一定要压缩、减少和忽略吗?其实不然。那些被压缩、减少和忽略的过程性结构,从根本上说来,与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或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并无实质性联系。这里说明三点:其一,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包含着过程性结构,但其成为复杂结构,并不是由那些被压缩、减少和忽略的过程性结构决定的;换言之,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或抽象思维的复杂结构,也不是因那些被压缩、减少和忽略的过程性结构而成立的。其二,一部分过程性结构的缺失,无关复杂结构的构成;因为跳跃式构成方式对过程性结构的压缩、减少和忽略,是以不影响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构成为前提的。其三,跳跃式构成方式只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基本类型之一。而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构成,绝不可能是一种结构构成方式孤军奋战。因此,压缩、减少和忽略部分过程性结构,无关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构成。

再分析渐进式构成方式。谈到渐进,大多是指依照次序或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又与循序合为循序渐进,意义变化并不大。渐近为人们所熟知,还因常用来概括中国改革的特点,谓之为“渐近式改革”,并与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形成对照。

渐进式构成方式是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循规蹈矩的结构构成方式,是能较好地体现基本类型要求的结构构成方式。在以渐进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过程中,思维简单结构的激活、连接,不会跳跃式进行,不会压缩、减少和忽略过程性结构。相反,会有序前行,依次而进地激活、连接思维对象: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而外、由外而内;或由深及浅、由浅及深;或由广及窄、由窄及广。

渐进式构成方式不排斥过程性结构,而是将其作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一部分,这与跳跃式结构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为此,有三点需要说明:其一,较好体现了基本类型要求。所谓基本类型要求,是指思维简单结构的激活、连接,按部就班、中规中矩,亦步亦趋地进行,在这种按部就班、中规中矩,亦步亦趋中,构成思维复杂结构。而渐进式构成方式的不跳跃、不压缩、减少和忽略过程性结构,正符合基本类结构构成方式归类的要求。其二,体现出一种有序性。渐进式构成方式这种按部就班、中规中矩,亦步亦趋,这种不跳跃、不压缩、减少和忽略过程性结构的激活、连接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是一种有序的存在,使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能够有序前行,依次而进。其三,途径是多样的。渐进式构成方式在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构成中的有序前行,依次而进,并非只有单一的途径,而是拥有多种途径。因为途径的多少与激活、连接是否有序前行,依次而进没有关系,尽管途径的增多会加大有序前行,依次而进的困难。而这也是其所履行基本类构成方式职责的有利条件。

(二)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跳跃式构成方式要满足压缩、减少、忽略过程性结构激活、连接的要求,渐进式构成方式要满足依次而进、有序前行的需求,从而结构起脚本结构和框架结构,这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主要的功能;同时,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还要满足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经济性和细致性的需要。

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主要功能的实施,与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特质有关。跳跃式构成方式对过程性结构激活、连接的压缩、减少、忽略,是与世界上的事物联系太复杂有关。试想,如果不能对那些与思维对象无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性结构作一压缩、减少、忽略,而完全依次而行、顺序推进,那么,思维复杂结构何以构成?何时构成?显然,没有跳跃式构成方式参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是不行的。而从相对应的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渐进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依次而进、有序前行,而只有跳跃式构成方式,只一味地压缩、减少、忽略过程性结构,思维复杂结构何以构成?怎样构成?显然,没有渐进式构成方式参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也是不行的。结论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都以其功能,服务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

跳跃式构成方式对过程性结构激活、连接的压缩、减少、忽略,体现了思维的经济性原则,当思维进入复杂阶段,思维结构进入复杂结构构成,这种经济性尤为重要。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变化性结构不断输入,综合集成对象众多,如果不能舍弃一些过程性因素,思维将不堪重负。因此才有了这种跳过、越过一些过程性因素的结构形式,这也满足了思维经济性的需要。而渐进式构成方式的存在,则在于满足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细致性的需要。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不仅需要跳过、越过一些过程性因素,还需要对一些过程性因素细致化、精细化。可以说,没有一些过程性因素细致化、精细化,好比只有骨头没有肉,肯定是面目可憎。文学、艺术创作中有细节描写的要求,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也有“细节决定成败”之说,其实,这些都与渐进式构成方式有关。

(三)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的特性

作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在激活、连接形态上具有对应性的结构构成方式,跳跃式构成方式和渐进式构成方式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而共同点却不多。

第一,跳跃式构成方式的广阔性。

跳跃式构成方式的广阔性包含了事物存在的时间形式和空间形式。在时间形式方面,跳跃式构成方式能够跳跃的时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当今、未来,也包括排列、顺序、变迁。人们常说的“弹指一挥间”,“观古今于须臾”,都是跳跃式构成方式在时间形式上跳跃的结果。这也是跳跃式构成方式广阔性的“广”。跳跃式构成方式的广阔性还有空间形式的“阔”,包括跨度、层次、范围,也包括大小、广狭、宽窄等。李白的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约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是跳跃式构成方式在空间形式中“阔”的写照。不言而喻,没有广泛的时间和宽阔的空间,意象组就无法在跳跃中实现激活、连接,形象思维也无法从简单的图式结构进入到复杂的脚本结构。

第二,跳跃式构成方式的坚实性。

跳跃式构成方式在时间、空间形式中的激活、连接,有两个着力点,一个是起点,一个是落点。跳跃式构成方式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这两个着力点要能够着力,也就是要坚实。

坚实原指根基的牢固、结实。后多用于评论战局形势,指对策严谨、围地巩固,使对方无隙可乘。在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构成中,无论是图式结构还是形式结构,抑或辩证结构,在激活、连接中的跳跃,都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激活、连接的起点和激活、连接的落点,都要坚实,都不允许薄弱、软弱、脆弱。这里所说的坚实与否,是指图式结构、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的激活、连接,都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否符合意象行为、行为方式的要求?只有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意象行为、行为方式的要求,这种在激活、连接中的跳跃,才算有了坚实的基础;跳跃式构成方式的激活、连接,才算是成功实现了跳跃;由跳跃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才算是坚实的结构。

第三,渐进式构成方式的秩序性。

秩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引申为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也有的用来指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对于渐进式构成方式说来,秩序性是其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有序前行、依次而进的另一种表述。图式结构、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激活、连接,要做到有条理、不混乱、守规则,这主要是指图式结构、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之间的激活、连接,有可能排斥秩序性。以图式结构为例,图式结构之间激活、连接的基础是意象行为、行为方式的发生。而意象行为、行为方式的发生,包含某种随机性、不确定性。当然也包含一定的确定性、秩序性。而渐进式构成方式的存在,则减少意象行为、行为方式发生的某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是由渐进式构成方式的秩序性决定的。可以说,渐进式构成方式的激活、连接,大多使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构成,增加了可控性。

第四,渐进式构成方式的灵活性。

渐进式构成方式在激活、连接中的秩序性,保证了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构成的顺畅、有序。不过,这也因此可能导致思维复杂结构在构成中产生保守、迟缓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渐进式构成方式的一个侧面,而与之相制衡的是它的灵活性。

渐进式构成方式的灵活性与秩序性是相对应的。这种灵活性源自意象、概念的相对独立性。意象、概念都具有和其他任何意象、概念激活、连接的可能;具有向任何一个方向活动的权力;还可能迫使思维者依据意象行为和行为方式来决定它的活动方向,依据概念的惯例决定概念激活、连接的走向。由意象、概念的相对独立性所决定,在渐进式构成方式构成脚本结构或框架结构的过程中,既是秩序的又是灵活的:在秩序中透出灵活,在灵活中体现出秩序,从而使图式结构、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的激活、连接,在环环相扣、有序顺畅中,也充满灵活、变化。

四、发散式结构构成方式和收敛式结构构成方式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包含了构成方位的因素;与构成方位相联系,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构成方式。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正是这样的两种适应构成方位需求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而这种适应,主要是对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而言的。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已成为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构成方式的直接承载者。

(一)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都属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与其他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不同:发散式构成方式中的发散,以及收敛式构成方式中的收敛,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思维科学研究之列,并成为两种思维模式的命名: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至于其他结构构成方式,已无法望其项背了。

学术界对发散思维的界定大多为:大脑在思维时不拘泥于已有知识,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的约束,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扩散开去,呈现出一种扩散状、多维发散状,表现出思维视野的广阔,知识面的广博,如“—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发散式思维还被称为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学术界对收敛思维的界定大多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多种想法理顺、筛选、综合、统一,把诸多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收敛思维也叫作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集思维、集中思维等。

作为思维复杂结构基本类型的构成方式,本文对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界定,与学术界对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界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在对思维结构方向的描述上是一致的,因为发散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的结构方位上,也是从核心结构扩散开去,呈现出一种扩散状、多维发散状;而收敛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的结构方向上,则是通过理顺、筛选、综合,尽可能把多种结构引导到核心结构中去。

不同之处有三点:其一,无论是发散式构成方式还是收敛式构成方式,都是思维复杂结构基本类型的构成方式,都不是思维模式,也构不成思维模式;其二,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都是在由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圈定的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的结构范围内,或者说在思维复杂结构的形态内,实现思维对象的激活、连接;其三,结构构成过程充满了交互作用:外部之间的激活、连接;内部之间的激活、连接;外部与内部的激活、连接;内部与外部的激活、连接。

本文对发散式构成方式的界定是:在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中,实现由核心结构向复杂结构的扩散型构成;由小集群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辐射型构成。发散式构成方式的结构构成,也就是结构的扩散或辐射,需要有基点和范围。基点存在于核心结构,或称之为小集群结构中。在发散式构成方式的实施中,这些核心结构、小集群结构,是思维简单结构交互作用、激活、连接的出发点、起始点;或者说,据此向外围发散。只不过,这些出发点、起始点并非一个,而是不规则地环绕于核心结构、小集群结构周围的一批,范围则是思维简单结构交互作用、激活、连接的落脚点、归宿点。由发散式构成方式实施的扩散,至此画上休止符。而这些思维简单结构交互作用、激活、连接的落脚点、归宿点,也就构成了外围式构成方式圈定的范围;或者说,与外围式构成方式实现了无缝对接。

本文对收敛式构成方式的界定是:在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中,实现由复杂结构外围向核心结构的聚合型构成;由网状结构向小集群结构的集纳型构成。收敛式构成方式的结构构成,也就是结构的聚合、集纳,也要基点和范围。只不过,这里的基点和范围,与发散式构成方式的基点和范围呈对应状态。具体说来,收敛式构成方式的基点,存在于由外围式构成方式圈定的复杂结构范围中,收敛式构成方式的实施,是居于复杂结构外围的思维简单结构交互作用、激活、连接,向核心结构聚合、集纳的出发点、起始点;而收敛式构成方式聚合、集纳的目标,就是复杂结构的核心结构,这也是收敛式构成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归宿点,这也是内围式构成方式圈定的复杂结构圈定的范围;或者说,与内围式构成方式实现了无缝对接。

(二)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功能,在于满足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需要;这里的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以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为主,也包括侧向位结构构成方位。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大多为常规结构构成方位,少量为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中的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至于多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和侧向位结构构成方位,运用数量虽少,但欲其正常运用,则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构构成方式,而不能以运用数量的多少为其存在的依据。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正是在这种不大的需求中应运而生,并将满足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功能。发散式构成方式依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的需要,从核心结构出发,沿诸多小集群扩散,最终构成一个多向位的大网状结构。收敛式构成方式同样是依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的需要,从思维复杂结构的外围出发,向着核心结构靠拢、聚集,最终回到高度浓缩,更为复杂的小集群结构中。

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功能,看似全然相反,实则相反相成。对于这两种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说来,由核心结构出发,向诸多小集群扩散,和从思维复杂结构的外围出发,向着核心结构靠拢、聚集,应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就是说,如果仅有发散式构成方式的扩散而没有收敛式构成方式的聚合,或仅有收敛式构成方式的聚合而没有发散式构成方式的扩散,都是不可以的,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都是残缺而不完整的。因为:发散式构成方式的扩散开来的结构,不能一直扩散开去,最终必然聚合;而收敛式构成方式聚合结构,也只能在扩散开来的结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这既是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是功能发挥的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三)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对于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说来,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使它们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只是,这些特点都具有相反性。

第一,方位的相向性。

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是结构构成方位在结构构成中的直接承载者。发散式构成方式由核心结构出发,向诸多小集群扩散,呈现出一种向外的方位;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从思维复杂结构的外围出发,向着核心结构靠拢、聚集,由网状结构向小集群结构集纳构成,呈现出一种向内的方位。

发散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向四面八方发散,呈现出向外的方位;收敛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由思维复杂结构外围向核心结构聚集,呈现出向内的方位。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结构构成的方位上,是相向的,或者说是相对的。这种相向、相对,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命运共同体关系的体现,是在结构构成方位上的互补。

第二,存在的阶段性。

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在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的构成中,不仅在方位上具有相向性,而且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存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说,在大多情况下,发散式构成方式处于结构构成的前段,而收敛式构成方式则处于结构构成的后段。

发散式构成方式处于结构构成的前段表明,在这一阶段,结构的指向多、维数多、路径多,使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通过发散而愈加复杂,从而构成思维复杂结构。同时,为处于结构构成后段进行的聚集,也就是对这些指向、维数、路径的集纳提供了基础。而收敛式构成方式则处于结构构成的后段则表明:在这一阶段,结构的多指向、多维数、多路径,将向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核心结构汇聚,构成更为复杂的思维结构。同时,完成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杂结构从发散到集聚的结构构成循环。

在思维复杂结构的结构构成中,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存在的相反相成关系,使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结构构成中的阶段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进入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构成阶段,其结构构成本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应当说,发散式构成方式的扩散、辐射,收敛式构成方式的聚合、集纳,不过是互为集聚——发散、发散——集聚的基础;因此,所谓的前段、后段的提法,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第三,目标的差异性。

对于发散式构成方式和收敛式构成方式说来,除了方位的相向性、存在的阶段性之外,其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也是不同的:发散式构成方式的阶段性目标是求异;而收敛式构成方式的阶段性目标则是求同。

发散式构成方式阶段性目标的求异是指:在发散式构成方式的结构构成中,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构成呈现出指向多、维数多、路径多的情况。而结构的这种多指向、多维数、多路径,向着四面八方的延伸,各自都有各自的目标,各自都有各自的追求;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其追求的差异性。尽管这些目标、追求,都有最终的落脚点、归宿点,但这些落脚点、归宿点,仍然是不同的。

收敛式构成方式阶段性目标的求同是说:在收敛式构成方式的结构构成中,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构成由多指向、多维数、多路径,向核心结构集聚,这就好比凸透镜的聚焦作用,它可以使不同方向的光线集中到一点,从而引起燃烧一样。无论以“光线集中”形容也好,还是汇合于核心结构也罢,其实,这些都表明了收敛式构成方式在复杂结构构成中目标的一致、追求的集中。

第五节 时间、空间类复杂结构构成方式

思维活动同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密不可分;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是思维对象的存在形式。离开了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思维对象无法存在。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同样离不开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而要反映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就要有与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关系密切的结构构成方式。前瞻式结构构成方式、回溯式结构构成方式、外围式结构构成方式、内围式结构构成方式、宏观式结构构成方式、微观式结构构成方式,就是六种与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关系密切的结构构成方式。

一、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

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主要与思维的时间形式有关,是思维时间形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将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归于时间、空间类结构构成方式的原因。

(一)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都与思维时间形式的表现形式相关联。只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分别位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时间轴的两端:前瞻式构成方式从现在连接未来时;而回溯式构成方式则从现在连接过去时。这与其他构成方式以现在时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先分析前瞻式构成方式。谈到前瞻,大多称为前瞻性。前瞻性是指要有长远的眼光,向远看、往前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由前瞻性又引申出前瞻性思维,内涵进一步加深。前瞻性思维是指:在深入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基础上,超前预见、超前谋划、超前决断的一种科学、理性思维方法。有了前瞻性思维,才能预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决策,制定出正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作为位于时间轴未来端的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前瞻式构成方式以思维客体的现在时为基点,通过推测、假定、模拟等形式,由现在时向未来时延伸,由虚拟构成向现实构成演化,构成一种可能存在的思维复杂结构。

前瞻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有三个要点:一是服务对象主要为创造式抽象思维和创造式形象思维。由前瞻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思维复杂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结构。这种结构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种可能会存在的复杂结构,是推测、假定、模拟出来的复杂结构。对于这种“可能会构成”和“推测、假定、模拟”出来的复杂结构,可以理解为历史上并没有,现实中并没有真实地存在过的复杂结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由前瞻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大多是在未知平台上实现的激活、连接;而这也是创造式思维的功能之所在。二是现在时是结构构成的基点。前瞻式构成方式构成的思维复杂结构,需立足于现在时,从现在时出发,由现在时奔向未来时。这也意味着:所有的推测、假定、模拟等形式,都要以现实为依托才能向前延伸,不能天马行空似的遐想、幻想、空想,否则便失去了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根基。三是采用能够实现“前瞻”的措施。那些通过推测、假定、模拟出来的思维复杂结构,如果要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思维复杂结构,则必须要有能够将现在时引向未来时的措施。那些能够将现在时引向未来时的措施,其共同点是具有跨越的能力,能够从基点起跳,奔向未来。反之,没有这些措施,那些推测、假定、模拟的思维复杂结构,其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

再分析回溯式构成方式。谈到回溯,使用量不高。所谓回,还的意思,走向原来的地方: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溯流而上,追本溯源。数学上有回溯算法,是一种系统搜索问题的解的方法:在确定解的空间的组织结构后,从结点(根结点)出发,以深度优先的方式搜索整个解空间;这种以深度优先方式系统搜索问题的解的算法,适用于解一些组合数较大的问题。在案件侦查中,有回溯性侦查思维:这是在侦查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它是指从结果推测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或条件的思维过程。在历史研究中,也必须依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回溯。

回溯式构成方式位于时间轴的过去时。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回溯式构成方式不像前瞻式构成方式那样特殊,其成果也较少具备创造式思维那种震撼的效果,因为回溯式构成方式所依据的主要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可以想想回溯性侦查思维的情形,是典型的运用回溯式构成方式的例子。这种结构构成方式,实用而又较为普通、寻常。以思维对象的现在时为基点;以恢复过去时和现在时的激活、连接为己任;在还原思维对象的历史中构成思维复杂结构,又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还原思维对象的历史。

分析回溯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作用,应当指出三点:一是结构构成是一种恢复。回溯式构成方式所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是对这一结构的历史的还原,所恢复的是该结构原有的构成,或者说是重构曾经有过的结构。二是这种恢复是以现在时为基点。回溯式构成方式对该结构原有构成的恢复,不能空穴来风,也必须有基点,这个基点就是现在时。由回溯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是从基点结构出发向原点结构的回归,是从现实出发向历史的追溯。三是与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关系密切。回溯式构成方式作为思维时间存在方式的表现方式,与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关系密切。因为,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大多是事物演化历史的颠倒,如果从结构构成方位分析,回溯式构成方式大多采用的正是这种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

(二)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尽管处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时间轴的两端,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特殊性上也不一致;但在功能上却是相同的:都在于满足思维复杂结构中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的构成。

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构成,为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这些复杂结构的构成所必需;因之而成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部分。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的功能在于:实现这类复杂结构的构成。当然,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在实现这类复杂结构的构成时,又有着不同。

从前瞻式构成方式看,前瞻式构成方式构成的猜测性结构、推论性结构都指向未来,大多指向未知的知识范围。因而具有较高的构成价值。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未来的猜测、预知:而大胆的、科学的猜测、预知,永远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当然,这种猜测性结构、预知性结构的构成,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要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一致起来。

再从回溯式构成方式看,回溯式构成方式构成的猜测性结构、推论性结构都指向历史、指向过去,属于一种逆推,也叫逆袭。这种逆推或逆袭,除了能够理出从现在到过去的因果联系外,还有助于打破僵化、刻板、保守的制约,解决思维中遇到的障碍。这是因为由回溯式构成方式构成的思维复杂结构,已经由于结构构成方位的变化,即采用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而发生了某种颠倒:这种颠倒将使原有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观察视角下得以暴露,这也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或然性,另一个是因果联系性。

第一,或然性。所谓的或然,是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在形式逻辑中,有或然性判断和或然性推理:或然性判断是指非必然性的结论;或然性推理是指从真前提出发,只能或然地而非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它所构成的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和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都属于猜测性结构、推论性结构,这两种构成方式的或然性,存在于这两种结构所呈现的结论中;换言之,这两种构成方式所呈现的结论是或然性的,不是实然性的,也不是必然性的。以是推之,这两种结构也是或然性的,不是实然性的,也不是必然性的。

先分析前瞻式构成方式。前瞻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都具有这种或然性。因为那些对未来进行预测、对事物发展进程进行预测的结构以及由此提出的相应对策结构,都是或然性的,都是有可能而不一定,都不是结论或定论性结论。如某地抢修一项水利工程,意图是“水没来,先叠坝”。实际上,这是基于当地水文、气象、地理、历史的一个复杂思考,是前瞻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一个推测性结构。而水坝维修后,水可能来也可能不来,可能今年来也可能明年来。

再分析回溯式构成方式。由回溯式构成方式构成的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是指向历史、指向过去的“逆推”结构,也都具有或然性。也是有可能而不一定,很难形成结论或定论性结论。例如刑侦人员是基于证据、线索推演出案件结构;考古人员是基于现场、文物、史料推演出历史结构,都有这种或然的性质。需要说明的是:与前瞻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不同,回溯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指向历史、指向过去的“逆推”“逆袭”结构,大多基于已发生事实的连接,而不是完全基于逻辑的推演。

第二,因果联系性。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都处于时间轴上:前瞻式构成方式处于未来时;回溯式构成方式处于过去时。两种结构构成方式这一共同点,也促使它们遵循因果联系律,并将其呈现于所构成的思维复杂结构中;同时,这也使因果联系性成为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又一特性。

对于前瞻式构成方式说来,这种因果联系性是处于一种“虚推”状态,因为从目标的设定到措施、手段、办法的提出,都不是已经发生,而是尚未发生只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实,所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是推测、探索、假定类结构。当然,问题不在于前瞻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未来时结构的“虚”;而是构构形式的“虚”。因为从目标的设定到措施、手段、办法的提出,都是“推”的结果,是推测、预测、假定,而之所以能够“推”,从根本上说来,是因为这些是其思维复杂结构构成,具有因果联系性。

而对于回溯式构成方式说来,回溯的过程是明显、直接的因果联系过程。有了这种因果联系,就可以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构成带有因果联系的推测、预测、假定结构,进而推导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回溯式构成方式不同于前瞻式构成方式以“虚”推导的情况,是一种实在的推导。

当然,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其结构间的因果联系是复杂的,而这种复杂性表现为: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会有多种不同的因果联系形式,而很少只有单一的因果联系。因为单一的因果联系,属于思维简单结构构成。而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那种单一的因果联系则很少见。复杂的因果联系包括:某一现象既是原因又是结果,A现象又引起B现象,B现象又引起C现象,C现象又引起D现象,不一而足;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成了互为因果;多种原因导致一种结果;一种原因导致多种结果;多种原因导致多种结果。此外,还有一些导致因果联系复杂性的形式。因此,在运用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时,必须对因果联系的这种复杂性有足够的估计。

二、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

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既需要有思维的时间形式,又需要有思维的空间形式。思维的时间、空间形式,作为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存在形式是不可分的。前瞻式构成方式和回溯式构成方式,是思维时间形式的表现形式,而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则是思维空间形式的表现形式。

(一)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作为思维时间表现形式的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主要是给复杂结构圈定一个范围,不论是框架结构还是脚本结构,也不论构成怎样的思维复杂结构或怎样构成思维复杂结构,都不能脱离一定的范围。尽管这一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变化之中。

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所圈定的范围是不同的:一个在思维复杂结构的外部;一个在思维复杂结构的内部。这里所说的思维复杂结构的外部、内部,如果从思维对象方面分析,属于事物的外部和事物的内部。事物的外部,是指与该事物相关联的外部它事物;而事物的内部,则是指与该事物相关联的内部事物。如果从思维自身分析,则是对思维复杂结构外部边缘和内部边缘的设定。

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外围式构成方式或侧重于框架结构外部结构复杂的激活、连接;或侧重于脚本结构外部结构复杂的激活、连接。其所圈定的外部范围、设定外部边缘,体现在反映事物外部关联关系的思维复杂结构中。面对在思维对象中反映出来的事物外部关联,外围式构成方式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将思维对象活动的范围或者说框架结构、脚本结构的外部整体架构圈定下来,并将这种外部的局部结构构成整体结构。而内围式构成方式或侧重于框架结构内部结构复杂的激活、连接;或侧重于脚本结构内部结构复杂的激活、连接;并将这种内部的局部结构构成整体结构。其所圈定的内部范围、设定内部边缘,体现在反映事物内部关联关系的思维复杂结构中。面对在思维对象中反映出来的事物内部关联,内围式构成方式从大到小、从浅到深,从可以感觉到的事物向很难感觉的事物进行拓展,将思维对象的内部范围或者说框架结构、脚本结构的内部整体框架圈定下来。

外围式构成方式对外部范围的圈定,和内围式构成方式对内部范围的圈定,都是通过对思维对象的激活、连接,也就是对思维简单结构的形式结构、辩证结构和图式结构的激活、连接实现的。通过这种激活、连接,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使这些思维复杂结构有了外部和内部的边缘圈定。不过,无论是外部边缘的设定还是内部边缘的圈定,它都属于复杂结构的激活、连接。虽说在思维的简单结构构成中,也有外部结构或内部结构的激活、连接。但那种外部结构或内部结构的激活、连接,不是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的激活、连接,不具有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在激活、连接中的那种复杂性。此外,由外围式构成方式设定的外部边缘,和由内围式构成方式内部边缘,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疆界,这些疆界不会限制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而延伸和拓展的结果是新的疆界的产生,只是思维复杂结构的外部边缘和内部边缘,虽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大都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的功能并不复杂,已包含在对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界定之中,就是为思维复杂结构圈定范围、划定边缘,以便使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在这一圈定的范围、划定的边缘内构成。

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之所以为思维复杂结构圈定外部和内部的范围、边缘,是因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框架结构和脚本结构构成都需要有范围、边缘,不能毫无限制、漫无边际地激活、连接下去。而从根本上说来,人类的思维作为把握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工具,其能力也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一方面人的思维是无限的,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或一个阶段上,这一过程永无止息;而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有限的,也仅仅有限的把握;认识和发现的只能是相对真理,无法达到绝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这种有限性,要求具体的思维一定要有范围,有边缘。这个范围、边缘,既存在于思维对象外部又存在于思维对象内部。于是,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也应运而生;框架结构、脚本结构的构成也有了可能;两种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的功能,也有了存在的依据;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顺畅、有序进行也有了保证。而能够界定范围、边缘的意义也在于此。

(三)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两大特点:

第一,相对完整性。无论是外围式构成方式,或是内围式构成方式,都要给思维复杂结构圈定范围,设定边缘。而这一圈定的范围和边缘,应当相对完整,不能支离破碎,这就是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的相对完整性。

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在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外部范围或内部范围中的这种相对完整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范围的完整是相对的。由外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外部范围和内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内部范围,都要求是完整的。不过,没有绝对的完整,而这种完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由外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外部范围和内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内部范围,都处于变化之中,只是这种变化没有突破度的限阈。其二,范围的完整将确保思维复杂本结构成为有机的整体。由外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外部范围,和内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内部范围,为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内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依存,提供了空间的基础,而各构成要素在这一外部范围或内部范围的相互依存,又为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了保证。其三,范围的完整是多样的。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范围,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不变的样板。由思维对象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丰富性、复杂性所决定,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的外部范围和内部范围是多样化的。其四,结构范围都要相对完整。无论是外部结构范围或内部结构范围都要相对完整,特别是内围式构成方式,在从大到小、从浅到深,从可以感觉到很难感觉的结构构成中,都要保证这种相对完整性。

第二,相对稳定性。对于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说来,其圈定的脚本结构范围,不仅要相对完整;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结构构成中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由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所圈定的思维复杂结构外部范围或内部范围,都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在构成中需要相对稳定。只有处于一种相对稳定中,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的范围才能稳定;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在构成一旦失去这种相对稳定,其外部范围和内部范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二是外部范围和内部范围的稳定是相对的。无论是抽象思维的框架结构,还是形象思维脚本结构,其结构构成的过程都是变化的过程,包括结构构成的外部范围和内部范围,也都处于变化之中。只是在没有突破结构构成外部范围和内部范围的度之前,框架结构或脚本结构的外部范围、内部范围,都会保持相对的稳定。三是主要变化源于变化性结构的不断输入。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变化性结构将会进入,而那些具有高权重的变化性结构的进入,往往比普通的变化性结构更会动摇由核心结构支撑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问题在于:来自于核心结构的变化,大多会影响到结构构成的外部范围或内部范围,导致新的外部范围或内部范围的产生。

三、宏观式结构构成方式和微观式结构构成方式

有关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归类,是归于基本类型还是归于时间、空间类型,倒有些纠结:可以归于基本类型,只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又都具有空间类型的特点;而如果将其归于时间、空间类型,则在思维的空间感方面与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还略有差距。而最终将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归于时间、空间类型,应当是考虑权重比后的选择。

(一)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宏观和微观,近年来使用渐多,这两个概念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内涵、外延。在自然科学中,宏观特指星系、宇宙等物质世界;而微观特是指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与之相应的场等物质世界。在社会科学中,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作宏观科学,把这种研究方法,叫作宏观方法;又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作微观科学,把这种研究方法,叫作微观方法。也有的研究将整体的思维、全局的思维、历史的思维称为宏观思维;而将关注细节、从某一点出发逐渐向更深更远方面拓展的思维称为微观思维。

作为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有着和宏观、微观概念既相同又不同的内涵、外延。相同之处源于社会科学对宏观、微观的解释,认为宏观式构成方式是着眼于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全局方面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而微观式构成方式则是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细节方面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而不同之处在于:这里不论是宏观式构成方式还是微观式构成方式,都不是研究方法,而是具有某种空间感的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

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最终归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时间、空间类型,得益于其所发挥的作用与思维的空间感有关。宏观式构成方式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全局方面布局,形成自身在结构构成中的特色;微观式构成方式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细节方面入手,也形成自身在结构构成中的特色。而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角度,重新看这些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全局方面,或小的方面、局部方面、细节方面,应当说,还是包含了外部范围和外部结构、内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因素。正是这一点,使其与外围式构成方式和内围式构成方式,还是产生了重合。当然,这种重合也并非什么大事,因为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价值、意义并不完全在于此。

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存在的主要价值、意义在于:提供了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两个主要视角、两种结构方法。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视角的选择很重要。宏观式构成方式提供的是大的、整体的、全局的视角,微观式构成方式提供的是小的、局部的、细节的视角,两种视角不可或缺。而视角的正确选择,将使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跃上新的层级:在宏观式构成方式的主导下,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是大的、整体的、全局的,而在微观式构成方式的主导下,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是小的、局部的、细节的,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相得益彰。反之,如果在视角的选择上发生偏差:或没有选择,或选择不对,或部分选对部分不对,都将对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产生影响。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又表现为两种结构构成方法,服务于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作为结构构成方法,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与其他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并无二致。

(二)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功能,与其他结构构成方式区别较大。这种区别不仅来自不同结构构成方式功能的不同,还来自对功能的定位不在一个层次上。如果说,其他结构构成方式的功能着眼于自身如何满足思维复杂结构构成需要的话,那么,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则在于沟通思维和思维对象的关系,在纷纭的主观世界、复杂的客观世界与思维对象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功能,有着深厚的背景。能够从大的、整体的、全局的方面把握思维对象,同时又不放过复杂事物小的、局部的、细节的部分,是把握复杂事物最重要的前提。而两种结构构成方式这种从大的、整体的、全局的方面把握思维对象,同时又不放过复杂事物小的、局部的、细节的功能,正是从这一把握复杂事物最重要的前提出发的。分析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功能会发现,这种功能与系统思想是相通的,体现了整体的作用。同时又从整体出发,关注到局部,关注到“细节决定成败”。这样就使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站到了各种结构构成方式的高端,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发挥了某种统领的作用,一种类似于“世界观、方法论”的作用。而在这两种思维结构构成方式的“统领”下,复杂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与把握这一复杂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维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

(三)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表现出两大特点:一个是兼顾性,另一个是重要性。

先分析兼顾性。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兼顾性是指,当宏观式构成方式从大的、整体的、全局的方面,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时,还要关注到小的、局部的、细节的方面;而当微观式构成方式从小的、局部的、细节的方面,构成思维复杂结构时,更要考虑大的、整体的、全局的方面,以实现两方面的兼顾。

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宏观式构成方式从大的、整体的、全局的方面对思维对象的把握和微观式构成方式从小的、局部的、细节的方面对思维对象的把握,是对思维对象把握的两种不同视角。而对于思维对象的来源,也就是客观事物说来,这种“大的、整体的、全局的”和“小的、局部的、细节的”,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客观事物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与思维复杂结构构成中的两种不同视角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思维作为把握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工具,不可能凌驾于客观事物之上。而出路就在于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兼顾性。具体说来,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不可以只有宏观式构成方式的“大的、整体的、全局的”的视角;也不可以只有微观式构成方式的“小的、局部的、细节的”的视角,要使这两种视角兼顾起来,都进入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

再分析重要性。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与其他十八种结构构成方式的比较中,是指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复杂结构构成中的显著性、重要程度要高于其他结构构成方式的特性。

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重要性,源于其对其他结构构成方式在复杂结构构成中的统领作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必须具备“大的、整体的、全局的”的视角,否则,必然是“桌子底下放风筝——出于便不高”,真正的思维复杂结构,则很难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还必须“小的、局部的、细节的”的视角,否则,必然是粗制滥造,最终毁于细节。而这种“大的、整体的、全局的”和“小的、局部的、细节的”的视角,不仅要由两种结构构成方式自身来体现,还需要通过其他相关的结构构成方式来体现。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宏观式构成方式和微观式构成方式的统领作用,也就是显著性、重要程度。

第六节 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

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中,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所采用的结构构成方式大多为八种基本类型和六种时间、空间类型。但两种思维形式中的一些复杂结构,却非这些基本类型和时间、空间类型可以满足,于是催生了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这也是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的由来。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是满足两种思维形式特殊需要的结构构成方式,共计有六种,其中两种结构构成方式专属抽象思维,四种结构构成方式专属形象思维。专属抽象思维的两种结构构成方式是构正式结构构成方式、验证式结构构成方式;专属形象思维四种结构构成方式是扩张式结构构成方式、缩微式结构构成方式、模拟式结构构成方式、扭曲式结构构成方式。

一、构证式结构构成方式和验证式结构构成方式

作为专属抽象思维的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特殊性究竟何在?说起来,作为结构构成方式,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自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因为无论是构证还是验证,都是对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谈不上特殊。而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所服务的对象,确切地说,服务于复杂结构中的复杂理论结构。

(一)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构证式构成方式中的“构证”,属于偏正词组。构,构建、构筑的意思;证,论证。论证是从论据到论题的推演过程,通过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将“构”和“证”两个词组结合起来,就是构建论证的意思。而将“构建论证”结合到结构构成方式中并予以命名,则是指构建由论证构成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结构构成方式。

对构证式构成方式的界定,包含了三层内容:一是构建的是复杂理论结构。构证式构成方式的服务对象是复杂理论,构成的是复杂理论结构。这就排除了复杂理论结构之外的复杂结构——抽象思维的复杂实践结构。复杂理论结构是这一结构构成方式专门服务的对象,也是其存在的依据。二是构建的对象是论证。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由诸多小的论证的构成。这些小的论证,类似于理论文章中的分论点,是构证式构成方式用以构建复杂理论结构的对象。在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这些小的论证属于抽象思维简单结构:或为形式结构或为辩证结构。三是构建过程大同小异。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由构证式构成方式构成,这种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建过程,与对抽象思维复杂实践结构的构建过程,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建,同样是在形式结构或辩证结构的基础上;同样构成框架结构;同样分为现实型和超现实型;同样需要经过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

验证式构成方式的“验证”,是指检验或测验对象的精确性、准确性;亦指检验或测验模型的输出与观察值是否相符;现大多用于计算机编译过程中对代码进行的检查,查看与定义的特定规则集是否相一致,以满足某些安全要求。验证式构成方式是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证的逆推,以检验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成的结构构成方式。

验证式构成方式的界定,包含了五层内容:其一,检验的是复杂理论结构。验证式构成方式的服务对象是复杂理论结构,只不过这是对这一复杂理论结构构成的逆推。当然,这种对复杂结构构成的逆推,并不会改变其将复杂理论结构作为专门服务对象的选择。而这一构成方式对复杂结构构成的逆推,则排除了复杂理论结构之外的复杂结构——抽象思维的复杂实践结构;并以此作为存在的依据。其二,逆推的对象为论证和论证之间的关系。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由诸多小的论证构成,这些小的论证或为形式结构或为辩证结构。在构证式结构构成方式的主导下,构成思维复杂理论结构。验证式构成方式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成的逆推,既要还原小的论证,检验这些小的论证的科学性、一致性、简单性、有效性等;还要检验这些小的论证之间关系的科学性、一致性、简单性、有效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检验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科学性、逻辑性、效用性等。其三,结构构成方位相反。验证式构成方式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成的逆推,大多采用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由于大多思维复杂理论结构,都采用正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因此,这里的“逆”,也就成了对正向位结构构成方位的“逆”,也就是采用反向位结构构成方位。当然,还有少量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采用的是非常规结构构成方位。而对这些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所谓逆推,也就成了对这种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成方位的反向。其四,逆推的结果是构建反向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除了在结构构成方位上采用反向外,逆推的过程与构建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过程大同小异,也是一种构建过程,只不过,这种构建的结果,是产生一种与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相对照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其五,重要的是验证。验证式构成方式构建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核心在于验证,通过验证来确认由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意义、价值;同时,通过验证也体现了自身作为思维复杂理论的意义、价值。

(二)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都服务于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由于其结构构成方位的相向而立,因此其功能则有区别:构证式构成方式的功能在于构建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内部关系,并与外部联系;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功能在于依据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与外部联系的通道,以便建构起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进行验证的结构。

美国科学哲学家卡尔·古斯塔夫·亨佩尔在对理论结构的分析中,提出了“桥梁原理”联系“内部原理”与经验陈述的理论结构思想。认为,理论的内部原理是这一理论所设定的特定实体及过程,它所使用的特定的理论概念;桥梁原理是表明理论所设想的过程与经验现象相联系的理论陈述。 [8] 本文认同亨佩尔教授有关理论结构的分析,认为亨佩尔教授提出的理论与隶属于抽象思维的两大构成方式有相通的地方。包括“内部原理”与构证式构成方式“构建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内部关系,并与外部联系”;桥梁原理与验证式构成方式“搭建通往思维复杂理论结构外部通道,以便建构起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进行验证的结构”等。只不过这里的分析是复杂理论而非简单理论;同时又侧重构证和验证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成方式的功能。

构证式构成方式“构建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内部关系,并与外部联系”的功能,是在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构建的过程中实现的。说起来,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建,与思维复杂实践结构的构建,其过程基本一致。不过,构建的材料会有区别: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建材料,大多为小的理论论证结构;而思维复杂实践结构的构建材料,大多为众多经验论证结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内部关系的构建,主要是对这些小的理论论证结构,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以构成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也就是网状的框架结构。而网状框架结构的结点,则是小的理论论证结构的关系点,也是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关系点。

验证式构成方式“搭建通往思维复杂理论结构外部通道,以便建构起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进行验证的结构”的功能,是在构建能够进行验证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过程中实现的。由验证式构成方式逆推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与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之间,要经历反复的交叉、交集、对照、类比、推演过程,以实现对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验证。而能够进行验证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建,则需要对那些小的理论论证结构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进行验证;还包括对思维复杂理论整体结构进行验证。而能够进行验证,是因为在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中存在大量结点。这些结点,对内连接小的理论论证结构,体现它们之间关系;对外连接逆推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以便进行验证。

(三)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专一性,另一个是共生性。

先分析专一性。专一是指纯净不杂、专门。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专一性,是指这两种思维复杂结构构成方式,单纯服务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特性。从认识论意义上分析,抽象思维的复杂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可以分为复杂的实践结构和复杂的理论结构。尽管复杂的理论结构与大多思维者无缘,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存在,更不妨碍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做的贡献。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的特点在于只与复杂的理论结构相关联,而与复杂的实践结构无缘。换言之,离开了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构成,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价值。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对复杂的理论结构的依赖性、专一性,在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二十种结构构成方式中,是独特的。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基本类、时间空间类共计十四种结构构成方式,对服务对象均无指向性要求,既服务于抽象思维复杂的实践结构,又服务于抽象思维复杂的论结构。

再分析共生性。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的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这种紧密互利关系。作为特殊类结构构成方式,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已经形成了同进退、共存亡的紧密关系,这就是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共生性。

对于构证式构成方式和验证式构成方式说来,两者很像一对孪生兄弟:因为有了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构建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于是才有了对这一思维复杂理论结构进行逆推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验证结构;试想,如果离开了由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构建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那么,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验证结构还有何存在的理由?验证式构成方式也将不复存在。正是因为有了能够对思维复杂理论结构进行逆推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验证结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才能生存、发展,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而如果离开了思维复杂理论结构的验证结构,那么,由构证式构成方式主导构建的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也将是盲目且无方向,以至在封闭中要走向衰亡的,构证式构成方式的存在也将失去理由。可以说,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谁也离不开谁,只能在服务于思维复杂理论结构中同进退、共存亡。

二、扩张式结构构成方式和缩微式结构构成方式

在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中,有四种结构构成方式专门服务于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因而也属于特殊类型的复杂结构构成方式,与抽象思维中有两种特殊类型的结构构成方式一样。这四种结构构成方式分别是:扩张式构成方式、缩微式构成方式、模拟式构成方式、扭曲式构成方式。

作为专门服务于形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的结构构成方式,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以及后面将要分析的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在使用数量、应用范围、运用频次等方面,都低于基本类型的结构构成方式;但这四种结构构成方式,在形象思维复杂结构,也就是脚本结构构成中,可以说个个光鲜靓丽、特色突出、夺人耳目。

(一)特殊方式的特殊困惑

本应转入对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界定,但这两种构成方式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对一些徘徊于复杂结构大门之外,也就是没达标的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的思维结构,该如何对其进行界定和归类?

这里所说的“没达标的”的思维结构,主要存在于一些成语、俗语、俚语中。例如把“小”说成“沧海一粟”,把“大”说成“比天还大”,把“难”说成“大海捞针”,把“易”说成“易如反掌”;《三国演义》中“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都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的扩张或缩微。可以肯定,这些成语、俗语、俚语的构成,与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有关。对这类采用扩张式构成方式或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的结构,将如何进行归类?如果将其归于形象思维的简单结构即图式结构,难度很大,原因不仅是图式结构中并无此种类型;更主要的是它比九种图式结构都要复杂,因而无法将其归于图式结构。而如果将其归于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即脚本结构,却又达不到脚本结构的复杂程度。这就是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作为特殊方式引发的特殊困惑。

也有支持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成为脚本结构的构成方式的理由,这就是结构构成中存在变量的问题。在专门服务于脚本结构的四种特殊类型构成方式中,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是自身产生变量的结构构成方式,而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自身并不产生变量。由于变量的输入,特别是自身产生变量,是构成复杂性的根源之一,是思维复杂结构能够成立,脚本结构作为形象思维复杂结构能够成立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还是归于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方式,并作为特殊类型而存在。

(二)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对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解疑释惑,为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的界定创造了条件。

先分析扩张式构成方式。扩张的本意是扩大范围、扩充实力、扩展势力,中性之中略带贬义。而作为服务于形象思维的特殊类型构成方式,扩张式构成方式指的是对脚本结构构成的扩大、张大、拓大,并在这种扩大、张大、拓大中,构成具有扩张形态的脚本结构。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运用扩张式构成方式的例子很多。李白的七古《将进酒》,就是以扩张式构成方式为主的脚本结构构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山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入地府、闹天宫、斗妖魔、战鬼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遁土行空、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等,展示的脚本结构,明显具有扩大、张大、拓大的扩张形态。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创作了小说《巨人传》,主人公卡冈都亚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衣服要用几万尺布,一泡尿淹死了260416人,这是采用扩张式构成方式的典型。对扩张式构成方式之于脚本结构的构成,不宜只从形式(外部形态)方面理解。形式(外部形态)的扩大、张大、拓大,是扩张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脚本结构形态;而对意象内容的扩大、张大、拓大,也是扩张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脚本结构形态。这两种脚本结构形态,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无论是以意象形式(外部形态)为主的扩大、张大、拓大形态,还是以意象内容为主的扩大、张大、拓大形态,在脚本结构的构成中同样都发挥着作用。一些神话传说以及浪漫主义作品塑造的英雄,都属于这方面的例子。

再分析缩微式构成方式。缩微的提法,受到缩微技术提法的影响。缩微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综合性强且技术成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起源于1838年。英国摄影师丹赛用摄影的方法通过显微镜第一次把一张20英寸的文件拍成1/8英寸的缩微影像,至今已发展了上百年。

在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中,缩微式构成方式以其对结构构成的缩小、变小、化小,成为特殊类型的结构构成方式之一,用以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经历缩微式构成方式的结构构成过程,作为形象思维复杂结构构成基础的图式结构,将由大变小,由巨变微,最终会由这些变小、变微的图式结构,构成具有缩微形态的脚本结构。在人们的形象思维中,运用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思维复杂结构的不乏其例。例如微缩景观。不少地方将现实中存在或已有过描述的场景,按照一定比例等比缩小,并用材料制作出来,形成微缩景观。这种微缩景观的制作,就是运用缩微式构成方式直观的事例。1710年至1714年间,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创作了一部奇书——《格列佛游记》。主人公格列佛第一次航行遇难,漂流到利立浦特岛上,而岛上居民身高只有六寸左右。这里不谈作家创作的讽刺本意,仅就“小人国”而言,无疑运用了缩微式构成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是对形象思维思维对象的缩小、变小、化小,并非是指对微观世界的把握。微观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不是思维的结果,更不是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的结果。缩微式构成方式的存在,是将人们对宏观世界或宏观世界的把握,缩为微观世界,并以微观世界的形态、特征来把握。

(三)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特殊需要,满足异于常态的脚本结构构成。不过,这种对特殊需要的满足和对异于常态结构构成的满足,会因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前已谈到,形象思维脚本结构分为现实型和超现实型两类,现实型脚本结构是思维者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对意象组激活、连接成意象集群,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而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是思维者依据客观世界应有的样子,对意象组激活、连接成意象集群,构成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

对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说来,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对意象组的激活、连接,就意味着很少运用或不会运用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因为客观世界本身的常态并不是扩张或是缩微。因此,除非受目的性驱使有少量运用;否则,形象思维的脚本结构构成,是不会运用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所谓少量运用,是指相声、小品、漫画一类艺术的创作以及对相声、小品、漫画一类艺术的欣赏。相声、小品、漫画等艺术,较多地运用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对意象组进行激活、连接。而这种激活、连接,是对意象行为或行为方式的扩张和缩微。

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是依据客观世界应有的样子、对意象组的激活、连接,这就意味着将会较多地运用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因为超现实型脚本结构所谓依据客观世界应有的样子,与思维对象经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脚本结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同时,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所构成的脚本结构,也是实现“世界应有的样子”手段。因此,当形象思维进入超现实类型时,更多地运用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就很好理解了。

(四)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作为形象思维脚本结构构成的特殊方式,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具有两大特点:独特性、合理性。

第一,独特性。由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脚本结构,都具有突出、醒目、独特的特点。结构构成的这种突出、醒目、鲜明,是两种结构构成方式独特性的体现。

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在脚本结构构成中的运用,使形象思维的复杂结构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常态的一种异态:或是巨大无比,或是小如微尘。总之,这种异态的复杂结构,都是突出、醒目、鲜明的都是独特的。由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脚本结构,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体验力、感知力,将使思维者享受一种独特的体验。

第二,合理性。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构成的脚本结构,看似荒诞,实则合理,因为这种荒诞是现象的、表面的,而本质的、深层的则是真实。这就是说,有真实作为看似荒诞的基础,才使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结构构成有了合理性。

在脚本结构构成中,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的作用都是明显的,它使形象思维复杂结构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以看似荒诞的形式出现的。例如岳飞的词《满江红》中有“怒发冲冠”之句,就是头发把帽子直直地顶起来。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恐怕不存在;从生理学上来看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千百年来吟咏这首词的读者们是否认为不存在、不可能呢?不会!

本质的、深层的真实,是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存在的依据;如果失去了本质的、深层的真实,无论是扩张后的脚本结构,还是缩微后的脚本结构,都将变成货真价实的荒诞不经的东西,成为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怪物。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人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毛泽东同志曾经描写了“有余钱剩米”阶层的情态:“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试想,现实生活中哪有垂着一尺长涎水的人?但这种对巴望、羡慕之情态的扩充张大,非但使这些“有余钱剩米”阶层人们对金钱、地位的渴望及欲念受到歪曲,反而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这种扩充具有本质的真实。

三、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

与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相同: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亦属于脚本结构构成中的特殊方式;但不同的是:没有遇到什么困惑。

(一)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的界定

在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构成中,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虽然属于脚本结构构成中的特殊方式,但使用的门槛不高。

先分析模拟式构成方式。模拟是并列式的词,摹+拟,模仿的意思。作为形象思维脚本结构的构成方式,模拟式构成方式有模仿的意思但又不止于模仿;它指的是准确、逼真地再现思维对象,并将这种对思维对象准确、逼真地再现,体现于脚本结构构成中的结构构成方式。

人们常说“绘声绘色”,其实,复述某件事情的“绘声绘色”,已包含了准确、逼真地再现思维对象的意思。从思维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思维对象的活动,准确、逼真地体现于脚本结构的构成中。日常生活中如此,文学艺术创作中,更是大量运用。以绘画艺术为例,如果创作一幅由远及近飞翔的鸟群,那么,极远处的鸟,只消涂上几笔便可带过,但对于极近处的那一两只,却要画得准确、逼真。唯其如此,整个的鸟群才能获得生命。艺术家为再现这一两只极近处鸟的脚本结构构成方式,便需这种模拟式构成方式。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曾经写道:“特别是在诗里,这种对细节、对形貌的想象,应该居于统治地位,这种想象在别的地方令人喜爱,而在诗里却万万不可缺少。 [9]

不能把模拟式构成方式的运用看成是对思维对象的简单模仿,正如任何比喻都是蹩脚一样,任何模仿也都是如此。模拟式构成方式构成脚本结构的过程,是由模仿到模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交互作用,将主体融入对思维对象准确、逼真地再现中,构成准确、逼真的形象思维脚本结构。

再分析扭曲式构成方式。扭曲用于贬义,原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原来的形态;引申为受到心理压力,心里不平衡;不切合实际,歪曲;人们还将这种现象应用于图像处理,制成了对图像进行几何扭曲的滤镜,称为“扭曲滤镜”。

与模拟式构成方式准确、逼真地再现思维对象,并将这种准确、逼真体现于脚本结构的构成中相反,扭曲式构成方式是以改变结构形态、进行几何扭曲的方式再现思维对象的,并将这种改变、扭曲体现于脚本结构的构成中。“扭曲滤镜”可以看作是理解扭曲式构成方式的某种参考。

不必因“扭曲”含有贬义而对扭曲式构成方式拒之于外。实际上,扭曲式构成方式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脚本结构构成方式:编织谎言故事和揭穿谎言故事,使用的就是扭曲式构成方式;创作童话类作品和欣赏童话类作品,使用的也是扭曲式构成方式;此外,在文学艺术史的大量流派: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野兽派、未来派、达达主义等的创作以及对这些作品的欣赏中,也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扭曲式构成方式。

(二)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的功能

与扩张式构成方式和缩微式构成方式比较,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在服务对象的指向上比较明晰,这也使得这两种特殊类型的结构构成方式在功能上比较明晰:分别服务于脚本结构的现实型和超现实型。

从模拟式构成方式看,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现实型脚本结构。在现实型脚本结构“依据客观世界本来的样子,对意象组进行连接,从而结构成意象集群”中,都会大量运用这种准确、逼真地再现思维对象,并将这种准确、逼真体现于脚本结构的构成中的结构构成方式。离开这种大量运用准确、逼真地再现思维对象,并将这种准确、逼真体现于脚本结构构成中的结构构成方式,现实型脚本结构的构成将无从谈起。前面曾经引用过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有关现实主义的一段话:“现实主义据我的意思,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恩格斯看来,细节的真实是构成现实主义的两大特征之一,而且是作为前提特征而存在的。而所谓细节的真实,在其结构构成方式上,正是模拟式构成方式。这里以李白“玉阶怨”为例,诗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的“露后罗袜”“玲珑望月”,便是出色的细节描写。透过这一准确、逼真的生活小浪花,女主人公的相思、哀怨,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再从扭曲式构成方式看,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超现实型的脚本结构。在超现实型脚本结构“依据客观世界应有的样子,对意象组进行连接,从而结构成意象集群”中,必然会以扭曲式构成方式这种改变结构形态、进行几何扭曲的方式来再现思维对象;并将这种对思维对象的改变、扭曲体现于脚本结构构成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所谓的超现实,就是对脚本结构构成的“扭曲”,就是运用扭曲式构成方式,从而结构出与现实本来样子不一样的样子来。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扭曲”,现实将如何才能“超”啊?

(三)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的特点

模拟式构成方式和扭曲式构成方式虽具有对应关系,但共同具备且能够与其他构成方式区别开来的特点不多。正如这两种结构构成方式在功能上分别服务于脚本结构的两种类型一样,其特点也分别属于各自的构成方式。

第一,模拟式构成方式的逼真性。

模拟式构成方式的特点在于它的逼真性。这种逼真性,是模拟式构成方式同其他构成方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谓逼真,是说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准确、真切地再现出思维对象的本来面貌。文学艺术史上那些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都表明了模拟式构成方式的作用;现实主义创作需要这种对思维对象准确、逼真的再现;需要用这种准确、逼真的再现构成脚本结构。

而来自相反的例证每每告诉人们,那些在具体再现时的疏忽——不准确、不逼真,往往直接影响到思维成果的价值。据说,宋代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明代曾经被人假冒过。而有趣的是人们对这一赝品的识破,竟是一只麻雀跨过了两行屋瓦。行家们断言:真品并无此种败笔。其实,不单艺术作品对细节要求逼真,就是日常的思维也是如此:细节部分往往是软的,最容易出纰漏,细节决定成败嘛。因此,运用好模拟式构成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运用模拟式构成方式,要防止自然主义的倾向。“自然主义摄影流派”的创始人亨利·爱默生,曾发表了《自然主义摄影》一书,对传统的摄影“绘画派”进行攻击,提倡自然主义。耐人寻味的是,后来他坦率地承认:“艺术不是自然,也不一定是自然的翻版和说明,因为许许多多的艺术以及某些最好的艺术,根本就不是自然。”后来,他还写了《自然主义摄影死亡》的小册子来加以纠偏。

第二,扭曲式构成方式:变化性。

扭曲式构成方式的特点在于变化性。这种变化性是指在被反映客体与思维结果之间发生的改变。应当说,扭曲式构成方式的脚本结构构成过程,便是被反映客体在形象思维中改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了改变、变动,扭曲式构成方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扭曲式构成方式是以改变结构形态、在对思维对象的几何扭曲中再现思维对象的。这种改变、扭曲虽然体现于脚本结构的构成中,不过,根子却在于脚本结构构成的类型要求。实际上,当脚本结构构成的类型要求为超现实型时,对改变的要求就已经产生了。因为从被反映客体本来的样子到思维对象应有的样子,只有通过改变才能实现。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需要有适合的结构方式,于是,扭曲式构成方式应运而生,并有了施展的空间。



[1]  引自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379、380页。

 

[2]  同上书,第378页。

 

[3]  钱学森、戴汝为:《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92页。

 

[4]  姜璐编:《钱学森论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48页。

 

[5]  均引自《文艺理论译丛》第3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

 

[6]  同上。

 

[7]  《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8]  《自然科学的哲学》,陈维杭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83页。

 

[9]  《外国作家、理论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第3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