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答:如果没有闭关锁国清朝会强大吗?

 where5 2018-11-27

最近新闻闹得挺凶的,具体是哪个三解就不说了,所以选了这么一个假设问题,和大家聊聊“贸易”和“开放”的区别。


问题如下:


如果没有闭关锁国清朝会强大吗?


其实很多人对于近代史的了解,就是一个名词概念,并由此进行想象,当然,发明名词的人或许本身就预设了这种想象,这不是“蠢”,而是“坏”。


“闭关锁国”这个词儿就非常典型,即认为政府的“不开放”和由此引发的军事、科技上的落后是由于“交流太少”,更直白地说是由于与“海洋文明”接触不够而导致的,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问题是,无论你的贸易如何繁荣,交往如何频繁,这种“交流”能否传导到整个帝国才是真正的难题。


回答如下:


事实上,说清朝“闭关锁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锁国”一词脱胎于日本德川幕府反复发布的“锁国令”,其内容的重点在于禁止日本人远航离开日本,同时严格控制来航的外国船只的来源国(荷兰、中国)、贸易量、贸易品以及贸易地点(长崎出岛),以及在严控日本人与西方人接触的同时,严禁天主教等文化的输入。


简单总结下就是,“不许出,严控进。”


清朝类似的政策是“迁海令”和“禁海令”。


电视剧《康熙王朝》疯狂美化的清初迁海,其过程无比残酷。


清朝政府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及康熙元年(1662年)、四年(1665年)、十四年(1675年)5次颁布禁海令(见《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20、卷692、卷776);顺治十七年(1660年)及康熙元年(1662)、十七年(1678)3次下达“迁海令”(《东华录》顺治十七年九月癸亥条;康熙十七年闰三月丙辰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


主要目的指向清晰,即迁移沿海居民,禁止出海经商、捕鱼,以断绝对孤悬台湾的郑氏政权的人力、物力支持,是政治手段,而对于外国商船来华贸易,并不在禁止之列。


在对垄断日本贸易航线的郑氏政权的海上交锋中,清政府还积极联络荷兰人,借兵借船,绝非将其当做洪水猛兽,禁止入内的状态。


顺治十二年(1655年),第一个来清朝“朝贡”的西方国家荷兰,获得了八年一贡、到京发卖货物的特许,同时,荷兰还和广东镇南王尚之信集团大规模贸易。据周谷城《中西交通史》引述的数据:


1603年至1693年间,从东印度,尤其是从中国,输入欧洲的货物价值每年至120兆利佛尔,后来还两倍三倍多于此数。


当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后,海禁已无必要,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下令:


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清文献通考》卷33)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设闽海钞关,许百姓造船浮海而贸易焉”,这是首开闽海关,衙署分两处,一处设在福州府城外南台中洲,另一处监督衙署设在厦门塔仔街张厝保。(道光十八年刊本《厦门志》卷7)


19世纪中叶,广州茶叶装箱外销(水粉纸本画)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监督到任开关,衙署:“大关在广东省城五仙门内,康熙二十四年以监院旧署改建。监督至则居此,银库吏舍并在焉。别有监督行署在广州府香山县澳门。”(《粤海关志》卷5)


同年,开江海关(先在今连云港的云台山,1687年移至上海县城)、浙海关(先在今宁波,1695年增设定海官署)。


自此之后,千帆竞渡,注意,主要是出去的中国商船。


直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为了控制人口外流,下令限制私自出洋,禁止中国商人到南洋贸易,并禁止久居国外,在南洋经商的限令三年内归国,否则永不得复归国土,对于之前如火如荼的中国商船赴南洋贸易确实是一大打击,不过并未禁止西方船来华。


又过了40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因往来洋船都携带炮械,存在国家安全隐患,下令对西方人关闭闽、浙、江三处口岸,只留广州一地通商,是为“一口通商”。


需要注意的是,“一口通商”政策施行后,清朝仍允许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商船进港贸易,中国商人更不在限令之列,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商人驶往东南亚的商船就有295艘。


而且,仅从“成本收益”来看,乾隆朝的这个政策不算离谱,因为江、浙、闽三关本来就不是荷兰、英国等西方商船贸易的“大头儿”,甚至江、浙都不是进出口大头。


根据马士的《东印度对外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统计:从康熙三年(1664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9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船共199艘,至粤海关153艘,占总数的76.88%,到闽海关的有26艘,占总数的13.07%,到浙海关的17艘,占总数的8.54%。特别是康熙四十六年后,几乎所有的英国船只都集中在广州。“四口通商”有名无实。


而同期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则先是热衷于招引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进行易货贸易(18世纪20-40年代每年平均有25艘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后来更是积极经营荷兰—巴达维亚—广州的三角贸易,主要目的地就是广州。


为英王乔治二世公主1734年大婚订制的乾隆年间外销瓷,正经的中国制造,高端订制品。


“一口通商”政策施行后,非但没有减少中西方的贸易,反而显著增加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英国船来华58艘,道光六年(1826年)为85艘,道光十三年(1833年)为107艘。


此外,清朝与俄国商队的陆路贸易口岸张家口一直运转良好,俄国商队三年一次来中国的贸易始终在进行,自康熙四十七年(1704年)确定路线之后,俄国商队自伊尔库茨克沿色楞格河,经过库伦,入张家口到北京贸易,行程需70天。


既然100多年间,北京都来得,还说什么闭关锁国?


朝廷不爱学人家的科学、制度,赖老百姓?



-  E N 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