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为何留下广州这一通商口岸?全因乾隆的“福星”

 铁血老枪 2019-02-16

文|李国荣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为何留下广州这一通商口岸?全因乾隆的“福星”

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二十日,闽浙总督杨应琚关于关闭浙江一带海关,只留广东一个口岸的奏折上,乾隆御笔朱批“所见甚是!”原件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不久,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为何留下广州这一通商口岸?全因乾隆的“福星”

《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

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进入乾隆盛世。就在这一年,一道从紫禁城发出的上谕改变了清朝对外贸易的格局。时年47岁的乾隆帝宣布,大清国关闭其他海关,只允许在广州对外贸易,也就是“一口通商”,清朝的开海政策由此做出重大调整。说到这个重大国策的调整,起因是一个英国商人引起的。当时,正在海外扩张的英国,不甘于只在传统的广州口岸贸易,而要到长江流域的丝茶产区增开新的商站。乾隆二十年(1755),英国派出曾在广州贸易多年并起了中国名字的英国商人洪任辉,到浙江沿海投石问路,洪任辉乘船直抵浙海关宁波口岸。宁波在康熙年间原本是开放的港口,但一向不是洋船聚集的地方。此次洋船忽然闯入海滨要地,乾隆帝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对浙江海防的忧虑。为了阻止英船北上,乾隆帝采取了一种想要禁而不明禁的方法:不公开宣布禁令,而是提高浙江关税,让外商无利可图,从而把洋船逼离浙江。然而奇怪的是,浙海关税额的增加并没有吓跑外国人,那些英商宁可多交税也要到浙江贸易,这让乾隆帝为难起来。

为了处理浙江海关事宜,乾隆帝将熟悉对外通商贸易的两广总督杨应琚调任闽浙总督。这个杨应琚是乾隆帝十分宠信的封疆大吏,就在离开广东前往浙江的履新赴任途中,杨应琚还收到乾隆帝赏赐的鹿肉。在杨应琚奏报沿途风调雨顺的奏折上,乾隆帝朱批夸奖杨应琚是“一路福星”。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二十日,刚刚到任的闽浙总督杨应琚,一天之内给乾隆帝上呈了四道奏折,专门就海防与海关问题建言献策。杨应琚的奏折说,洋船高大如屋,来去无常,尤其是船上装载着炮械,云集在天朝商港,这对沿海清军水师是个巨大的威胁。杨应琚在奏折中进而谈到,从海防的角度考虑,外国商船应该集中在广州进行贸易,主要原因是珠江口“自虎门横档而至黄埔停泊,在在设有官兵稽查押护。而横档地方两山门立,中建炮台,尤为天生险隘。其自横档至黄埔,又有沙淤水浅之处,番人未识水道”。在清朝海疆大臣看来,海防安全高于一切,闽浙一带不应让洋船自由出入,而南疆的珠江口具有两山、炮台、沙淤这一系列天然防御优势,是在确保海防前提下进行通商贸易的最佳选地。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为何留下广州这一通商口岸?全因乾隆的“福星”

绘画,描绘瑞典商船停泊在广州黄埔港的情形

对杨应琚关于关闭浙江一带海关,只留广东一个口岸的建言,乾隆帝深表赞同,挥笔御批“所见甚是!”这便是清朝要对开海政策进行收缩调整的缘起。经过朝臣商议,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初十日,乾隆帝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乾隆帝认为,“如此办理,则来浙番船永远禁绝”。

这就是给大清国的海疆政策带来划时代变动的“一口通商”上谕。据此,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一起关闭,清朝的对外贸易全都集中到粤海关。乾隆帝的“一口通商”国策,一直持续到晚清鸦片战争时期在列强炮舰威逼下被迫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历史地说,“一口通商”这一决策,关闭了其他海关,只允许在广州对外通商贸易,这是清政府的封闭之策、收关之举。但应该看到,这个收缩的国策也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就是说乾隆帝的闭关还是留有余地的,还保持了一个渠道,留下了一个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