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名单,一品白衫

 冬窗事发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面对疾风暴雨,旧时战友判若云泥,有人像泰山一样稳固,有人像落叶一样飘零,非黑即白。

因天生站在光明的对立面,黑色自古就不受待见,像黑幕降临,近墨者黑,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极多,总之没个褒义。在西方,非裔掀起了人权运动。

为杀鸡儆猴,中世纪的英国将那些不法之徒的名字记在了一本黑皮书上,称“黑名单”。黑名单的存在,不仅有效提升了公民素质,也让地区治安切实有了保障,故迅速推广至全球。

网络时代的黑名单威力犹在,喷子会被禁言封号,老赖会被限制贷款、出行,或多或少影响了生活。

但有一个现实问题,从前黑名单是少数,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性觉醒,大家对它便少了一丝恐惧,进而对名单制造者产生了一份敌视,甚至将榜上有名当成为一种谈资。

更不知何时,我们又劈头盖脸地造了一个新词:白名单

比如,只有互开白名单的公众号才能彼此转发原创文章,相互获益的同时,也彰显出两家的微妙关系。

往大了说,当一个热门产业被强行打压时,大部分市场就此消失,小部分悄悄转为黑市,更小一部分就进了白名单。

再如最近,按国家“双减”工作要求,北京就公布了首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这些机构,已准许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

一家欢喜几家忧,先前还唤人家牛夫人,怎么突然又变成小亲亲啦?

非黑,即白?要说黑名单有着极强的约束效应,那白名单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在清代广州,大概是有着史上演绎最完整,记录最详备的白名单制度实施方案。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道圣旨突然从京城降临沿海,下令除广州外,其余海关即刻终止对外贸易。

从此广州一口通商,其具体业务被城内若干商行所垄断,至鸦片战争时正好十三家,史称“十三行”

十九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

故事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以“财贸流通,侧各省亦俱有益”为由解除了海禁,设粤、闽、浙、苏四大海关,衙门分别位于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但受地理位置和政策倾向的影响,仅广州一地相对兴盛。

次年(1685),清廷便于广州城郊腾了一块空地出来,将事先招募好的若干公行安置在此。各行由中国商人掌管运营,具体负责对接外商,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每隔数日,所有税收会被送至钦差广州海关总督处,总督再安排运至北京,中间越过各级州府单位。时有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一个亦官亦商的公行体系初具规模。

到了乾隆时期,因西方工业革命使然,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外商将目光锁定中国,明面要增设通商口岸,暗中却派人刺探国情、传教,引起了清廷警惕。

乾隆一生六次南巡,在第二次(1757)途经苏州时,亲眼目睹了当地熙来攘往的洋船洋商,其中大多携带武器,令他触目惊心。

同年秋,上谕便由北京传至沿海,将一口通商的规定告知天下。

“諭軍機大臣等:凡番船至廣,即嚴飭行戶善為料理…今經調任閩浙,在粵在浙,均所管轄,原無分彼此。但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准入浙江海口。豫令粵關,傳諭該商等知悉。”

-《清高宗實錄》
事实上,该政策仅针对西洋欧洲,闽、浙、苏三处海关仍对南洋开放。不过鉴于欧洲的商品质量和贸易体量,大清已委实步入闭关锁国状态。

为何是广州?

一是地理位置,清广州府并非现代港口那样紧靠海岸,英船万里而来,还得沿珠江逆流向北行进八十多公里,当时的珠江也不如今日宽阔,所以大吨位的货船就很难进入广州,侧面限制了外商发展。

其二,便是广州坐拥一套成熟的公行体系,各行往来洋人已逾半个世纪,办事驾轻就熟。

换句话说,只要将广州十三行改造升级,即把北京的政策落到实处,便可在源头上遏制外商来华。

此处政策,史称“防夷五事”。

二十四年(1759),乾隆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正式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其一,禁止外商在粤过冬;其二,夷人到粤应寓居行商管束稽查;其三,禁止国人借贷或受雇于外资;其四,严厉打击外商雇人传话的弊病;其五,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拨营员弹压稽查。

而这套章程的最终话语权,无疑就在十三行。

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

乾隆五十七年(1792),如坐针毡的英王以给乾隆祝寿为名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提出改善英商待遇、增设通商口岸、固定关税等系列事宜,但均遭拒,包括后来阿美士德中国行依然无果。
是以在广州,有朝廷撑腰的十三行就愈发骄横起来,那些富可敌国的大行商们两头通吃,完全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粵海關志引乾隆致英王敕諭》
两头,即国内国外。

从前尚有见到总督知府的机会,但乾隆以后,外商若想与政府会面,则必须经由大行商转达,呈递文书亦如此。

一进一出,大有学问。

约见高官,无非是推销自家产品,但能否约成还得看行商脸色。精明的洋商就会先和行商谈妥利益,再安心去找政府报备,不惜将成本翻番。

反之,洋商若与行商结下梁子,大概率就永别中国市场了。

对进口商来说,以前可以找到丝绸、茶叶、瓷器等各种上游厂商,尽量低价拿货。而现在上游被清廷锁死,就只能来十三行承颜候色。

因垄断所有资源,十三行的价是一口价,没得谈,货也只有现成的,没得选,给啥吃啥。

洋商吃瘪,国人也别想好过。

从前,只要是自己种的茶叶,织的丝绸,你就有权利去选择外国代理,英法德意随便挑,价高者得。

而乾隆以后,国人就很难接触到外商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把货低价卖给十三行,行商货源充足,讲价免谈。此外,市场行情和行商的意志也至关重要,万一哪天人家不做茶叶了,茶商就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两头堵,同时抑制了消费与生产两端的积极性。

而获利者除了行商自己,便是那些定期接受孝敬,臭味相投的大清官员了。

每逢盛典战事,行商们都要用尽手段迎合朝廷,最简单的就是捐钱,几十万到几百万两白银不等,表面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实则为了能继续占着十三行这个坑。若是不捐或捐少了,就有被取而代之的风险,狼多肉少嘛。

久而久之,清廷宰十三行,十三行再高价卖货,还是百姓扛起了一切。
乾隆皇帝射猎图
在乾嘉时期不断重修的《大清统一志》中,关于欧洲的描述还在沿用明末西方传教士的说法,将以西把尼亚、拂郎察、意大里亚当成了“大”国,而有关英吉利的描述少之又少,可谓对时局一无所知。

但要说最了解世界变幻的一伙人,在清朝还必须属十三行了。显然,他们为利益选择了沉默。

当年的马戛尔尼被拒后非常沮丧,然而在中国转了一圈后又如释重负,并在日记里写到: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清政府很想凌驾各国,但它目光如豆,只知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当我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道光二十年(1840)夏,伦敦下议院热火朝天,大伙围绕是否借鸦片对中国宣战展开激辩。当时,汉学家斯当东的立场尤为关键。

托马斯斯当东早年曾随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两度访华,头一次还得到了乾隆赏识,期间,他还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行任职,成了地道的中国通,嘉庆二十三年(1818)回到英国,进入议会。

有因必有果,鉴于自己几十年来对大清的观察了解,斯当东在商贸问题上态度强硬,极力推动战争。

鸦片战争亦称通商战争,在《南京条约》中,大清被迫向英国赔偿烟价、军费、商欠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其中三百万是偿还商人债务。

但对更多外商来说,条约最大突破是公行制度的废除,即除了割让香港岛外,另对英国增开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四口通商,并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

1842

在道光十七年(1837),广州通商白名单上正好有十三家商行,分别是:怡和、广利、同孚、东兴、天宝、兴泰、中和、顺泰、仁和、同顺、孚泰、东昌与安昌行,他们与两淮盐商、晋陕商人一起,被后人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

但随着《南京条约》的落实,诸行急速走向没落,相继停办。

其中有“世界首富”之称的怡和行老板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条约中三百万商欠中的一百万,同年病逝广州。临终前他说:“若不是年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实在想移居美国。”怡和行亦被英国人兼并、山寨,取名怡和洋行,今天仍在香港发挥余热。

据《1844-1863年间中国外贸政策》,在战后外贸突飞猛进的二十年间,驶入广州的外国货船吨位只增长了110%,而上海的相关数据为1100%,最终以三倍于广州的优势成为清朝最大进口口岸。得罪那么多人,谁还愿跟你广州做生意呢?

当洋货以亲民的价格大量涌入时,纵观历史,国人的生活水平从未如此刻一样,迎来了质的飞跃。

(完)

             匕

精 选 文 章 推 荐

真相 | 无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