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王恢基三个儿子步入仕途,孙王两家的势力就有了明显的差距。 这里我们有必要列举下王恢基儿孙三世的名第。 王恢基,附生 王恢基长子王锳,进士(二品),两个儿子。王锳长子王沛源(荫生)、王锳二子王沛憕(康熙丁卯举人)。 王恢基二子王钺,进士,四个二子。王钺长子王沛思(康熙已未进士,正六品)、王钺二子王沛懏(监生)、王钺三子王沛憻(康 熙甲子举人,赐进士,一品)、王钺四子王沛恂(康熙丁卯举人)。 王恢基三子王锡,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王锡四个儿子,王锡长子王沛懿(贡生)、王锡二子王沛慡(岁贡生)、王锡三子王沛恵(岁贡)、王锡四子王沛慎(岁贡)都是贡生。 自王允升儿孙,四世内就有王开基、王锳、王钺、王沛憕、王沛思、王沛憻、王沛恂七名取得举人进士功名!加上后来的十世王元菼(乾隆三十一年进士),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门四进士”。 这不是孙氏一家的可比性,这是诸城县内也是少有的可比仕途家族。 王允升一族还有后来的“一门三进士”,出自王允升次子王开基之后,即九世的王植,十一世的王衍福,十二世的王钟吉(正四品,庆阳府)。 我们应该还要知道,其中还有三支王智后代的仕途发展。 相州王氏三支王智之后出“一门三进士”、“一门六进士”。 “一门三进士”,是指八世的善宗、培宗、志宗兄弟三人。 王善宗,康熙八年(1669)中武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中武进士,授台湾安平水师左营守备,为施朗的部将。 王培宗,康熙三十九年(1700)殿试中三甲第5名进士,后官至京畿道(正四品)。 王志宗,乾隆年间进士,钦赐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一门六进士”出自志宗、培宗之长兄笃宗后人,即王笃宗之曾孙、十一世王应芬(从四品)、王应奎(知县)、王应垣(从四品)三兄弟,王应垣之子王琦庆(正四品)、王玮庆(正二品)兄弟,以及王应芬的孙子王家骧,既是“一门六进士”,也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三进士”、“兄弟两进士”、“父子三进士”、“祖孙二进士”。 我们这里主要讲“养德堂”。养德堂是哪家?就是王统照家,至今街巷言传相州王粮食最多的那家。 养德堂是王培宗告老还乡回古址宋家庄建造,对于这段历史有王氏后人发于网络《记诸城相州王氏祠堂》的回忆录,作者:王敏波,全文如下: 本文作者1929年生于诸城相州一村(原称宋家庄子),一直生活到1946年离开家乡前往青岛,现居潍坊。 “相州街,南北长,九座牌坊压当央”,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民风生活,乡俗地产,人物故事,始终萦绕在心。近年,关于相州王氏的相关研究引起人们注意。作为相州王氏三支的后裔,亲身经历见证了当时相州王氏的种种情况。本文谨就相州王氏祠堂的座落情况略作介绍。 一、始祖祠堂。在现在的三村,北邻线市巷,祠堂门朝南,面对解放前叫南下崖的向东去的沟北沿,有殿堂五间,还有其他配殿等建筑。因是始祖祠堂,抗战初期我十来岁时,跟着我父亲去过两次,是给二八大队送给(方言念“jie”)养(煎饼),当时下达摊派“给养”的办公地点就在始祖祠堂的东厢房。在屋里见过族谱的木刻版。院内广植200多年的柏树,殿堂内情况不知道,但在抗战前,常听老人说,每年正月摆供祭祀时都要挂出列祖列宗的官谱画像,叫做“影”。并在正月对外开放数日,当时娱乐活动不够丰富,相州周围方圆十几里的村庄,都结队去看“影”。 始祖祠堂归相州王氏长支管理,长支后人牌位可入此祠堂。 祠堂后面,线市巷一直连到北面的东巷子(即常在一些有关文章中提到的东巷),大都是相州王氏长支聚居之地,如以约堂、庆阳府等。 二、三支祠堂。是三支王培宗中第为官后,于雍正二年告老回乡,回到相州宋家庄子故居后“立家庙置祭田三百亩营兆域……”,就是在宋家庄子当时后街西头的相州王氏三支祠堂,占有十几亩地,大门设在院落的东南角,门洞内有一层式样讲究的木栅栏,栅栏内又有一座油漆大门。由此进门后向左拐,即向西进入无门的墙口,路北就是祠堂的配殿(南屋)五间,中间一间是过道,有门,平时锁着。东西各两间,也是奉祀祖宗神龛的。 通过过道进入内院院中有两棵200余年的银杏树,树干有两人合抱粗,东面银杏树下有一棵盈尺粗的紫藤,缠绕银杏树缓缓而上,但并不是紧箍在银杏树上,两树生长各不妨碍,紫藤的枝条爬满银杏树冠,春天紫藤花开时万般灿烂,确实好看。 院内北大殿五间,殿内供奉着各辈各家的主楼子(神龛),里面是牌位,牌位约八寸高,白漆黑字,男子要注明官职名讳下加“神位”二字,无功名官职的只有冠冕堂皇的写上“太学生”三字,不知是否真入过太学,左下角有祭祀后代的姓名,一般是子辈。妻室有诰封的也要注明,无诰封的写“太夫人”。对于牌位的书写必须请有功名的人来写,而且还得用朱砂笔点主,即在功名上方点一个红点。 这处祠堂是院中院,内院的外部南西北三面都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北面空间很大。北面的西北角有一座两层的炮楼,外墙是砖墙,内部楼梯楼板都是木结构。 祠堂建后,世代相传,族大人旺,祠堂内灵位神龛都快容纳不下了,有些大户就自做主楼子,把神位放在家里,我高祖、曾祖就做了两个主楼子放在学屋里。 三支祠堂由王培宗建,其兄王笃宗迁巴山后,其后人都要来祭祀。每年过年正月初一,其男丁都要在黎明前从巴山赶五里路来祠堂发纸马。有一年,年五更潍河发大水,无法过河,来晚了,动了家法挨了打。那时巴山这支已经是财大气粗了,回去后自建祠堂再也不来了。 三、松果园祠堂,这个祠堂因三支后人——1949年去台湾的王意坚(即《旋风》作者姜贵)在其文章中提到“南门里路西的始祖祠堂”,这是文学作品里的任意发挥,位置很对,但是这个南门已在民国初年,潍河发大水时连同围子墙冲毁了,而这个南门洞地面铺的大青石,在1946年我离开家乡时还有。 松果园祠堂是三支王翔千家族前人建的,三支八世王培宗才建祠堂,后世子孙只有外迁、或有功名地位显耀的才会分立祠堂。王翔千家族所处相州七村,他们聚居的地方叫山海关巷,但是目前无法确定是否其祖上曾在山海关任职,三支现有资料到十二世也没有王翔千家的直系祖先功成名就的。祠堂在山海关巷南端,祠堂往北就是山海关巷。我本人进过这个祠堂,规模远小于始祖祠堂和三支祠堂,只能推测应该是在十二世以后这个支系的家祠。王意坚作品中称为始祖祠堂不足为证。 2016年3月31日补记:感谢潍坊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中心刚刚提供的《根深叶茂的相州文化》(主编孙皎,2011年出版),其中张鸿鸣《堂第毗连称百号》中说,山海关巷是王钺的孙辈王模公(长支后裔)故居,因其曾在山海关一带为官,其故乡居所称为山海关巷。后变卖给三支王翔千的爷爷他们(13世王汝器兄弟)。 松果园中两棵白皮松果树,应不是山东原产,倒是因应着山海关巷这个地理名字。这是从直隶山海关移植到此的吗 同样只能是推测。有一棵松果树的枝干探出了祠堂的院墙,我小时候曾到墙外捡过松子吃。 以上是我对相州王氏的几个祠堂的亲闻亲历,供今人了解。 王敏波老人的记述,明确了王培宗中于雍正二年1724年告老回乡。也确定了养德堂及其祠堂的建设主体时间。 养德堂族人序列如下: 三世王智——四世王绍——五世王允中——六世王铭举——七世王潭——八世王培宗(康熙已卯举人四品)——九世王令(康熙甲午举人五品)——十世王乙祺(监生七品)——十一世王宸(乾隆壬子举人)——十二世王书瑞(光禄寺典簿、候选知县)——十三世王锡棠——十四世王秉慈——十五世王统照...... 古玉寻缘需要在此特别说明,养德堂王培宗家族应该是先去一村区域盖的宅院后盖的祠堂,祠堂应该是九世王令(康熙甲午举人)盖的,因为这里是八世祠堂,原则说祠堂是后代所建,最初是为王培宗建的。 养德堂跟三支八世祠堂的位置是现在相州镇一村驴市沟以东的全部区域。驴市沟以东,一村东西大街以南,是养德堂宅院。养德堂南北长150-180米(六排房屋),东西长80-100米(一村南北中心路东西各30米左右),有高大院墙,东南角、西北角各有炮楼。院内分房宅、杂院及粮仓。粮仓长出榆树就是此家,谷子铺地娶亲也是此家。 粮仓长出榆树,是那年阴雨连绵,无法定期开仓晒粮,时间长了粮仓谷囤之上长出榆树一棵,东家念“余钱树”其名字吉祥,就命管家小心移栽在院中,此树没几年就长成参天大树。 谷子铺地娶亲,也与天气有关。这天王家娶亲,老天不作美,本来万里晴空好好的天气,突然下起了大雨,不多时,道路存水,路人泥滑难行,东家为图吉利,命人把霉烂的谷子及其谷糠铺洒房前之路,以方便行人。 养德堂粮食多,也是因为谷子铺地,世人从此街巷之言传。 三支养德堂的祠堂,在驴市沟东涯一村东西大街以北。这个祠堂是院中院,祠堂以东是王家的菜园和麦场,现在菜园和麦场区域都有人家密集居住。 养德堂一族墓地在相州南原,就是后人叫的毛家林。具体位置是老粮管所以南区域。现在毛家林部分区域是七村跟一村居民混居地。毛家林,并不是毛家的林地,是毛姓始祖给王家看林,而曰:毛家林。当时毛家世代繁衍居住,毛家林成为姓氏区域名了。 王敏波老人记述祠堂院中有两棵200余年的银杏树,树干有两人合抱粗,王培宗雍正二年1724年告老回乡之后盖的祠堂。这两棵银杏树已经成为历史,今天却不能再见。今天能见到的是相州唯一的一棵老银杏树在相州六村西原,有栗姓族人看守,一直到今天,成为见证相州历史变迁的古树,也是相州人民繁盛繁衍的精神寄托之神树。相州老银杏树区域有王家的某支祖坟,位置在鸡市湾以南,栗姓一家就是给王家看林的。由于古玉寻缘见到的相州王氏族谱不全,此地林地至今无确切考证是相州王氏那支祖坟地。据老者介绍,坟内棺材完好,里外松香封棺,开棺卒人完好,陪葬品若干。建国前小吾村王氏年年来此地上坟,访听小吴村王氏,只知道是相州王三支,其他无正解。关于小吴村王氏一族是王智三支后人还是王恢基三子王锡的后人,待考证。 邵家涯头魁星阁路南,整个相州一村都是养德堂家地域。 相州三村南巷,到驴市沟以东,到毛家林,都是相州王氏一家的占居地。 在《探源相州地名历史沿革》中除养德堂,还有整个相州七村都是相州王氏族人及其家丁雇工的宅院。自清顺治年前相州七村区域基本没有居住人口,此地从康熙到民国是由北往南逐渐完成的建筑布局。也就是从猪市湾往南有筠松堂、亭子园、山海关、吉祥堂、卓立堂(冉香阁)、居易堂、爱善堂、清口司、南龙府、松果园等,全部是相州王氏家族的主要居住宅院。其中,自家建有祠堂的有南龙府,松果园、亭子园。 到此,我们该明白王氏一族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力、繁盛发展的庞大基建能力。 亭子园,有凉亭、假山、宅院、祠堂,东门前有天桥与钟楼相接。民国时期前,观音堂以南,现在的相州中心老街是条南北大沟,沟沿是小路,进入相州的主路是驴市沟。现在的相州南北大路的南半部分是后来接通的。 相州王氏一族除在相州驻地的发展,还有西南楼、高直、道明及其北相州、莲池、沙河套等等村庄,王氏一族大概去了相州管辖村庄的大多半村庄,还有自大营到相州这个区域的发展,及其诸城内其他区域的发展。当然诸城区域之外的相州族人的发展我们无法去统计。王柯在九仙山建造的源麓山庄、隐居在九仙山的王沛恂等等,难记其全。 现今相州驻地,我们把民国前的相州集分为八大区域,在这八大区域中,相州王氏一族占据了四区半。 八大区域由魁星街分为东西,以老槐树为中心,分别是西北的三官庙区域(五村)、正西二郎庙南部区域(六村)、西南七村区域、东北三村北巷(天齐庙以北)、正东三村南巷(包含二村,天齐庙以南)、东南一村区域(魁星阁以南)、观音堂以南魁星街以东驴市沟以西区域,还有相州集以北的北相州(四村)这八大区域。 从现今王氏族人居住地理位置来看,八大区域只有五村、六村两大区域几乎没有相州王氏的居住扩散。观音堂以南魁星街以东驴市沟以西区域,王氏占居了一半。这块区域是相州的官地,现在的供销社南东西大街以南是相州王氏的东原坟地及其菜园、麦场,有看林地的郑氏及其养德堂民国后期的管家吴氏等居住。这里也算是相州王家的私留地。供销社南东西大街以北到观音堂,这是乾隆以前时期的官地,由于相州王氏一族的繁盛发展,观音堂往南有客店、钟楼、油坊,有政府办公部门,有商铺,但是此区域的驴市沟西崖有块南北的林地,是不是王家的林地已经无法考证,到民国时期自杜姚店往南有少许居民零散而居。 这就说,自观音堂以南的魁星街东西区域都是相州王氏一家的繁盛扩展居住地。 杜姚店,相州镇民国时期最大的店铺,杜姓,访听杜姚后人没访听到确切的祖先初来相州时间,是不是唐朝杜官、杜幻、杜正的后人,临时无解。杜姓到宋朝还繁衍于相州集,天齐庙宋碑为证。杜姓能在官地建旅馆,试想祖上也不是一般的势力家族。自杜姚时期,南来北往的商客来此店居住,供应茶饭住宿,无钱者可以赊账,随便吃随便住,杜姚依靠卖地维持生计。杜姚为人和善,愿意接济穷人。开客店的,特别是民国时期土匪横行,杜姚黑白两道无世仇。杜家地产,最后还剩相州计生办附近1.8亩(老亩)。建国初,工作组住在此店,看到东家卖茶水不要钱(商客愿意给就放下几个铜板,不方便的,喝完走人,不记账,也没有追要铜钱的。)土地核查划分成分时,1.8老亩给写了1.8亩。杜姚老人卒几年后,胶州一代商客才得知消息,很多前来礼祭者。 杜姚店在哪里?在观音堂东临。 观音堂在哪里?在相州王五世祠堂正南15米。 相州王五世祠堂在哪里?在相州集线市北。 相州集线市在哪里?在驴市沟北头二村村委会正西100米东西路。 观音堂在猪市湾东路口,猪市湾在六村南头七村北头。 从如今来看,王氏一族占据了相州驻地的四分之三居住地域,孙氏一族主要是五村区域,最多占据相州驻地的八分之一。 王庠自初家庄来到相州,成为相州王氏始祖,后人续谱自立为相州王。王庠后代人文荟萃,显宦层出,在清朝自顺治至嘉庆年间出现了罕见的家族仕宦。据不完全统计:进士17人(其中庶吉士殿试选文行兼优之士>6人,武进士1人),举人50人(武举1人),贡生、恩贡、拔贡、岁贡、附贡、副贡、例贡、廪贡等39人,监生、附生、廪生等248人,武生19人。诗人和作家37位,作品100多部。知县以上官员130多人。有传31人,有家传事绩50人,载省志1人,载府志2人,载乾隆县志46人,道光县志98人。一品全葬1人,钦赐祭葬1人,立祠2人,崇祠乡贤祠5人,乡谥先生7人,入节孝祠2人,节孝节行载县志23人,奉旨建坊旌表节孝9人,呈请匾额旌表节孝2人,旌表节孝3人,晋赠一品夫人、太淑人、晋封太恭人、晋调养淑人各1人,诰赠、晋赠夫人5人,勅封、诰封、勅增、貤赠安人21人,诰封、诰增、貤赠、晋赠淑人11人,诰封、诰赠宜人21人,诰封、诰增、貤赠恭人30人,勅封、勅增、诰增、貤赠儒人56人,清康熙皇帝为诸城王氏宗祠御题匾额‘耘经堂’;乾隆皇帝为王氏题匾‘父子兄弟同科第’,王氏有御赐忠孝、及第、贞洁牌坊一十三道,有六通神道碑、魁星楼、升官树等,更是堪称神奇——“进士家族”,王氏家族在相州镇号称堂号百家。 繁盛于清王朝的相州王氏进士世家,在500年时间内,构建了庞大族群及其建筑群,展现的是相州文化的复苏,民众安居乐业的繁盛,最为能够体现封建王朝的浓厚文化气息。相州王氏的祖祠堂、五世祠堂、八世祠堂(亭子园、松果园、养德堂、高直、道明都有);以及道明园(内有关公庙、亭子、长廊、阁楼、山水等)、高直西北原的御葬林(内有天齐庙、关公庙、文昌阁、祠堂)、二村邵家崖头的魁星阁;建在七村的筠松堂、吉祥堂,冉香阁(卓立堂)、居易堂、爱善堂、山海关、亭子园、青口司、南龙府、松果园......等等;以及养德堂(相州一村)、庆阳府(相州三村)、世德堂(相州三村)、传经堂(北楼)、修德堂(道明)......等。特别突出的是相州集大街(魁星街)中央的南北九坐牌坊,还有北楼、东楼、西南楼,相州南北古路两旁店铺王家占有绝大部分。相州镇驻地内号称王氏堂号有百家之多,现今整个相州七村区域在建国前居住王氏堂号十几家,王氏家族所建古迹建筑在建国初期都还存在。 时代变迁,沧桑巨变,历史悄然流逝。人与物,古迹无存,成为了时空变幻的记忆! 回头望相州,满眼风光梦东楼。千古兴亡多少事?往事悠悠,几度海市蜃楼,百堂九坊迹无留! 问吾几多忧,繁华落尽荣古陋。物是人非几春秋?烟雨满楼,多少恩怨情仇,不尽潍水滚滚流。 注:由于相州王氏一族久远的历史,前后有500年之久,很多信息来源口耳相传及县志、族谱记载。此篇文章在此特别感谢走访的各位老者,古玉寻缘在此敬重施礼表示感谢。文中不妥言语、不对事由及其时间,虚心敬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教。 文中难免有语句、语法错误,错字、别字、错词等等,因古玉寻缘水平有限,希望大家指教。居住相州三十载,对相州的感情就是对相州文化、地理、历史的了解! 此篇文章的目只为更多人了解相州的历史,了解繁盛神奇的进士世家,敬请各位关注我们相州的古文化。最后,古玉寻缘再次表示感谢大家,祝福各位看官幸福、繁盛、吉祥、安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