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技击之“形”论

 文苑书店66 2018-11-27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太极拳技击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形论,而何为“形”和“形论”?一般人将“形”解释为“有形的实力”、“有形的物质”等,而孙子的解释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乱治,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孙子的辩证思想,他认为乱与治、勇与怯、强与弱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孙子所说的“形”并不是实力上的强弱,而是指决定实战胜负的强弱。太极拳技击中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形论的内涵之一。太极拳技击实战中的强弱决定于“形”,形的目的就是要在战场上以物质力量造成敌弱我强的态势,但形本身并不是指敌我双方的力气大小,而是指通过部署、取舍现有的力量所形成的动态结构。因而,形论所研究的就是在太极拳技击过程中为了战胜敌人对有限实力的合理部署、分配和运用。为此,本文从以下三条基本规律中窥探太极拳技击中形论的内涵。

    一、避实击虚

    太极拳中的“虚实”包括重心虚实、劲力虚实、动作虚实、招法虚实、进攻虚实、防守虚实、手脚虚实等多个范畴。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言,“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马虹先生言要维护自身的随遇平衡,需要把握三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关系,二是发劲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孙南馨言:“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正如拳论所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在太极拳技击中要做到避实击虚,取胜于敌,就需要做到四点,即“形人而我无形”、“致人而不致于人”、“以众击寡”、“因敌变化示神奇”。

    “形人而我无形”实质就是运用侦察、佯动、伪装等手段,暴露敌情,隐蔽我情。对太极拳技击来说,具体方法有:战前分析对方可能会使用什么套路,哪些技巧,最擅长什么招式,最惯用什么手法等,总之在未战之时,先要熟悉对手;故意挑逗是技击格斗中惯用的手法之一,通过挑逗,摸清对手的动作惯性,扰乱他们的注意力,激怒他,让对方内心不再平静,使其思维混乱,从而寻找下手机会;用假动作迷惑对手,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让其“顾此失彼”、“首尾不能兼顾”,令其处于不利之地,即使对方处于有利之地,也要让其“失势”;通过一些招式试探对方,观察对方防守的重点和弱点,然后根据其防守布置,进攻薄弱部位。

    “致人而不致与人”就是掌握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调动。在太极拳技击中,要掌握主动权,用自己的意图控制局势,并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做到能远能近、能蓄能发,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要做到这些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意导拳势,选择有利地势,借用利己的外因条件,使用恰当的武器;意导气流,时时遵循“引进落空合即出”,随形而攻。

    “以众击寡”就是要做到集中兵力,积极主动地对敌人展开多方位的突然袭击,迫使敌人不得不处处防御,面面把守,从而造成敌人被动防御的局面。被动防御则兵力分散,这就为对进攻敌人弱处创造了条件。在技击过程中,避免“以弱击强”,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弱势去和对方的优势进行直接对抗,否则易造成敌人“以众击寡”的局面,因而,在主动进攻的同时,也要学会“避势”,即暂时躲避不利的环境,也可以叫做“闪”,例如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主要以“闪展腾挪”为主。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为了做到“因敌制胜”,太极拳强调“舍己从人”。了解敌人的目的、虚实、战略、战术就是所谓的“从人”;所谓“舍己”,就是要去掉自身存在的主观性,客观地看待问题,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要想做到“舍己从人”,在技击过程中还要求做到“粘连黏随屈伸灵,来叫顺送不丢顶,急应缓随任人变,进之愈长退愈促,仰之弥高俯弥渊”。太极拳的套路是固定的,而每个套路的用法却是变化无穷的,如果死学套路,不知变通,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无疑在太极拳技击中将会非常不利。因而,学习太极拳以后,要对套路进行拆拳讲劲,活学活用,将套路中的各个招式融会贯通,并可以随意组合以应付不同敌人。

    二、兵形象水

    太极拳从创立伊始,就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水”字也是贯穿中华文明始终的符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水所蕴含的的哲理。拳论中讲“上如行云下如流水”,就是用水的意境来形容太极拳的精华。孙子说:“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而,太极拳技击之形就是“水形”。

    水有三态,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常温下的水为液态,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以上时就变成水蒸气,而当温度降低为0摄氏度以下时就形成了固体冰。液态的水既是至柔又是至刚的,至柔者无所不入,至刚者无坚不摧。水顺流而下,顺势而为,随法自然。太极拳如水,在技击时,与敌交上手后要求不丢不顶,顺其势、借其力,引进落空。譬如,当敌人用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则向右转身、撤右步,则敌人拳必然落空,我则双手接其小臂,顺其发力方向,接其劲向后向下捋,敌人必然重心前移,而其步伐必然跟不上,导致其前倾,为了保持平衡,其手臂必然向后拽,同时身体往后坐,我则又顺势而为,借其力,将其往后推,二力合之,必超出其所控制范围,则其必然后墩于地,便可将其制服。“顺水推舟”后再给对方来个“顺水人情”是太极拳中最常用的技法,从这一个侧面就说明传统武术中的近身技击多是连环技法,不能一打一停,否则前一招和后一招的效果将会大大折扣。荀子说:“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水无形无色,将其盛于杯中,则其为杯形,将其盛于盆中,则其为盆形;水流山缝罅隙之中,则水亦为其形。水的这种“随机应变”,正是太极拳技击中的需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拳法者,兵法也。技击之法正如用兵之法,应以变应变、以变克变、以变胜变,拳法之变如五味不可尝尽,如五色不可观尽,如五音不可听尽。常言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并非真的不变,而是先通过仔细分析、积极思考,从而寻得应变之法,以迅雷之势还击对方,正所谓“后人发而先人至”。拳论中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方动作快我也要快,对方动作慢我也要慢,这样才能不丢;刘淑君老师常讲对方快我比他还要快,对方慢我比他还要慢,这样才能不败。“水滴石穿”,滴水以柔弱之体,击穿刚硬之石,并非一日之功。水一旦有了足够的压力和速度,将会变得无坚不摧,可以瞬间击毁一切。比如海啸可以摧毁沿海的所有草木、建筑、生命等,石油钻井利用水射流技术进行破岩钻进,机械加工厂利用水射流技术切割钢板,汽车保养店用高压水枪清洗汽车等等。太极拳技击时,一旦具备了足够的力量和速度,便会令对方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水至柔为气,水至刚为冰。说明水能适应任何环境,不会消失,不会被击败。在技击实战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像水一样,随机而变。气态水即为水蒸气,无色无味无形,无迹可寻,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太极拳技击中,要像水蒸气一样,让敌人无迹可寻,不留给对方任何破绽,不给对方任何机会。对于对方来说,我则可以处处寻机而动,正如拳论中讲“合则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开都是手”,令其无所防,无处防,无法防。同时,水蒸气有极强的可压缩性,可以承受很高的压力,其能忍、能容。太极拳技击时,一定要有大家风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可投鼠忌器、落井下石、怀恨报复等。在敌人耍横袭击时,我则先忍,一为良言相劝,二为观其言行,熟其招法,待其黔驴技穷之时,一招便可制敌。拳法中的很多招式也包含了能容能忍的内涵,如借力打力、引进落空等。冰为固态水,至刚至寒,可藏万物。万物藏于冰中,可保持色泽鲜艳而不腐败。学拳者需要保持“太极大道”,不可惹是生非,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身处大道,则底气十足,在气势上压倒敌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若能心底无私,即可无坚不摧。武术技击实战中,何尝不是有很多人败在“道”上。

    三、巧计动敌

    孙子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动敌”就是通过计谋调动敌人,使敌人按照我的意图动作,从而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势态。“动敌”的形势和内容都是积极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知己知彼”、“因敌制胜”。无论是“兵形象水”还是“巧计动敌”,其目的都是实现避实击虚。陈王廷《拳经总歌》说:“勾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计谋的运用使得太极拳技击艺术更加光彩夺目。

    通过运用计谋动敌可产生许多有益效果:第一,诱使敌人从有利态势转为不利态势。当敌人一直处于有利态势时,如果以硬碰硬,便会导致两败俱伤,因而需要使对方“失势”。而如何才能使敌人自己放弃有利势态呢?孙子给出了解释:“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只有敌人觉得有利可图,它才会有所动作。因而,在技击中最常用的一招就是“败中取胜”,假装失败,使敌人觉得有利可图,认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我击败,便会跟随我的动作行动,我则在其不备之时伺机击之。第二,逼迫敌人交手或停手。孙子云“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当敌人不想与我交手时,我就进攻其薄弱部位,而他为了保护薄弱部位,就不得不与我交手。当敌人想战,而我不想战时,我就需要通过各种策略,使敌人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敌人想战,而又力所不及,从而望而生畏。第三,破坏敌人的整体性,令其丧失战斗力。《用武要言》讲:“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陈鑫说:“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太极拳的首要特征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一身之劲要练成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只有周身一家,才能增强战斗力,一旦力量分散,就会受制于人。通过计谋动敌,使其左右不能兼顾,上下不能相随,顾前而忘后,从而丧失其整体性,虽然其本身力量很强,但又无法使出,我再对其进行致命一击,则必战胜对方。第四,摸清敌人的虚实。武术高手从不轻易出招,其原因之一就是出招就有破绽,无招则无懈可击。欲要进攻敌人,先要摸清虚实,可以通过假动作、小动作来试探对方用何种招式,善用哪种技法,明白其招式破绽,然后我则从容应对。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