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历史08》–“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

 申正 2018-11-28

◆  ◆  ◆  ◆  ◆       





上回说到:“封建制度之所以会没落,是因为‘农耕技术’‘知识传播技术’的革新,因此造成了诸侯、次级诸侯、平民之间的三方博弈,造就了许许多多在列国之间兜售自己才学的‘游士’,正式开创了‘战国’的局面。”

也正因为这种战国局面,所以才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绚烂夺目的时代 –“百家争鸣”。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百家”流派的思想差异呢?是一家一家读、一家一家分析吗?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只要用最日常的概念来理解就行了,也就是“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前面说过,在“商周之变”后,一种普世主义的文明正式形成了,“天命”从商族人身上落到了周天子身上。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实是因为当时人们对于文明的概念还很懵懂,只是下意识地用这套世界观来理解世界,并形成一些行为与习惯。

而这些行为习惯就被整合为“礼”,是贵族们战争时的道德标准,也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分水岭。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人清晰地琢磨和总结这些规矩,所以人们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为什么要这么做?”和“究竟应该怎么做?”


等到了春秋后期,天下大乱了之后,礼崩乐坏,数百年来的堆积的自然秩序坍塌于一瞬,人们才忽然发现过去赖以为生的,用来理解世界的系统没有了,世界的意义丧失了,于是才造成了后来的思想大爆炸,也就是“百家争鸣”。换句话说,百家的思想,基本上就是根据“日用而不知”的传统,来作为理论出发点的不同思考。

因此,我们其实可以依“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将“百家”概略地的简化为“三家”。

也就是“复古”,觉得传统很棒,所以要恢复传统

“创新”,认为传统烂透了,要找出适合现代的新方法;

以及“无所谓”,认为传统是好是坏跟我无关。

而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的就是“儒家”、“法家”和“道家”,其他的诸子百家,基本上也可以视为这三家的变形,因为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就只有上面三种可能,差别就在于“比例”不同。

为什么会想要“复古”呢?

因为这派人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会失去秩序,变得乱糟糟的,就是因为“人们背弃了传统”,向往“古代社会的稳定”,所以努力地想回到传统,这就是“儒家”为何说话总是三句不离“古圣先贤”的原因;

那么为何会想要“创新”呢?

因为这派人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会失去秩序,就是因为“人们还抱着那些陈旧、不合时宜的传统不放”。所以当今之计,就是要努力开创新的规范,这就是“法家”对传统的态度。

上面这两种态度,其实都有浓厚的“入世”心态,只是给出的方法恰好相反而已。

而这两派学说之所以需要“入世”,则是因为这两派学说都发源于人口众多、秩序复杂的“中原”,所以若是不以入世的态度出发,就难以面对问题。但在远离中原、地广人稀、山川众多的荆楚大地就没有这么麻烦的问题了。于是出现了一种“超然、出世”的第三种态度,也就是“道家”的态度。道家认为“就是因为你们有各种入世的念头,追求成就的欲望太强烈,所以才导致了乱世”。如果能够不去追求那些稍纵即逝的成就,天地不就瞬间宽广起来了吗?传统本身好不好?有没有用?根本就无关紧要。

你看,时至今日,人们在面对许多现实问题的时候,基本上也是不脱这三种对待传统的典型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