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师报访谈录》胡大一:从“进化论”和“现代文明”博弈中 寻找慢病根源及应对策略

 学到老图书馆nd 2018-11-28

来源:医师报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生理演变极为缓慢微小,但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却大幅快速演变。在这种变化下,运动越来越少,不健康食品变得流行,烟草泛滥,还有广泛存在于各行业的精神压力。这些巨大的变化导致我们的身体来不及适应,产生诸多慢性‘失配性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对于近日被广泛关注的“失配性疾病”进行了解读。可见,失配性疾病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而其也是慢病的根源所在。

失配性疾病来势汹汹,我们应如何应对?患者的观念应作出怎样的转变,医生在此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未来的医生培养计划应作出怎样的调整以适应此现状?心脏康复的理想模式是什么?

点击播放视频

《医师报》:您如何看待“失配性疾病”?如何调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以应对来势汹汹的失配型疾病?

胡大一教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重点培养全新复合型实用人才。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生理演变极为缓慢微小,但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却大幅快速演变,在这种变化下我们的运动越来越少,不健康的食品变得流行,烟草泛滥,还有广泛存在于各行业的精神压力。这些巨大的变化导致我们的身体来不及适应,产生诸多慢性“失配性疾病”。

目前应对的主要方式是患病后的治疗,而把预防康复作为一种口号。随着住院人数和人均治疗费用不断攀升,政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慢病死亡率依旧高居不下,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和医保投入没有向预防、公共卫生倾斜。还有目前人才培养也严重 “失配”,我们现在培养的都是精通某项具体技术高精尖人才,但面对慢病,非常需要培养懂治又懂防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懂手术操作、置入支架,还要懂五个处方,而这需要从本科生开始就进行医学教育的改革。

对于已经从业的医生也迫切需要再教育,重新去学习运动、营养处方,了解睡眠和行为医学,把自己培养成“双心”医生,造就符合目前健康中国需求,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过程中复合型实用人才。这是未来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医师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与生活方式相关,应如何开展患者教育?

胡大一教授:让患者体验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实效价值,从源头解决自我管理。

慢病患者人群庞大,仅靠医疗机构远远不够,管理和预防需要公众主动参与,让公众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胡大一教授提出了“三落实”理念:首先,落实自我管理健康慢病的意识和责任;其次,落实学习知识技能;第三,落实实践,学以致用,达到健康实效。这也是“知信行”的过程。

“多年慢病防控的体验让我意识到,一定要把知信行连起来。”胡大一教授强调,心脏预防康复中心就像一个“4S”店,团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健康体验,必须要让患者通过预防康复五大处方的实践,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找到愉悦感、舒适感和幸福感,让患者感受到其中的价值,体会到真实的健康实效。

比如患者通过心脏康复,按要求吃药、戒烟、保持运动,经过两三年,血管狭窄从80%变成50%,这种实效对于患者是极大的鼓舞。“没有健康体验就做不到信和行,不能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苦行僧。”

再比如有氧运动可产生内啡肽,可抗焦虑、改善睡眠,确实可以带来愉悦。所以运动会“上瘾”,不运动不舒服,此时“知信行”的过程就走顺了。这样也就从源头上解决了慢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医师报》: 从2012年您提出心脏康复到去年提出全面脏器康复,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胡大一教授:注重心肺肾康复一体化,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开展重要脏器整体康复

 长期以来,我国公众甚至医生对脏器康复知之甚少。比如置入支架的患者,能走路,会说话,好像没有功能残缺。但很多置入支架的患者不敢运动,甚至不敢恢复正常的工作和性生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体功能残缺。近六年来,我们在积极发动和大力宣传,从心脏康复做起,逐渐过渡至强调心肺肾康复一体化。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肾功能不健全,需要做全面的脏器康复。我建议每个医院设置肢体康复中心和脏器康复中心,设备共享,但一定要配有心脏团队,这样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才能信任康复。在此基础上,期待心肺肾三个科室团队共同开展整体的脏器康复。

《医师报》:基于您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您认为何为心脏康复的理想模式?

胡大一教授:基层是康复主场,推荐心内科衍生或建立一体化心脏中心,应不忘初心,探索心脏康复新模式。

心脏康复最成功的模式包括两种:从心内科衍生,或者建立内外科一体化的心脏中心,再从中拓展出心脏康复,此种一体化心脏康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缺少病源。

目前存在的模式还包括专门的康复医院以及依附于大医院的民营康复中心。但由于心内科医生对康复不够重视,没有从治疗到康复的积极性,所以这种独立的机构很难存活。

实际上,心脏康复应是一期康复在大医院做,二期康复在二级医院做,三期康复在社区和家庭康复,也就是在基层做。这是未来心脏康复的合理布局。

心脏康复需要全面全程管理,只要患者活着,就需要慢病管理。社区可以长期管理患者,因此应成为康复的主场,但目前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医保的付费机制和激励政策没有到位等。基层医生做的事越来越多,但收入是固定的,没有激励政策和配套的医保支付,让社区医生做康复就变得非常不实际。

此外,我国心脏康复中心的布局还是数量太少,患者很难就近康复,导致很多患者迫于外力无法坚持康复。同时,我国康复团队目前对创新、科研、学术的重视度不够,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的康复还需要走非常漫长的路。

“做心脏康复一定不能忘记初心,要讲规矩、做实事、重实效。我希望做心脏康复的医生们能够静下心,为人民健康和慢病服务凝聚在一起,形成核心,传播正能量,推动中国的脏器预防康复按照正确方向稳步地发展下去!”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